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分割被逐渐打破,关联性日益增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股市在2008年经历了由牛市转入熊市的大规模震荡调整.究竟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各行业的股票价格与人民币汇率的关联性又是如何?文章依据资产市场理论,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在总体上,汇率到股价的作用机制是主导,汇率波动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比较显著:人民币/美元汇率波动对股市有短期的、不规则的影响:在短期内,汇率波动是原材料、工业、医药、金融、公用事业行业股票价格波动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2.
用向量自回归动态二元EGARCH模型,对中国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间的收益与波动,在金融危机前后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显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中国黄金不存在溢出效应,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对黄金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较之金融危机以前,美元和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对黄金收益的波动溢出效应减弱,尤其是美元,危机前,黄金市场对来自美元和欧元外汇市场的信息冲击,存在显著"杠杆效应";危机期间,市场间"杠杆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10年8月23日—2013年12月31日香港离岸可交割人民币外汇市场(CNH市场)和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CNY市场)的统计数据,采用二元VARBEKK-MVGARCH模型,实证研究了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境内市场收益率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当选择人民币汇率收盘价计算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收益率时,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境内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收益率溢出效应和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当选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计算境内人民币外汇市场收益率时,仅存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单向收益率溢出效应和人民币境内市场对离岸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用二变量VECM-GJR-MVGARCH(1,1)-BEKK扩展模型,分析了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影响下的在岸人民币即期和远期汇率,在岸远期和离岸远期汇率间长期均衡关系调整、均值溢出、波动溢出以及非对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在岸即期汇率对远期汇率有引导作用,主要由在岸远期汇率进行调整以实现即期、远期汇率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意料之外的美联储加息会导致即期、远期汇率的贬值,并减小即期汇率的波动率;(2)在岸远期汇率引导离岸远期汇率,离岸远期市场处于信息波动的中心位置,意料之外的美联储加息会导致在岸、离岸远期汇率的贬值;(3)各外汇市场具有较强的波动集聚性,在岸即期汇率对远期汇率有较强的波动溢出效应和非对称效应,离岸远期汇率对相应期限的在岸远期汇率有显著的波动溢出和非对称效应,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在岸、离岸远期外汇市场的波动率和波动溢出效应有显著影响。因此,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不同人民币外汇市场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调整、均值溢出、波动溢出以及非对称效应,也应重点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用二变量VECM-GJR-MVGARCH(1,1)-BEKK扩展模型,分析了在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影响下的在岸人民币即期和远期汇率,在岸远期和离岸远期汇率间长期均衡关系调整、均值溢出、波动溢出以及非对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在岸即期汇率对远期汇率有引导作用,主要由在岸远期汇率进行调整以实现即期、远期汇率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意料之外的美联储加息会导致即期、远期汇率的贬值,并减小即期汇率的波动率;(2)在岸远期汇率引导离岸远期汇率,离岸远期市场处于信息波动的中心位置,意料之外的美联储加息会导致在岸、离岸远期汇率的贬值;(3)各外汇市场具有较强的波动集聚性,在岸即期汇率对远期汇率有较强的波动溢出效应和非对称效应,离岸远期汇率对相应期限的在岸远期汇率有显著的波动溢出和非对称效应,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在岸、离岸远期外汇市场的波动率和波动溢出效应有显著影响。因此,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不同人民币外汇市场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调整、均值溢出、波动溢出以及非对称效应,也应重点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MA(1)-GARCH(1,1)模型研究人民币境内外四个外汇市场间的信息流动关系,即境内即期市场、远期市场,境外NDF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效应。从定价能力来看,NDF市场是人民币汇率的定价中心,即期市场渐渐发挥出价格发现功能,远期市场目前仍处于完全被动接受地位。从价格波动来看,市场间大都存在双向引导关系,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可能成为波动源,引起其他市场汇率波动。境内外市场间的关联性增强,信息流动渠道并没有被阻断。  相似文献   

7.
文章综合运用VAR模型、GARCH-BEEK模型和DCC-GARCH模型,对中国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以及不同类型通货膨胀之间的均值溢出效应、波动溢出效应以及动态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均值溢出方面,仅存在人民币汇率对PPI通胀的单向溢出效应;在波动溢出方面,汇率与PPI通胀之间存在双向的ARCH型溢出效应,同时汇率对CPI通胀和PPI通胀、CPI通胀对PPI通胀存在单向的GARCH型溢出效应;在动态相关性方面,人民币汇率、CPI通胀与PPI通胀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时变特征,但多数时期是正相关关系。为此,政策当局要进一步稳扎稳打地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人民币汇率的过度波动以维护汇率稳定,实现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8.
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关系密切,本论文旨在运用计量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探究中国股价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之间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得到,在中国股价与汇率(直接法)是负相关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的偏离将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恢复到均衡状态;同时,股价和汇率的因果关系也是单向的.文章最后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预测和预测效果的测定,对于各种结论,本文还给予了详尽的经济学和金融学解释.  相似文献   

9.
文章应用贝叶斯框架下的TVP-VAR-SV模型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美、日、欧等主要国际货币区的货币政策(文章简称为"国际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经济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我们发现国际货币政策在方向和力度方面的调整和变化能够通过其与中国的利率之差表现出来,进而对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贸易差额产生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首先,从影响的程度来看,国际货币政策在推出或退出等方向性变化时溢出效应尤其明显;其次,从时间上来看,国际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人民币汇率和中国贸易差额在不同时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对中外利差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人民币汇率和贸易差额的变化也会引起中外利差随时间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贸易差额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J曲线"效应,显示汇率弹性理论在中国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的视角,基于VAR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国际利差和汇率的变化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进一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物价差异、利率差异对汇率的冲击效应和贡献度。实证研究表明中美利差的变化率对汇率波动存在较大程度的影响,中美物价差异对汇率具有长期且持续的影响,但相对于利差力度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