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Falvey(1981)和Fukao(2003)的模型为基础,在区分制成品与零部件产业内贸易的新视角下,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认为,东亚零散化生产网络下我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制成品部分可以采用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解释,但是零部件产业内贸易部分需要进一步拓展。同时,计量实证检验发现,尽管FDI对我国制成品和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要素禀赋和人均收入差异在对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同时,对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影响却不显著。这都证明了,我国零部件产业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迂回贸易,采用传统的垂直产品差异化模型解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不足,有必要采取新视角或者进一步拓展传统意义上产业内贸易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东亚因其迅速发展的国际生产网络而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瞩目。本文在整理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分析提出了东亚区域内广泛存在技术梯度差异的现实。作者根据Jones等人提出的国际垂直分割理论,建立增广引力模型,在区分零部件贸易和传统贸易的情况下,利用联合国贸易统计面板数据,对东亚垂直分工网络的技术结构进行了细致梳理。结果显示,近年来日本在核心部件上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四小龙实现了技术升级,作用得到较大的提升。作为东亚生产共享网络中的重要一极,中国同四小虎之间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而非替代性。 相似文献
3.
区域生产网络:东亚经济体的新分工形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雁行模式”已经不能描述东亚生产分工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区域生产网络。本文从区域生产网络概念切入,进而从贸易角度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东亚各经济体在工业领域的相互依赖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5.
从国际生产网络视角考察东亚贸易模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的雁行国际分工与组织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衰落,其带动东亚贸易发展的作用下降。但是一种新的分工与组织方式——国际生产网络——随即出现。本文从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视角,考察了近年来在新的组织和分工方式下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并对东亚未来贸易发展模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区域多样性和高额贸易壁垒成本,决定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非正式渠道。区域生产网络的出现,使得东亚形成了多层次的劳动分工,以日本为主导的跨国公司,与各地区合作者建立起生产贸易关系,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日本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和生产链的变强,东亚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然而,亚洲金融危机却暴露出过分依赖日本经济体的缺陷。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利用OECD-ICIO数据库,基于生产分解模型从区域内外生产关联的视角,研究东亚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变。研究发现:东亚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从前向产业关联来看,东亚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区域化程度大于全球化程度;从后向产业关联来看,东亚区域最终产出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全球化程度大于区域化程度;区域外,东亚经济体对欧美的依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变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依赖增强;区域内,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增强,对日本的经济依赖减弱。此外,从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来看,东亚区域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总体上处于相对下游的位置。中国越来越处于东亚生产网络的中心,但其在东亚区域的"上游供给者"地位仍远低于其"下游生产者"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与东亚国家机械类产品(SITC7)产业内贸易为例,首先说明了SITC7在我国与东亚国家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接着从FDI、零部件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三大方面阐述了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内在机制——东亚国际生产分工网络。同时,我国的加工贸易和“三资企业”也对产业内贸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东亚地区贸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零部件贸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从零部件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东亚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文中计算了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1992~2005年的零部件贸易额,在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在东亚地区以零部件进口为主,而与区域外市场之间以最终产品出口为主。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中,东亚地区的"三角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进口来自于区域内较发达经济体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进行装配加工后将最终产品销往区域外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东亚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对东亚10个主要经济体1992-2005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的主要贸易形式。在各类产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且提高最快。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在于东亚地区产业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基于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的产品零部件贸易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利用经济周期同步性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涵义,选取5种代表性度量方法,分析了1990Q1~2011Q3期间包含中国在内9个东亚经济体和多种经济体组合的经济周期同步性及其阶段性变化,并将实证结果同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评价与展望、中国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演化及未来参与区域合作的策略选择等分析相融合。结果表明,东亚的总体经济周期同步性程度还不高,增长也不明显,但中日韩组合的总体同步性明显强于其它经济体组合,且显著增强;同时,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同步性近年来有显著提高,充分体现出自身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加速融合以及在未来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赶超日本地位的趋势。尽管美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同步性情况与中国相似,却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产业关联反映一定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联结、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结构关系、经济相互依赖性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AIIOT2000的IRIO模型,应用产业后向关联效应、最终需求的产出效应、最终需求的增加值效应等3个基本模型,分析东亚10个经济体(含美国)的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在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地位。研究发现,中国通过巨大的中间产品需求增量为东亚产业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后向关联效应,而美国和日本则为东亚提供了主要的最终产品市场,带动区域内各产业的产出增加和增加值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及其动态演变——基于国际产业关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95~2011年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在计算国际产业关联的基础上,勾画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并分析了其动态演变。研究发现:第一,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呈现明显的区块特征,主要由东亚、欧洲和北美三大区块组成,区块间的联系主要通过不同区块内经济体的关联产生;第二,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演变过程中,除受个别冲击因素的影响外,融入价值链的经济体及区块间的联系均在逐步增多;第三,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关联最多的中心国,但是无论是通过需求拉动还是通过投入推动作用,它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上其他经济体产生的影响仍较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1992-2003年SITC5分位数据对中日零部件贸易发展水平、构成及中国零部件在日本市场上,在生产与组装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这一时期,中日零部件贸易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而这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对日本零部件的进口增长带动的。中国在日本市场上最具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集中于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而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优势不断下降。中国零部件组装在日本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说明在对日贸易中,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印刷和艺术品行业,雅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雅昌的利润80%以上来自印刷业务,却声称不能把它当成一家印刷公司;它不参与艺术品经营和拍卖业务,但这个圈子的信息和内容资源却被它掌控在手里。从印刷拍卖图册起家,雅昌如今已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华艺术品图文数据库, 相似文献
17.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中亚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但各国发展差距很大。通过分析产业环境可知,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发展数字经济整体水平较好的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次之,但发展速度很快;塔吉克斯坦还处在初始阶段;土库曼斯坦则刚刚起步。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亚国家发展数字经济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互联网使用成本高、数字监管垄断、数字人才短缺和通用语言少等需要优先解决。未来,只有在现有产业环境得到优化的前提下,中亚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