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R&D溢出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口贸易和FDI是国际R&D溢出的主要渠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国际技术效应的重要因素。运用中国1985~2009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表明,进口贸易和FDI能显著促进国际R&D的技术溢出,且吸收能力的加强有助于技术效应的扩大。但是在现有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会抑制国际技术溢出,阻碍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完善现有教育体制和提高人力资本自主创新才是关键,同时在不违反WTO协议的前提下,应采取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3~2008年中国省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进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3条渠道传递的国际R&D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无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却显著促进了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技术进步。分区域的回归结果进一步揭示,对外投资显著促进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无显著影响。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利用3条渠道的国际R&D溢出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服务贸易进口、FDI流入和积聚效应等方面扩展了CH模型,并以APEC17个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国内R&D、国际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得出了3个具有稳健性的一般性结论:(1)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积聚效应;(2)本国R&D资本存量有助于提升技术效率,但是能否促进技术进步则依赖于R&D投入强度;(3)通过服务贸易渠道获得的国际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基于知识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型,对Coe和Helpman的研发溢出模型进行推导和扩展,并将进口渠道拆分为消费品进口和资本品进口进行比较分析。其次,选择了占世界研发资本近80%的24个国家作为海外研发资本的来源,度量了海外研发资本的存量,按照各个渠道的权重计算得到各自的知识溢出效应。最后,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在华投资渠道的不同,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本国R&D资本积累和资本品进口,对中国技术进步具有较显著和较强的正面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在华R&D直接投资次之,消费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合同的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采用韩玉雄、李怀祖(2005)关于Ginart-Park指数的修正方法测量出中国1985-2009年的实际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将其与FDI和R&D的交互项与技术进步(TFP)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实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提高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适当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目前中国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了中国以模仿为主的技术进步,而对以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作用并不明显。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利用吸收能力理论补充了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吸收环节,构建了一个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内生化技术进步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1998~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IV)证实了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对我国省际技术进步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进一步分析指出,人力资本对FDI渠道溢出的技术吸收效应比对进口渠道显著,而R&D存量对进口渠道溢出的技术吸收效应比对FDI渠道显著。  相似文献   

7.
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技术效率的溢出渠道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将讨论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否能通过各种溢出渠道提高国内企业生产技术效率。为进一步衡量FDI对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溢出渠道效应,本文首先运用随机前沿(stochasticfrontier)生产函数,分析1999~2002年中国37个工业行业中内资企业的总体技术效率,并测度出各行业的有效技术效率值;其次运用面板数据(paneldata)回归方法,衡量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企业技术效率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推动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溢出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服务业放松外资管制的全新视角,利用2000—2013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探究了上游服务业外资开放政策对下游制造业FDI水平溢出、后向溢出和前向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上游服务业放松外资管制显著促进了下游FDI水平溢出、后向溢出和前向溢出效应,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使用不同时期样本以及采用不同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2)服务业开放与下游FDI溢出效应的关系受到异质性影响,服务业开放对下游FDI溢出效应的促进作用在具有较低吸收能力和较高吸收意愿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相比生活型和公共型服务业开放,生产型服务业开放更能促进下游制造业FDI技术溢出。(3)机制检验发现,服务业开放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创新要素和中间品要素供给以及提升地区产业集聚和企业分工水平等渠道对下游FDI溢出效应产生积极影响。(4)进一步以服务业金融开放为例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表明,扩大上游服务业开放有助于提高下游FDI水平溢出、后向溢出和前向溢出水平。文章的研究对于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于经济发展目标,理解...  相似文献   

9.
树悦 《科技和产业》2021,21(2):119-123
运用2006—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对外直接投资(FDI)对中国零售业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FDI对中国内资零售业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并存:FDI的参与度会对中国内资零售业的技术进步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FDI集聚性行业内溢出效应的产生;而外资零售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中国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表现为FDI效率性行业内溢出效应.此外,企业规模在中部地区的影响更显著,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内资零售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选取参数、半参数与非参数方法中的ATFP法、LP法和DEA法对中国制造业15个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及比较,并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产业间R&D溢出,对国际贸易和FDI渠道下的R&D资本溢出进行了衡量。以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其结果发现:产业间、国际贸易与FDI渠道下R&D溢出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行业自身R&D投资却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比较三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ATFP法得到的生产率数值存在明显的偏误,而LP和DEA法的测算和估计结果较为一致,能够保证实证结论的稳健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产生的技术溢出对创新有促进作用,但存在区域差异。从全国层面上看,贸易和知识产权对技术进步促进作用不显著;基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知识产权促进技术进步效应明显;但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的"门限效应",促进技术进步的溢出条件尚未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技术进步分为水平差异型和垂直阶梯型两种模式,从理论上探讨了在不同的技术进步模式下知识溢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接着对国际知识溢出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进口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是中国提升技术水平的最主要途径,而FDI渠道国际知识溢出的技术进步效应并不显著,这是因为进口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多发生在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行业,而FDI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多发生在垂直阶梯型技术进步行业。因此本文认为,扩大中间投入品进口、引导FDI投向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模式行业、鼓励和支持本国企业的研发行为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董钰  孙赫 《世界经济研究》2012,(4):11-15,87
本文运用中国五大高技术产业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创新的影响,并且考察了R&D支出、技术引进和国际贸易对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创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技术和发展水平越高的产业,其创新产出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呈正比;技术和发展水平较低的产业,其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呈反比。研究还发现,R&D支出、技术引进和国际贸易对不同产业创新的影响也有差异。本文根据这些差异性,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朱彤  崔昊 《世界经济研究》2012,(10):60-67,86,89
本文在国际技术溢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将人力资本溢出引入了国际技术溢出的研究范畴。前人仅研究了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的影响,而本文还研究了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主要发现:(1)在本文的研究年限中(1985~2008年),整体而言,东道国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和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中国技术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2)对于逆向研发资金溢出而言,中国的人力资本可以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为使得逆向研发资金溢出对国内技术有正向的影响,存在国内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即,从2001年开始,逆向研发资金溢出经过国内人力资本的吸收,对国内技术水平有促进作用;(3)对于逆向人力资本溢出而言,中国的研发资金存量可以形成一定的吸收能力,为使得逆向人力资本溢出对国内技术有正向影响,存在国内研发资金存量的"门槛效应",即,从2004年开始,逆向人力资本溢出经过国内研发资金存量的吸收,对国内技术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研发投入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依据1985~2008年我国对1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测算了通过OFDI渠道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存量,并对我国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从吸收能力的角度考察了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促进程度受人力资本和国内研发吸收能力因素的制约,其中研发投入的不足造成的技术吸收的阻碍更大。  相似文献   

16.
进口贸易、人力资本与技术溢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广东省为例,通过一个扩展的LP模型和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省内研发投入和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考虑人力资本变量时,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没有任何贡献;而在考虑到人力资本的动态吸收能力时,进口贸易则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随着进口技术系数的提高而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价值生产角度出发,构建了国际贸易利益失衡分配框架下的技术溢出理论模型,利用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1990~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检验国外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利益失衡分配的变动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国内研发支出能够减小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单位美元包含的劳动时间差距,改善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间贸易利益分配失衡状态,而且改善程度大于通过进口方式吸收国外技术溢出获得的技术进步;通过进口方式获得的国外有效技术溢出也可以缩小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劳动时间差距,然而其系数不显著;通过出口方式获得的国外有效技术溢出值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劳动时间差距反而增大。加入人力资本后,这3个变量系数符号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这3个变量的系数都变小。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也佐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8.
Using data from 1986-2005, the present paper estimates the impact of direct knowledge spilled over from G-7 countries on China's economy. We use telephone line penetration rates andpersonnel flows to estimate the direct spillover effect. Our results show that direct knowledge spillovers through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personnelflow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in China. These direct channels of spillover effectively accelerat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China should invest more in human capital and in its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enhance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of direct R&D spillovers, and to increas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n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USA and Japan. More subsidies to domestic R&D research and purchase of intermediate goods will help to raise China's R&D inten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