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规划建设好城区和城郊两大休闲旅游区。城区休闲旅游区建设应以“特色街区”为载体.以“娱乐游憩”为导向,在“文化”上做文章,在“休闲化”上下功夫.凝聚城市文化特征,构建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结构和休阑产业与商业双链结构.促进城市休闲化和商街休闲化。城郊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休闲养生”为宗旨,在“山水”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近郊重点建设郊野休闲中心.实现乡情体验和娱乐休闲化.远郊重.占.建设专项度假景区.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实现养生休闲化。  相似文献   

2.
王坦 《魅力中国》2013,(14):15-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山水”的景观设计理念,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许昌市区景观设计的构想、改造为例,试图以城市绿化网格体系的设计构思打破现代社会景现表现的“城市化”、“趋同化”。将尊重自然山水、融入于市区景观设计中。  相似文献   

3.
丽文  王玉莲 《今日重庆》2004,(4):118-119
随着重庆市主城面积扩大和城市建设“北移、南下、西拓”战略构想的实施,大渡口区跳蹬镇作为主城核心区范围内的乡镇,区位优势更加突出。跳蹬镇紧紧依托镇内华福大道的建设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固区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全力打造该镇成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和生活休闲功能的都市型生态经济大镇。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綦江区,素有“渝南门户”之称。作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綦江是重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之一。 当前,綦江吹响建设“四区一城”的集结号,致力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区、城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渝黔合作共赢先行区和现代山水田园城市,打造渝南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是奉化接轨宁波的先导产业、最具优势的生态产业和最具辐射功能的引擎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着眼于建设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整合发挥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和佛教文化等特色资源,着力构筑溪口景区以山水人文为依托、中心城区以文化休闲为依托、象山港滨海区域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旅游“金三角”格局,形成山海相依、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分工合作的旅游产业布局,努力推进传统观光旅游向现代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旅游目的地向旅游消费地转变,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  相似文献   

6.
张北平 《今日重庆》2014,(23):40-43
綦江,素有“渝南门户”之称。在2013年召开的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綦江被纳入城市发展新区板块,成为重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之一。在随后召开的綦江区委一一届三次全会上,明确了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区、城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渝黔合作共赢先行区和现代山水田园城市,打造渝南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吹响了建设“四区一城”的集结好。一年后,“渝南门户”悄然转身。  相似文献   

7.
“十四五”时期,以国家文化公园、世界级旅游景区、街区和旅游休闲城市等为代表的优质旅游供给成为重点建设项目。然而,目前从建设世界级旅游休闲城市视角下,关于我国城市间以及我国与国际样本城市的横向比较研究较为匮乏,未能呈现出我国城市在建设世界级旅游休闲城市中存在的差距。基于此,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在横向对比超一线城市与热点旅游城市的基础上,对标国外典型世界级旅游休闲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我国建设世界级旅游休闲城市发展路径。分析发现,在国内城市间横向对比中,我国超一线城市与热点旅游城市在生态宜居方面表现相当,而超一线城市的便利设施与旅游吸引基础比热点旅游城市更具优势;在国际比较中,我国一线城市和热点旅游城市在入境旅游接待规模上与国际著名旅游休闲城市差距明显,国际著名旅游休闲城市的共性在于鲜明的人文或地域特色、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国际化旅游公共服务和国际化的旅游活动平台。  相似文献   

8.
城市休闲产业的市场格局和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文化产业的“优势阵型”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产业市场空间,并正在向休闲市场集中。由于需求的迅速变化和供给定位、产业功能的移位,城市休闲产业呈现出条块轮动的格局——从“城市广场”到“休闲广场”,从“观光购物街”到‘观光休闲街区“,从“游乐园”到“主题公园”和“主题休闲区”,城市休闲产业在概念、形态、功能和市场价值方面,既存在诸多发展机会,也面临亟需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浙江经济》2006,(4):F0003-F0003
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形成了新的城市绿色生态圈。2004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2005年,“创园”工作又通过建设部考核,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通过全国爱卫会技术考核。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与生态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出台“以奖促调”政策,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业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技术评估。  相似文献   

10.
2004年陕西镇巴县建设定位为“山水园林观光城市”,从领导组织、机构、规划、人员、经费等方面积极协调配合,经过全县上下努力,全面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五化工程。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1.
“休闲城市”的评选每年都在进行。当“休闲”已经成为一座城市标明荣攒的勋章,谁又探究过“休闲”二宇的真正意义?在看似平淡、具备幸福感的语境中.休闲。是“太智若愚”的智慧,是看惯风雨交加后云淡风轻的安然.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勇气.是付出努力后“一览众山小”的安逸。同时,休闲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旅游硬招牌,用好这枚勋章.发扬这种精神.以立志打造“中国休闲之都”的成都为例.看它该如何用“休闲”.为城市加冕?  相似文献   

12.
《广西经济》2013,(10):46-46
10月22日,在第四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上,桂林特意举办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专场推介会,向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210多名旅行商重点推介”八大旅游精品线路”。据悉,“八大精品线路”是指山水风光体验之旅、历史文化追寻之旅、休闲度假浪漫之旅、体育运动时尚之旅、民俗风情精彩之旅、动感漓江欢乐之旅、特色乡村感受之旅和浪漫婚典特色之旅。有关负责人介绍,”八大旅游精品线路”程中,积极探索景观、产业相城市协调发展,从单一观光型旅游向多元复合型旅游转型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绿色潍坊     
潍坊之变,始于绿色,缘于绿色。绿色,不再是这座城市的装点,而是成为潍坊的美丽容颜,成为潍坊的城市本色。近几年来,潍坊在绿、水上做文章,成就了独特的城市气质,真正变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色家园。如今,潍坊城区市民只要走500米就能找到一个休闲赏景的绿地,  相似文献   

14.
王阳坤  石守京 《中国老区建设》2010,(12):F0004-F0004
湖北省革命老区随州市,地处鄂北门户,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2000年,设立地级市以来,围绕建设“开放随州、文化随州、特色随州、和谐随州”和打造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总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和对外形象。截至目前,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369.62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311.19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5.
从1979年开始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也是城市自我更新、与时俱进的再造过程。这一过程已经潮起三波,即以“旧城改造”为号召,从住宅建设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城市环境建设的三次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变新变大变强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千城一面”的城市雷同化问题和城市风格特色问题,如“城市失忆”的古城历史风貌问题和城市传统化问题,“天人失和”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居环境质量问题,乃至城市的形象特征及其识别系统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6.
山、水城市格局历史久远的重庆渝中区,以前曾因高楼大厦密布而有着“水泥森林”之称,如今,随着“森林重庆”建设的推进,随处可见“绿脉”、“绿园”、“绿窗”、“绿屏”、“绿点”,一个绿色的渝中半岛正在逐年呈现出山水园林城市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绿泽怀柔     
怀柔,这座古韵与流行交融.醇厚与时尚共舞的山水名城.在经历了本世纪头五年的迅猛发展与大力建设后。呈现给世人的是湛蓝天空下,矗立在碧波,绿树间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和谐发展的怀柔赢得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和由衷的赞叹。未来的五年.怀柔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激扬的干劲.以“休闲会议盛地.研发创意新区、时尚宜居名城”为目标,把怀柔建设成为宜居城市的典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市”: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等已成为许多城市发展追求的时尚,这是工业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但究竟提什么样的目标更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这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我认为,“生态经济市”是未  相似文献   

19.
《今日重庆》2013,(12):32-33
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区、城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渝黔合作共赢先行区和现代山水田园城市,将綦江打造成为重庆南部重要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20.
应当重视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休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震阳  张欣 《山东经济》2004,20(4):26-27
以往对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际操作,大多拘泥干人口聚居、生产交通、商业消费、建筑景观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较少涉及休闲的要求,将休闲视为城市基本功能之一,并且在规划和建设中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是人类进步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