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货币政策引入中介目标始于1996年采用货币供应量M1、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日渐深入,从可测性、可控性、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以及抗干扰性等几个标准来看,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适宜性都受到了不断的质疑。其原因,一是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二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两大"掣肘";三是信用链条的断裂导致货币传导机制不畅;四是"迷失的货币"假说。因此这都要求我们对现有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改革。笔者认为,我国未来货币政策改革的方向不应当是某个单一目标制,而应该是一个目标体系,即以通货膨胀率为主,同时监测利率、汇率的目标框架。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效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研究货币政策效力要结合货币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着重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入手,结合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现状逐一分析,并对判断货币政策效力的标准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货币政策措施对刺激需求、摆脱通货紧缩状况的作用似乎不大,如果从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角度看,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对货币政策带来了四种挑战,即对货币需求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调控方式的挑战,其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社会信用状况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我国的社会信用状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匹配。当前一个重要任务是全面认识和分析社会信用状况恶化的成因,采取有效对策措施,使社会信用状况明显改善,进而实现“呆帐经济”向信用经济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5.
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市场是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主要中介,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不能实现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造成了我国近几年来货币政策的低效率。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6.
所谓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预算控制,即公共支出和税收的改变,直接影响需求和增减,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手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即调节货币发行和松紧货币政策,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手段,包括实现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等。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一般都包括扩张与紧缩二种,而二者之]旬的配合即“双紧”、“双松”、’‘一紧一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混合”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就成了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武…  相似文献   

7.
信用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强有力工具,与货币、生产过剩、价值论共同构建信用与危机的批判性理论体系。信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信用理论对于防范市场经济发展中蕴含和潜在的经济风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通过梳理马克思货币、信用在总生产过程中与经济危机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理,结合VAR模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联动效应分析,有利于我国的信用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平衡思维方式分析了中国货币条件、金融条件和信用条件的变化与政策完善问题。与货币和金融产品相比,信用是更高层次的社会交换媒介,反映了更加广泛的社会经济协作平衡关系,在“生产—交换—消费”运行过程中的功效更全面、更持久。在新形势下,信用条件以及影响信用条件的重要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适应新形势和市场信用条件变化,我们有必要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信用建设。在思想层面,亟需增强思想定力。在金融改革发展层面,亟需完善体制和机制设计。在宏观调控层面,亟需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设。在政策和技术手段层面,亟需改进和丰富工具箱。  相似文献   

9.
本文归纳西方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及其新的发展: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信用渠道、(狭义)股票市场渠道,这此渠道揭示了当前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几条可能的途径,通过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这些渠道在我国同样存在,只是由于外部经济条件的不同,各种渠道的作用效果不同,借鉴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笔者提出了完善和重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商品货币体系时期,曾经出现过始于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关系的三次论争,论争揭示出了维持货币体系稳定运行的“可兑换性”准则。在信用货币体系时期,该体系隐含的内在缺陷,往往成为发生金融危机的前奏,因此,针对信用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实行谨慎监管、有限竞争和行业自律的原则,以保证“信用依赖性”准则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国家干预手段,利率机制对于提高货币、财政政策效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我国利率机制运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今后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外货币市场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各国货币市场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差异,但也存在很多的共性,因此研究国外货币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自由度、信用工具创新、货币政策传导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参考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货币市场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无疑会对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在对国外货币市场结构、政府与货币市场发展的关系、做市商与货币市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市场的管和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方货币信用传导机制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现实,在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经济的途径上,西方学者提出了货币传导的信用机制理论,包括信用可得性理论、金融中介机构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和银行信贷理论和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信用传导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非最优货币区之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分析了利率渠道、信贷渠道、信用渠道和汇率渠道。利率渠道强调利率的区域差异会带来政策效果的差异;信贷和信用渠道分别从银行和企业的角度讨论了贷款的可获得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汇率渠道和利率渠道的作用机理类似,与经济的外向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制约了统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信用传导机制是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微观主体行为的地区差异是信用传导机制区域效应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介绍了狭义信用传导机制、广义信用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以及成立的前提条件;并从微观经济主体角度分析影响信用传导机制的因素;最后,从微观主体的地区差异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区域效应产生的微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我国区域货币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哪一衡量标准来看,我们单一货币区政策离帕累托最优标准都还存在着差距。针对我国货币政策仍主要以金融运行一体化为前提和区域金融运行越来越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的现状,有必要针对区域性差异实施区域化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政策效果的提高,引导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货币供求动态均衡是经济增长的前提。人民银行孝感市中心支行积极贯彻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优化信贷和现金结构,调节市场现金流通。2008年上半年,孝感市现金流通效应良好,市场现金流通呈净回笼状态,现金投放和回笼的数量及结构呈现季节性、居民理财性、企业市场营销性、内控制度管理性、政策调节性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状态,有效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稳健协调发展,防止市场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以实现全年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很难适应作为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的手段.国外利率规则的实行已经近30年,而我国仍然实行货币供应量调控方式,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引导.因此,应该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尽早采用合适的利率规则,降低经济的波动性,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为弥补财政资金之不足,从1994年起,加大了国债发行的规模与速度。针对中国的财政、经济现实,从西方经济学、财政收支及国债运行过程等不同角度,分析举借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难发现举借国债会增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所以,在运用国债这一宏观调控工具时,一定要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起来协调考虑,以免引发新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20.
以2007~2009年月度数据为样本检验.在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对数线性计量模型,估计出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模型。研究的实证结论是:我国股票价格走势与货币供给显著正相关,股票价格走势对货币需求仅有微弱影响,而且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互动关系有进一步的增强趋势。这预示着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密切关注股票市场的运行和发展,而不是只保持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