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八项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的要求,这些规定已经在大部分企业中予以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有利于企业保全资产、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但目前企业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处理的规定存在的问题,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作为一项新制定的准则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对资产进行了限定,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这增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及会计报表的相关性、可靠性,客观上减少了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冲回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极大地规范了企业的资产减值计提行为,更有利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向更客观、更合理、更稳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产减值现象频繁发生。我国资产减值相关准则从颁布到实施,其应用正逐步走向完善。然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本文阐述资产、资产减值的含义及其与相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关系,对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很不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成为有些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本文阐述资产减值会计的概念及其确认、计量和披露等问题,对资产减值会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谨慎性原则而产生的资产减值会计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但由于资产减值与企业的利润存在重要联系,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屡见不鲜,资产减值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比较和运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来计量资产可回收金额进而对企业收益产生影响两部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而,由于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灵活性来操纵会计利润,导致滥用谨慎性原则。对此,应加以研究和规范。一、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表现形式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必须接受相关会计准则约束,但由于与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会计准则界定模糊,并具较大灵活性,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资产减…  相似文献   

8.
杨青 《绿色财会》2006,(1):28-28,56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等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由于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因而实际操作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这也造成了一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等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状况出现。笔者针对以上情况。简要论述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纳税会计信息的影响,针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实质性差异的两个差异之一。本文从资产的实质出发,研究资产减值的内涵及其本质、盈余管理的内涵及其动机,理清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而研究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2001年开始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并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到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资产减值相关的规定已经使用了6年。在这期间,出现了不少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会计的信息质量。鉴于此,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其精髓在于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那么,这次修订的资产减值与旧资产减值有什么区别?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什么的问题?新的资产会计准则还应该怎么改进?  相似文献   

11.
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共涉及八项资产,然而由于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完善,企业利用新制度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非常严重。本文拟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依据出发,阐述其计量问题,同时介绍我国现行减值会计的运行情况,并对其改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琳等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3):128-129
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势必对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着重从资产减值角度出发,通过对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现行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处理情况和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资产减值准备涉及的所得税会计核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取得的各项资产,应当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准确地进行计价,定期或者于每年末,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由于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产生费用的确认时间会计制度规定和税法规定存在着差异,导致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不相等,在计算应交所得税和确认所得税费用时需要调整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现将有关会计核算方法概述如下: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期的所得税会计核算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2.税法规定:除另有规定外,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企业…  相似文献   

14.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无疑对企业避免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为企业在一定限度内操纵会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这必将增大注册会计师在资产减值准备审计中的责任和风险。下面试对资产减值准备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等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由于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需要较多的职业判断,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因而实际操作时会出现一定的难度,这也造成了一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等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状况出现。笔者针对以上情况,简要论述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纳税会计信息的影响,针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为了更稳健较客观地揭示企业期末资产的价值应对资产进行减值核算。资产减值是指一项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森工企业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因此根据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森工企业也必须对资产减值相关问题进行处理核算。以下针对森工企业进行资产减值核算的意义、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问题进行研究。一、森工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核算,可以减少财务及经营风险,同时能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森工企业的资产是指其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  相似文献   

17.
一、专门制定资产减值准则的意义我国现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是由《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的会计准则分别规范的,虽然强调了企业应该合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以及披露方式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造成不同企业间对不同资产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存在差异,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也为企业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8.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相关规定的制定正在向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方向迈进。2005年7月《企业会计准则第xx号———资产减值》(征求意见稿)的颁布,是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确认是会计程序中的第一步,所以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与美国会计准则、我国征求意见稿在确认方面的相关规定进行认真研究和比较,可以促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操作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从无到有、从单项资产减值到八项资产减值的不断完善,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本文首先介绍资产减值会计的含义,以及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历程,进而提出在现实环境下资产减值会计在实务操作中凸现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资产减值准则为资产减值会计的实务处理提供了详尽的应用指南,在旧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准则的计量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在新准则具体应用中,依然存在可收回金额、折现率难以确定的问题,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的规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产生影响等问题。本文阐述了新资产减值准则的特点,通过对其在具体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资产减值准则理论指导实务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和发展的趋势。旨在解读资产减值准则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提高资产减值准则的规范作用,以期对资产减值会计更加准确地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