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母亲的习惯     
在"瓜菜代"饿死人的年代,母亲在一个鞋底厂上班,那时我刚上小学.为了多赚点工资,母亲常把"工作"带回家,飞针走线纳鞋底.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饿的前心贴后心.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我径直走到盛饽饽的篮子前说:"妈,我吃点东西."母亲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空空的篮子,习惯性地用针锥子拨了拨自己前额的发丝,无奈地摇摇头.  相似文献   

2.
母亲从乡下托人捎来一袋玉米棒,说是给我们尝尝鲜.自从我到城里以后,母亲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捎来些嫩玉米棒,女儿自然是心安理得地享用,我却是心绪久久难平.  相似文献   

3.
农民兄弟     
父亲去世后,我一直想把母亲的老房子装修一下,给母亲变一个环境.正好我朋友家刚装修完我去看了看工艺也还可以,我是个顶怕麻烦的人,于是干脆把这支装修队留下来,直接领到我们家,价钱也不用讲,就照朋友合同的标准来.没想到母亲说什么也不肯搬出去住,所以只好让母亲还住在家里,装修东屋就住西屋,装修西屋就住东屋地挪.  相似文献   

4.
东方 《东北之窗》2008,(2):21-22
有一次,母亲到外地,看到有大红袍花椒,只见一颗颗花椒长相饱满,色泽漂亮,再抓一把一闻,香气扑鼻。母亲当即买了1斤带回家来,还喜滋滋地分了一些给我,说:"北方难得碰到这么地道的花椒。"我随手抓了一把看看,发现有些花椒是开了口的,花椒  相似文献   

5.
2010年3月27日,清明节前一周,张大中做了件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纪念母亲王佩英. 此后,纪录片和纪实作品<我们的母亲王佩英>一度发酵,并为张大中带来荣誉和尊重. "我的创业资金是母亲拿命换来的,而母亲对我做人的教育让我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张大中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我把公司卖给黄光裕以后,由企业家变成资本家了,我就有时间来完成心愿了."  相似文献   

6.
<正>母亲从乡下带来一包苜蓿芽菜,在厨房正忙着做。母亲在县城给我带孩子,很难回老家。清明时节,我们专程回老家祭祖上坟,到老家后她首先是忙着到地里掐苜蓿芽,我们全家都喜欢吃苜蓿芽菜。这些年来她腿脚一直不好,双膝跪在地里掐一个上午,让我很过意不去。小时候,母亲在地里掐苜蓿芽时。我要么趴在她背上,要么顺手抓起一把土灌进母亲领口,等她回过神来时我已经欢笑着跑远了,而且还不忘边跑边向空中扔一把土,这是与掐苜蓿芽有关的最欢乐记忆。  相似文献   

7.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40多年前,中国还处在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然而,一位藏族青年的歌声却风靡了整个中国.……  相似文献   

8.
余继聪 《西部人》2005,(1):58-59
离家在外二十多年,无论我走到哪里,总觉得脚下踩着厚厚的母爱,因此不感到害怕和孤单。脚下踩着厚厚的母爱,感到温暖舒适的同时,我也感到了压力,从来不敢大意,生怕走不好人生的每一步路。那是因为我从小穿的都是母亲亲手做的布鞋。直到我15岁进州府上高中,母亲才不再给我做布鞋,她大概是怕城里的同学们笑我土里土气。母亲给我做的布鞋是塑料底,鞋帮用的是旧衣服破布裱成的裱布,再在外面衬上一层新布。每年冬腊月的农闲时节,我们还在睡梦中,母亲就已把一大篮猪食剁好煮熟,然后就上山砍柴了。能砍到柴的山离我们村很远。砍回大大两捆柴后,我们…  相似文献   

9.
农民兄弟     
冯慧 《老区建设》2009,(7):62-63
父亲去世后,我一直想把母亲的老房子装修一下,给母亲变一个环境。正好我朋友家刚装修完我去看了看工艺也还可以,我是个顶怕麻烦的人,于是干脆把这支装修队留下来,直接领到我们家,价钱也不用讲,就照朋友合同的标准来。没想到母亲说什么也不肯搬出去住,所以只好让母亲还住在家里,装修东屋就住西屋,装修西屋就住东屋地挪。  相似文献   

10.
建好“小家”,守好“大家”,用赤诚的为民之心源源不断地传递正能量,用不懈的努力浇灌千万个家庭的幸福之花! 我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农家子弟.父亲是一位刚正不阿、雷厉风行的老党员,我在城里工作,不能守在父亲身边尽孝,他时常对我说:“儿子啊,你把公家的事儿干好了,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我母亲是一位善良温厚的农村妇女,父母的淳朴、善良和正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我自己的小家就在工作地—西安咸东社区.由于经济不宽裕,我和我的母亲、妻子、儿子祖孙三代蜗居在一间简朴的出租房里,大衣柜、架子床、饭桌等家具都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电冰箱是转业前部队一位战友送的.屋小人多、摆布不开,就用一帘塑料布隔出了里外间.里间摆上架子床,我儿子睡上铺,我妈睡下铺,我和妻子挤在外间.就是这样狭小、简陋的“小家”,却始终给我温暖、给我力量,支撑我为我的“大家”——0.52平方公里的咸东社区居民服务.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习惯     
在“瓜菜代”饿死人的年代,母亲在一个鞋底厂上班,那时我刚上小学。为了多赚点工资,母亲常把“工作”带回家,飞针走线纳鞋底。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饿的前心贴后心,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我径直走到盛饽饽的篮子前说:“妈,我吃点东西。”母亲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空空的篮子,习惯性地用针锥子拔了拔自己前额的发丝,无奈地摇摇头。  相似文献   

12.
安黎 《当代陕西》2004,(2):64-64
母亲在她56岁那年就撒手人间,留给我的是永无边际的思念和哀痛.上苍把母亲发落到世上,仿佛就是让她受罪的.生活对母亲而言,有着"不可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13.
古人吃药是为求仙、为治病或富贵人家之为养生,姑且不必管他.药与味觉记忆在汉统中一直有着奇妙的关系,这一点,即便现代人也如此. 如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有些“嗜药”.嗜药是因为嗜糖.盖因那时糖果少,儿童喜食甜,本天经地义,而小儿多病,吃药便成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记得我儿时吃高粱饴糖,连表面上那一层糯米纸也是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我父亲一两周才会给我一块小小的花生糖.红糖、冰糖或奶糖则更是被严格控制的.而当我发烧时,我母亲则往往会把药片(四环素)碾碎成粉末,然后加上一勺白糖,与药粉混在一起给我吃.在苦甜莫辨之间,也就勉强能下咽了.  相似文献   

14.
三十而立,是人生的转折点,是生命的里程碑。我的三十岁生日,却在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被我的朋友、同事、我的爱人、孩子甚至我自己遗忘,而我的母亲,我的三十年前的今天生下我的母亲没有忘记,她为)L子牢牢地记着,一天一天扳着指头计算着,然后,把那一份牵心挂肠的母爱从她心的深处捧出来送给了我。那根穿越千山万水的电话线,注满了比鲜花、烛光、音乐和祝词更美好的乡音和亲情,把母亲和儿子的心融在了一起……在农村,经常流传着一些颇为神奇的故事。某村或某家的某人得了怪病,到某大城市的某大医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并对患者的家…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布鞋     
前不久,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是母亲从乡下寄来的一双鞋。  相似文献   

16.
隐居的佛像     
毕钝 《西部人》2005,(2):45
母亲一生信佛。母亲每天早上起床后的头一件事,便是净手后向佛像作揖上香,表情是那么虔诚肃穆。我相信,此时此刻,母亲心中惟有佛,别无杂念。而母亲一年365天每天早上这一雷打不动的功课,是面对贴在墙壁上的一纸佛像完成的。“文革”十年,母亲依然每日清早虔诚地敬佛,作揖上香。一些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或许难以相信:那时候还敢敬佛呀?该不是现代版的天方夜谭吧!我郑重告诉诸位,我的母亲就有这种胆量,不,确切地说,那是母亲的智慧。说起来,这似乎是个传奇故事。“文革”年代,母亲当然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公然敬佛。但母亲却想出了一个奇招:“请”…  相似文献   

17.
钱建民 《魅力中国》2011,(10):191-191
一位腿有残疾的小女孩在雨中摔倒了,站在身边的母亲硬是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却没有上前扶一把,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有人斥责这位母亲太狠心。这位母亲却说:我可以扶孩子一次、扶孩子一程,但我不能扶孩子一生。最终的路还是要孩子自己走。这实在是一位明智的妈妈!  相似文献   

18.
剑南春之恋     
初识剑南春是24年前的事了.   那年夏天,我以学校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在乡亲们眼里,这是了不起的一件大事.亲朋们为我高兴,教我学业的老师们为我高兴.我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我与母亲一起到学校去感谢我的恩师.说是感谢,也仅仅是从自家的菜地里摘了点瓜果什么的.从乡村的深处到小镇的学校有十余华里,路上,母亲给我聊起了老师和亲戚们对我们家的好.我知道,我的成长过程并不顺利,小时候常生病,后又经过多次转学,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才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  相似文献   

19.
那天很偶然,没有丝毫的准备--母亲和我,在冬日的午后,在老家的门口,不着边际地扯起了家常。 阳光很好,沐浴着大病初愈的母亲,也抚摸着和母亲对面而坐的我。母亲极少有闲着的时候,病刚好,又替我们纳起了鞋底。她说趁这两年还能动动,纳一双是一双吧。厚实的千层底在母亲牵针引线时"嗞嗞"作响。母亲感叹地说,真快,一晃你女儿都这么大了。我附和着母亲感慨。  相似文献   

20.
1929年,她出生在日本长野县一个很富裕的家庭。不幸的是,她患有先天性遗传神经性视听障碍。她模模糊糊地看世界有如隔了一层圆点状的网。母亲对她说:“要是你能把看到的圆点都画出来,那你眼睛也就好了。“于是,她拼命地画她看到的圆点网,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眼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