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俄罗斯联邦国立远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杂志和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普京第二任期中俄经贸关系前景"国际学术研讨 会于2004年7月23日在俄罗斯海滨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举行。中俄专家学者共50余人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移民政策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俄罗斯最新移民政策及其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影响,2006年12月5~9日,中共绥芬河市委重大课题组--城市经济课题组成员李金波、张成立一行两人赴俄滨海边疆区的格罗杰科沃、乌苏里斯克、阿尔乔姆、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几家中俄合资企业和几处中国商品大市场,参加了俄滨海边疆区移民局负责人与中国商人的对话会,与在俄工作的华人、华商进行了座谈和交流,与符拉迪沃斯托克亚洲信息资料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进行了接触.  相似文献   

3.
东宁东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139公里,距俄十月区仅25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乌苏里斯克53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旅游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153公里,是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2012年9月5日,即亚太经合组织(APEC)符拉迪沃斯托克峰会召开前夕,普京就已经指出:“全面走向亚太地区是俄罗斯未来成功贸易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地区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东移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北部地区与俄罗斯内路相连,而且中俄两国之间的政治问题已不再是中俄两国的主要矛盾,进入2000年以来,中俄加强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两国之间的贸易额翻了几十番。适逢全球经济进入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峰时期,中俄两国之间更应该顺应潮流,进一步缔结良好的友好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推进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岛是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辖区内的一个海岛.苏联时期,它曾是苏联太平洋红旗舰队的一个重要军港,由国防部直接管辖,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岛经历了几年的军转民过程,最终"退役"并转交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政府实行非军事化管理,其综合开发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6.
中俄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并且互为最大邻国,加强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两国贸易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单一,贸易不平衡,贸易秩序混乱等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一些积极因素正推动着这些问题逐渐解决,同时中俄贸易结合度和中俄贸易的互补性为两国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作为我国第一大边贸伙伴,中俄边境贸易在我国边境贸易及中俄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俄贸易合作的加强和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在中俄边境贸易中推行本币结算,既是促进中俄两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俄双方金融合作向深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促进人民币区域化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后危机时代中俄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实现了新的突破.“贷款换石油”、中俄石油管道竣工,标志着两国在能源领域已进入长期战略合作的新阶段,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中俄能源合作目前步入收获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收获期,又应当怎样面对未来的中俄能源合作?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一、中俄能源合作正在稳步推进近年来,中俄双方能源合作不断加强,在石油、天然气、核能、煤炭、电力、能源勘探开发等多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推进.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推动,中俄能源合作开始提速.两国就修建原油管道和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原油签署正式协议并开始落实,此外中俄还就深化石油上下游合作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9.
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对中俄贸易潜力的基本估计 2004年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共识,提出到2010年中俄贸易额实现600亿~800亿美元的奋斗目标.按目前中俄的贸易规模,到2010年中俄贸易总额需要翻一番方可实现600亿美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 中俄双边贸易2007年有望突破400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副处长王劲松2007年8月1日在哈尔滨市参加中俄汽车贸易合作论坛时说,根据中方统计,2007年上半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205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400亿美元.2006年中俄贸易额为334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