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是造成城市化滞后的深层原因 由于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滞后从逻辑上来看,好像是由农业剩余不足以支撑流向城市人口的需要、城市对来自农村的劳动力缺乏吸收能力共同造成的。这无疑是从生产力发展水平角度来说的,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状况分析●吕劲松由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向出现了从乡村到城镇,由城镇到城市的阶梯转移和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由一产业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化势头,促进了我省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  相似文献   

3.
从城乡二元结构,到统筹城乡发展,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而向全域都市化转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岳的必然走势。根据近年的实践,宁波全域都市化模式是:实现由传统城市、小城镇和村庄向市辖区、街道牙口社区的“三位一体”转变;由农村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农民向市民、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三位一体”整体转化:由传统行政、规划、财政体制向现代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相似文献   

4.
秦皇岛市是中国的“夏都” ,是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 ,在中国社会与经济向新的体制与方式转型的重要阶段 ,它在21世纪应向何方向发展 ,应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是一个急迫需要探讨的问题。一秦皇岛城市的由来、发展与城市性质的确定秦皇岛是中国少有的点式布局城市 ,它由山海关、秦皇岛(海港区)、北戴河三部分组成 ,辖抚宁、昌黎、卢龙、青龙四县。山海关历史悠久 ,但建关设卫成为重镇则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它是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 ,是护卫京师的军事重镇 ,是历史名城。秦皇岛建城于189…  相似文献   

5.
郑浩澜 《浦东开发》2000,(10):47-48
市化是指城市的发展壮大,国内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进步过程,它不仅是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而且是城镇在数量上增多,规模上扩大的过程。浦东开发是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视角下浦东开发的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49年以前,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较为突出,但全国发展极不平衡。在这一阶段,对外贸易的兴盛,外国资本以及内地资本的汇聚成为上海城市化的发展动力。 2.1949- 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城市化格局呈现向内地倾斜的特点,沿海…  相似文献   

6.
人文·荐书     
《上海国资》2013,(12):97-97
推荐书目:《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本书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  相似文献   

7.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人口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人口转移的问题、特点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几项合理的措施:①深化体制革新,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彻底转移;②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遏制房价高涨;④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8.
张泽林 《发展》2011,(12):6-7
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典型农业省份。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甘肃的农业已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效益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甘肃的农业既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体制保障和政策环境,同时也充满着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困难。  相似文献   

9.
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都市农业"这个概念是20世纪中期由美国社会科学家首先提出的.都市农业的含义是指,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即首先在靠近都市的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优质生态环境的高度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都市农业不同于一般的城郊型农业,其生产、流通、消费、空间布局以及结构安排,乃至与其他产业的关系,都必须把城市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这种由城市需要决定的农业,体现大都市对农业的高度依赖性,并进而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与都市现代农业不同,城郊农业在空间布局上,仅仅局限于城市郊区;在体制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在产业结构上主要是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在发展理念上,被动地、单向地为城市服务.而都市现代农业,在空间布局上,突破城市郊区的限界,向市区蔓延;在体制结构上城乡一体化;在发展理念上,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在产业结构上,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等各种业态相继出现.如果说以前的城郊农业,仅仅是一种"围城农业",那么,当代的都市现代农业则是一种"进城农业."  相似文献   

10.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一般都建立了本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因为它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由各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国民中的弱势群体,农村是整个国家中的弱势区域,所以各国的农村金融体制都带有国家扶持的特征,也就是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同时由于农村分散的特征,又决定了农村金融所具有的点多面广之特点,这又是合作性金融与其它各种金融相结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世界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受各国社会体制、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经过多年发展,三大世界级城市东京、巴黎、纽约的农产品市场模式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一、东京农产品市场体系模式日本东京的总人口在100万以上,它是发达国家首都中人口最多的城市  相似文献   

12.
实现庆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转变,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从加快基础建设、培育优势产业、科学经营城市、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来促进庆阳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的剩余率(剩余率是补偿粮食生产中实耗劳动力耗粮后的剩余量和总产量之比。目前剩余率大于商品率。)、商品率是判断、划分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的主要经济指标。目前中国粮食的商品率仅为30%多,而剩余率已高达76.5%,这说明中国的人口布局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的矛盾已十分尖锐。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这个基础的基础在宏观总量上是十分雄厚的,它允许农村人口可以在60%转移出农业、农村。而现实的城乡人口布局大体上是2:9,80%左右的人口还生活在农区,这使得粮食商品率低下,粮食生产还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粮食的生产方式极为落后,粮食的商品化仅仅是剩余产品的商品化,粮食经济还不是商品经济。这正是中国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作出过多种多样的解释,这些各有长短的理解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实践和管理的人们。而过去某些理解与解释的偏颇使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走了些远路和弯路,也就影响了现代化的进程。什么是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它的前景、道路是什么样的?是否存在可供遵循或借鉴的模式?山东科技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沦、道路与模式》书,给那些"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关键是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来,在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资装备水平转变,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上海提出了农业要加快由城郊型农业向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转换发展的战略构想。本文拟从主体功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组织就上海都市农业的建设发展作初步探讨。一、主体功能转换目前,上海的市郊农业仍为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在向都市型农业的转换发展中,农业主体功能的调整宜按两类不同地区分别进行。1、城市化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域上包括上海中心城市规  相似文献   

17.
一、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必要性1.对农业进行保护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要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对农业进行保护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从工农业关系的演进角度来看,需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阶段,实行发展工业为主、以农业提供剩余启动工业化的政策;第二阶段是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农业不再从资金积累上支援工业发展,其剩余用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由依靠农业剩余转向依靠工业自身的剩余;第三阶段是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农业…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实质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城、乡及一、二、三产业发展失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利益分配的不合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农民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一、二、三产业利益分配不合理,对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三是涉农部门和农民、农业、农村的利益分配不尽合理;四是“公司+农户”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机制,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形成“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体制,体制中需要解决的两个突出问题是:新时期如何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农民如何参与国家对农业投入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激活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化,不断释放城市活力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局部的、单项的领域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展开,空间上由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到全面开放;逐步实现了由汁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非主因,主要是旧体制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失业问题?因为农业人口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下降。按照一般的说法,大概农业人口要降到人口比例的30%以下,这个国家就跨人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了。从原来的70-80%都是农业人口,降到30%以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就会涌向城市,而城市短期内又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从理论上会对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从中国目前的态势看,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井非是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因为从深层次考虑,并经过一段时问的调查,中国的农业人口入城后所干的并非是城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