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保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才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面对这种形势,分析自然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提出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2003年,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十六届四中全会和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乌海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已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其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代替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模式,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日益稀缺、环境不断恶化的格局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成为缓解农业资源紧张局面,优化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手段。本文就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试论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的局限性.引发出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以及经济社会是否协调发展这一问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是世界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般说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有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主旨是协调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发展关系,寻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可持续发展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动态经济均衡,也就是引入时间变量后私人损益与社会损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于建刚 《时代金融》2008,(12):11-13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这个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指数增长的资源消耗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节约和循环来推动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适应新的资源供给形势和新经济增长观念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代特色和前瞻性。目前,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寻求改善金融支持的途径,对于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时期是河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资源、能源紧缺、环境状况恶化、人口增加、城市化步伐加快、非贸易壁垒加强等诸多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是刻不容缓。因此,针对河北省经济状况和环境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出适应河北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对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北部湾经济区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北部湾海洋循环经济体系对北部湾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海洋循环经济体系内涵的探索式研究,从分析北部湾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构建北部湾海洋循环经济体系的实现途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邓峰 《新疆金融》2005,(5):21-22
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自然资源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的四大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之共识。中国于1994年3月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目标。“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财政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增长方式转变,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资源危机仍在加深,使得资源问题成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从宏观上来说,缓解资源危机的基本对策,就是构建资源节红型国民经济体系;从微观上来说,则是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微观基础,建立资源资源节约型企业经济体系。这是现代企业可持续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是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月24日,河北省召开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发展循环经济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构建法律规范、政策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保障四大支撑体系,不断降低资源消耗,  相似文献   

15.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杠杆,如何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现实而迫切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黄玮 《上海财税》2001,(2):26-28
在人类文明迎来21世纪之时,可持续发展已是全球有识之士的共识,并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选择。从宏观上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的不足,环境污染和破坏十分严重,给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微观上讲,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觉要求。徐汇区是上海市首批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之一,其经济在经过较慢增长——高速增长——增长趋缓的发展轨迹后,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气候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开始被国家控制,另外,随着资源环境日益枯竭,全国环境污染形势加剧。许多国家开始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绿色建筑作为一项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始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带来更多资源和可用空间。本文就对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面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另一方面资源使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闪此.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建立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作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的增加,人口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农村以山、林、土地、水源四大纠纷为重点的矛盾日益增多,资源开采、环境污染、劳务酬金、移民安置等新矛盾不断出现,并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成为制约基层党委政府工作的瓶颈。基层公安部门在处理起农村刑事案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最少的物质消耗实现最大产出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裁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近年来,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理念已成为经济学家、政府职能部门关心的话题,日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召开,循环经济法立法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如何进一步将包括循环经济理念的可持续发展观推进到社会中,推进到环境建设中,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助力?本期博士沙龙中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赵伟、李雪松、程承坪博士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