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6,(4):6-9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多家汽车城已经初步完成汽车产业积累,但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新的总体规划理念来引领发展。本文介绍了产城融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分析了其对汽车城总体规划的启示,认为我国汽车城应通过产城融合理念促进汽车城的"平衡发展",通过生态城市理念实现汽车城的"持续发展",通过智慧城市理念满足汽车城的"未来发展",转型成功的汽车城将是产城融合的城市、生态宜居的城市和智慧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7,(1):181-186
产业与城市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驱动力,城市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两者的融合发展都离不开人,人是产城融合的核心。产业、城市、人三者融为一体,可以推动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分析了产城互动的作用机理,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从科学规划、设施配套、交通组织以及生态统筹方面提出了实现产城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城融合"不仅仅互为依托互为促进,而且互为渗透复合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并可创造更大生产力的新的经济社会复合体或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产城融合发展不能仅注重"产",而简单化和低估了"城"。"城"于"产"不仅是一个匹配关系,还有相互融入。从单纯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城市建设于实体产业具有互动力、促进力、辐射力、吸引力、再创造生产力及本身也形成生产力等多重生产力互融作用。"城"于"产"的互融性在城市建设特性中必然也会有所反映和体现,因此推进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应重视城市建设特性的挖掘和体现。  相似文献   

4.
产业新城作为新型城镇化下"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城市完善助推产业"的重要模式样本而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产业新城建设中产城空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对城市空间建构需求与演变的分析以及固安、大厂、香河产业新城的建设经验的梳理,以理论探索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归纳当前产业新城建设由生产型基地向服务型生产基地转变、由封闭运行模式向开放成长模式转变的两点趋势,并以广阳产业新城为例,通过对基地现状文化和生态本底的挖掘、产业和人的需求分析,阐述了在需求导向下产业新城产城空间"细胞重构、基因重组"的建构思路,以期对环首都地区的产业新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开发区遭遇的"产城分离"困境受到普遍关注。基于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微观机理,并结合中国开发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独特机制,探讨了中国开发区遭遇"产城分离"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中国开发区加工制造环节的集聚更多吸引了低收入群体在开发区周边生活,从而制约了工业化促进服务功能优化的潜能,特别是地处城市远郊的开发区,由于高收入群体大多选择克服通勤成本以获得较好的城市服务,"产城分离"比较明显,但在城市近郊发展的开发区则可能较好地克服"产城分离"问题。江苏昆山自县城周边自费办开发区开始,就注重依托旧城服务功能吸引各阶层人口就近居住生活,从而较好克服了"产城分离",为开发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了人力资本环境。由此可见,中国开发区遭遇"产城分离"是由独特的空间生产过程和区位特点共同决定的,而促进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关键是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吸引高收入群体就近居住生活。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8,(10):58-6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时代,产城融合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产城融合作为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思维,突显了聚集区域内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优势。本文从产城融合的角度出发,探究新时代产业园区的科学发展路径。以佛山三水高新产业园为例,剖析当前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困境,从而对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城融合不仅是促进新兴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的有效着力点,也是实现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江西工业园区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效益得到快速发展,但各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度参差不齐,国家级园区优于省级,城市周边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好于远离城区的工业园区。基于各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认为江西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切入方式和重点应针对不同级别园区、产业类型、空间规模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8.
城市新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城融合。在中国城市新区建设中,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不能有机融合的现象非常突出,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社会服务的基础薄弱和城市主体功能不强、职住分离严重、进入行业难以达到预期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也积累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功模式,比如工业园区转型模式、卧城转型模式、平地造城模式等。其他地区的城市新区建设可以借鉴这些模式,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正确的社会化规划,实现新区各部分的有机成长,构建体系化的新区服务网络来促进产城融合。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境外园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全面铺开,其与地方城市产生的空间互动、职住互动、产业互动现象逐步显现。以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为例,首先分析了境外园区与地方城市互动发展的三大阶段,并建构了由外在推动力、环境支撑力、内在驱动力组成的动力机制模型。其次,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互动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境外园区建设与地方城市互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园区内产业与地方技术互动、产业链整合引发的经济产业增长依然是初期园区与城市互动的最重要因素,城市及园区发展分别受空间互动及产业互动效应的影响最显著。最后提出以技术融合促进产业整合、以园区竞合助推区域发展耦合、以产城融合保障社会融合的建议,为我国境外园区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产业新城是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通过建设连接区域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体系、全方位推动体制机制对接、构建开放型产业组织体系以强化产业对接等途径,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利用其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基点。产业新城作为县域经济开放型发展的窗口和平台,不仅引入了以往封闭型发展条件下所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等关键要素,更重要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融入了外部市场体系。产业新城对县域外部环境所形成的影响力和集聚力,是提升县域经济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水平的重要支点,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产城互动也使现代产业发展与城市拓展的内在联系大大得以强化,形成了多方面的发展效应。此外,"政府购买服务"等改革重新划定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力,为产业新城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相似文献   

11.
上海产业园区经历了工业郊区化的起步阶段和产业集群化的扩张阶段,目前正在向产城融合化的转型阶段迈进。下一步,应走产业主导型、城市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推动上海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不协调较为突出。本文从城市与产业的关系入手,产城分离的主要表现人口压力、职住分离、产城互动不足、新老城区功能衔接困难,并且结合产城分离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推动产城融合必须要解决人、城市、产业之间的关系,加强新城区功能和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是港口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是顺应全球港口城市发展趋势、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苏州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2010~2020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数据与城市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发现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港口物流产业具有较高相关性,对于港产城融合发展有明显的助推作用。由此,本文基于关联度分析结果与城市港口现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回顾国内外产城融合的相关文献,运用耦合系统模型,对南昌经开区、南昌小蓝开发区和南昌高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发展度进行测定,以南昌高新区2006-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为样本,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拟建的龚杏产业城经济规模进行预测。分析发现,高新技术型园区产城融合的关联度和发展度优于综合型园区。因此,拟建的龚杏产业城将以高新技术型园区为发展方向,在促进产业集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产城融合的新型园区。  相似文献   

15.
国家开发区多以"一区多园"空间布局及形态组织。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产业化等融合发展背景下,研究以乐清市产业园区为例,通过GIS空间网络和UCINET社会关系网络的技术手段,研究区域内产业园区的集聚形态→园区间联系→园区建设的空间效应(产—城融合)。结论如下:①乐清市开发区内各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集聚形态以串珠型、组团型、条带型、V字形等空间形态为主。②各产业集聚区两两联系强度差异性较大,其中产业链条上的联系弥补了时空距离联系的相对松散性。时空联系中联系紧密程度决定于道路等级而不是道路密度。③从产—城融合阶段来看,6大集聚区处于不同的产—城融合阶段和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一、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明转变…是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产促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指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在城镇地域空间集聚产业.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梅志敏 《价值工程》2021,40(33):74-76
为了高效高质量地推动"四化同步"的发展,国家提出了"产城融合"理念,成为新时期促进城市发展和战略产业布局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并备受关注.而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创新理念的"智慧城市"概念,与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城市配套等各方面紧密关联,对于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推动产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是地区人口、产业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以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地级城市的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以揭示城市人口—产业—空间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变化态势。结果显示,2000-2014年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城市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但整体波动范围相对较小。人口、产业、空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发展高水平地区集中于中原城市群西部和南部,产业发展高水平地区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空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河南、河北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且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空间分布态势逐渐由中原城市群东北—西南轴线左上方向西北—东南轴线左下方转移。改变中原城市群低水平协调发展状态,应以产促城,发挥区域人口规模优势,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区际联系,推动城市产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楼市》2014,(17)
正之江之美,不可忽略的是产业之美。近年来,之江继续坚持"大项目带动"的理念,全力推进旅游休闲、文化创意、高新科技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成效显著。随着产城融合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功能的逐步完善,未来居住在之江的居民将会享受到一站式的交通、医疗、读书、购物等生活配套,真正实现"足不出区"就能一应俱全。同时,一系列的智慧服  相似文献   

20.
基于长三角地区2003—2020年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该地区产城融合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产城融合进程由产业发展主导、城镇功能及人口集聚支撑,总体不断抬升并呈现出东高西低渐进演变的特点;区域内产城融合发展不平衡,各城市步调差异较大,但单个城市产城融合度不断提升;经标准差椭圆分析,产城融合度重心先由常州市西移至南京市,再向东移,最后向西北移动;研究期内,长三角产城融合度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并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制造业发展、信息化程度、人均GDP、医疗服务及教育资源水平为产城融合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