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芮  杨铮 《魅力中国》2014,(11):26-26
针对近些年微博举报盛行,看网络反腐对于制度化反腐的利与弊。网络反腐成为公众进行民主监督的新型渠道和方式,究其网络反腐存在的先天性缺陷,制度的缺失以及网络舆论的无序化,公民无限制的言论自由致使信息真实性遭到质疑。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建设有利于引导网络反腐走向规范。  相似文献   

2.
公众利益诉求制度和方式的完善带来了城市治理的新发展,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又体现在公众利益表达的“质”和“量”中。文章对杭州市公众利益诉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探讨。正是由于公众利益诉求带来了杭州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此类经验可供借鉴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王冰 《改革与开放》2011,(12):26-2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一种新兴反腐力量借助网络迅速兴起.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这就是网络监督。从“躲猫猫”、“天价烟”、“周老虎”到“西丰警察进京抓记者”再到“一夫二妻的区委书记”等.网络监督以其不凡“战绩”证明了自身的正义与反腐的能力.也空前激发了公众参与反腐的热情。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网络监督.使其在反腐斗争中扬长避短.开辟反腐败新战场。需要并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博  王楠楠 《魅力中国》2014,(17):287-289
近几年,网络反腐已然迅速成为民间反腐的主力军,其以速度快扣影响力大的优势使得涉案官员迅速成为舆论热点,但其泛滥也构成对官员及相关人员隐私权保护的极大威胁。十八大以来,将反腐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使我们在考量网络反腐的效益性、合法性、正当性的同时,通过划分网络反腐与公众知情权的界l限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将网络反腐真正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相似文献   

5.
罗婧 《重庆与世界》2013,(12):107-110
对腐败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媒体反腐进行了历史分析,对网络反腐进行了现实分析,对“网络反腐”法治化进行了内涵分析,对“网络反腐”法治化进行了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道》2011,(3):50-51
“十二五”规划如是说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7.
王勇  龚晓敏 《宁波通讯》2011,(23):42-43
为了最大限度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民意沟通渠道,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江北区委、区政府主动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群众工作的新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举措,在门户网站显要位置开设了“党政网上接访平台”。通过构建党政领导班子为中枢、部门(街道、镇)为支撑的网上平台,有效整合行政资源,集班子智慧、部门合力,成功架起一座集矛盾化解、信息公开、科学决策、效能监督于一体的干群“连心桥”。运作两年多来,  相似文献   

8.
杨涛 《西部论丛》2009,(5):26-27
2008年,是“网络议政”蓬勃发展的一年,也是“网络反腐”高歌猛进的一年。从“腐败书记”董锋的落马,江西新余、浙江温州“出国门”事件,到网民挑翻周久耕,无不昭示着网络反腐的威力。进入2009年,网络反腐不但风头不减,而且正在以摧枯拉朽的气势要将反腐进行到底,举凡大小官员的各种违法、腐败行为,一经“上网”,就会遭到网民的穷追猛打。  相似文献   

9.
汪杨 《产权导刊》2015,(3):11-12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3月1日起施行,正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此前有公众和媒体将不动产首先指向房产,进而推想房产登记即将实现,官员房产公开很快就要成为现实。基于此此,“以人查房”被当作不动产登记的主要看点所期待。而事实并非如此,《条例》并不是“反腐利器”,只是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反腐功能,有助于反腐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中国网络反腐概况,阐述了网络反腐的威力和优势,分析了网络反腐映射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要保持法律在“腐败分子”的人格权与公民的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知情权之间合理的平衡;加强网络反腐制度化,使网络反腐与专门机构在反腐制度上做好衔接;增加更多的透明性与适度的保护性。  相似文献   

11.
张邦辉  李丹姣  蒋杰 《改革》2020,(5):139-149
公众需求表达机制解释了需求信息如何从需求方进入供给方进而对公共服务供给产生影响,是实现公众需求充分表达的重要保障机制。从参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三方主体”入手,发现在当前三方主体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的情况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公众需求表达渠道不畅通且话语影响力弱,公众需求难以进入政府决策议程;购买服务过程中需求信息难以“上下贯通”,公众需求存在被政府和社会组织偏好替代的可能;服务提供和完成后,缺少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反馈机制。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正确定位“三方主体”为基础、以充分表达需求信息为核心、以随时进入与退出的反馈机制为保障的公众需求表达机制,确保公众需求得到充分表达,从而提升政府决策的有效性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刘玉霞 《黑河学刊》2013,(5):55-56,7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以及其发生的原因,通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增加参与制度供给、提高体制内政治参与有效性,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策略来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钱静 《港口经济》2016,(4):56-57
网络舆情是政府体察民意、倾听民声的重要途径,也是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本文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内涵和水利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引导措施,为水利与水务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吧     
《中国经济快讯》2013,(36):15-15
反腐工作的“副产品” 中国的反腐战役是场“持久战”,一连串高密度的反腐重拳令人振奋。如今,反腐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大小贪官纷纷落马,与此同时,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和豪华宴请也随之大为减少。如果说“老虎”和“苍蝇”是中国反腐工作的重大收获,那么,鱼翅、豪车、茅台、月饼的铺张浪费风气得到遏制,则是反腐工作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全面表达社会利益的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是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首要环节。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既要充分发挥现有利益表达渠道的功能,也要根据利益群体的发展变化开辟新的利益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6.
苏菲 《新西部(上)》2014,(5):75-75,77
本文阐述了网络反腐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了网络反腐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搞好网络反腐的对策建议。要提高公民网络反腐中的政治责任感;完善网络反腐的法律法规;政府应积极介入网络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7.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社联动”作为一种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行动框架,有利于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地方政府在探索形成“五社联动”机制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文章通过理论研究,剖析了基层治理现代化与“五社联动”的关联性,阐述了“五社联动”应当如何联、如何动,并围绕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路径,对地方政府联动社会力量做好公众权益诉求的“表达器”“发声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益 《新西部(上)》2007,(3X):217-217
网络公众关注度,它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渠道,以点击数,跟帖数,网页数等具体的数字表达的。所有的具体场景,鲜活物事都被隐去了,取而代之的只是数字,与桌一人、桌一物、某一事的名字相关联的数字。  相似文献   

19.
袁玥 《乡镇经济》2014,(2):86-90
近年来,信息灵通、触角敏锐的网络媒体在反腐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网络反腐也逐步跨越纯粹的自发性行为阶段,开始呈现出政民互动的良好局面。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网络反腐中政民互动的历史与现状,并对广州番禺“房叔”蔡彬案中的政民互动进行解析,以期推动我国网络反腐中政民互动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一种新兴反腐力量借助网络迅速兴起,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这就是网络监督。从"躲猫猫"、"天价烟"、"周老虎"到"西丰警察进京抓记者"再到"一夫二妻的区委书记"等,网络监督以其不凡"战绩"证明了自身的正义与反腐的能力,也空前激发了公众参与反腐的热情。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