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步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为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扩大内需。为此本文选取江苏省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以需求侧为切入角度,选取1980年至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升级存在正效应,并在此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政府应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并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相似文献   

2.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表明,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MPC=0.6147,其水平偏低;近年来居民消费倾向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如下方面:居民未来收入支出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年收入的比例过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等等。因此.应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符合居民需求的多层次金融市场等措施,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促进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3.
聂艳曦 《现代商业》2012,(28):52-53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住户处处长陈小龙表示,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预计2007年的速度会更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占比大约在2%左右。"。  相似文献   

4.
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却成为制约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凯恩斯扩展模型基础上构建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和居民总消费模型,求出我国居民总消费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为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了佐证。由此提出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措施以减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以来广东居民消费函数协整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祚炎 《消费经济》2008,24(1):84-87
协整检验和ECM模型分析表明,1990年是广东居民消费函数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分界点。1990年后,居民消费增长指数对收入增长指数的弹性出现下降,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下降,ECM对消费短期波动逆向调整的力度加大。该分析的政策涵义是,要增强消费对广东经济的拉动作用,就必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居民就业,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收入合理分配,抑制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尽量保持改革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消费不平等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消费不平等对于理解中国居民经济福利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2-2010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居民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和原因.结果发现:1992年以来,中国居民总体消费支出不平等呈上升趋势;分类看,教育、娱乐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不平等程度上涨幅度更大,而家庭设备用品和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则呈下降趋势.通过分解收入不平等,我们发现临时收入不平等对消费不平等具有重要影响.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市场和社会保障,减少临时收入波动对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丁萍 《商业时代》2022,(5):53-57
本文通过采用我国1990-2020年的数据样本,实证研究了边际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的关系.结果显示,总体上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居民消费潜能存在正向影响;同时不同收入渠道的边际消费倾向对农民消费潜能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且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渠道的作用强度明显较高;不同区域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其消费潜能的影响也存...  相似文献   

8.
基于扩大内需的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居民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最主要动力,然而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状况并不理想.造成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因素,既有收入与分配、收入来源的不稳定,又有流动性约束.因此,只有增加居民收入并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快消费信贷步伐、减轻流动性约束的限制,才能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扩大我国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9.
张晓波 《中国物价》2014,(11):12-15
为深入分析中国居民消费率波动下降的影响因子和作用机理,本文在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典型事实从数据上分析确认的基础上,从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份额、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份额的因子分解法的角度分析中国居民消费率系统性偏低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0.
文雯 《中国物价》2012,(11):3-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下滑趋势明显,国民未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对此,本文运用VAR模型进行分析发现,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总可支配收入占比下滑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收入分配状况将是下一阶段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就1985—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支出的影响进行了解构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扩大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而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则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收入分配机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当前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收入结构不够合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等多种问题,影响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不利于扩大内需。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居民消费和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收入增长和分配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家庭收入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年龄结构的变动显著影响了家庭收入水平。在收入结构方面,老年人口比显著降低了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而显著增加了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少儿人口比对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影响均呈负,而对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影响均呈正。此外,受教育程度可以减弱老龄化对家庭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带来的负面效应,且这种效应在农村地区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商》2016,(3)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也得到了重视,农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方面,而要获得更多的工资性收入,就要进行前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本文运用两种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 Kruskal-Wallis检验和Jonkhere-Terpstra检验,探索我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和工资性收入的地区间的差异,及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结果发现,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和工资性收入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我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工资性收入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居民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但其差距呈扩大之势,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之间、不同阶层居民之间以及不同区域居民之间财产性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导致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居民拥有财产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体系及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以及居民个人禀赋差异等。要缩小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必须理顺分配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居民素质。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河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渐提高,工资性收入目前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本文从分析乡镇企业、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消费是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促进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收入按来源可划分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种,研究对城镇居民消费起主要作用的收入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一是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受其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二是我国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565526、0.6318038和0.243969,即3种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支出均为正相关且均显著,说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受这3种收入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省居民收入为研究对象,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将工资性收入与居民财产性收入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两者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较低的工资水平是制约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之一。黑龙江省应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以改革工资制度为切入点,加快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工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增资机制以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努力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谢琦 《商业时代》2011,(28):24-25
本文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将劳动者收入划分为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两种类型。劳动者收入结构对于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过低以及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预防性特征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劳动者暂时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特征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为此,本文在提高我国劳动者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突飞猛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从收入构成角度分析制约农民收入成分的因素,应制定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控制农民税费负担、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或务工农民增收的财税政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