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总危机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人口过剩日趋严重,大量工人失业成了经常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现象更加严重,其中以美国最为突出。资产阶级思想家为美国帝国主义涂脂抹粉,把它说成是一个能够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能够保障全体劳动人民福利的所谓“全民福利国家”。可是,就连美国统治集团自己也承认,在美国完全失业的人数,去年2月达到570万以上。大规模失业人口的存在,是美国现代资本主义矛盾极端尖锐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它又反过来,大大促进这些矛盾的不断加深,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2.
<正> 余德仁同志在《政治经济学教材应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以下简称《新现象》)一文中认为,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入国的后果有两重性,即“既有害,又有利”。害或弊是指资本输入国受外国资本的剥削压迫,利是指外国资本能大大加速输入国经济的发展。据说这是列宁的观点,因为列宁讲过“资本输出总要影响到输入资本的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大大加速那里的资本主义发展。”这是当前相当流行的一种观点。我们不赞成这种观点,想在这里提出一点商榷意见,并谈谈我们对资本输出与利用外资的一些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是资产阶级的一种剥削手段;在当代,美元更进一步地在国际范围内发展成为美国对外剥削和掠夺的工具。多少年来,美帝国主义一直以通货膨胀为手段向国外输出资本、霸占资源和榨取各国劳动人民的血汗,从而达到它经济扩张和转嫁危机的目的。但是,随着西欧国家经济实力的恢复以及美国本身竞争能力的削弱,美元的金融霸主地位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美国经济治理的失灵根源于其经济基础中对抗性矛盾的激化,两党互斗的政坛乱象不过是经济基础中激化的矛盾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中表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逐步呈现金融化趋势,不仅恶化了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条件,也侵蚀着技术创新的产业根基,导致美国国内产业资本积累面临无法克服的困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面临巨大的断裂风险,这成为引发美国国家经济治理失灵的直接原因。从历史长周期视角看,美国经济金融化趋势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矛盾、资本积累与社会消费矛盾以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矛盾累积深化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续,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国家经济治理的制度边界。三重矛盾的累积深化严重挤压了美国经济治理的政策空间,使其陷入顾此失彼的制度性失灵。  相似文献   

5.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直接推动力。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发生了哪些新变化,马克思揭示的资本积累规律是否还起作用,哪些新的因素影响了资本积累过程?这些问题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和古典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出现的许多新特点,大大加速了资本积累的进程,使发达国家社会资本的集中达到很高程度,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20世纪以来,积累过程中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出现了程度上的弱化和较长时期的间断,但它作为最重要的积累规律并未消失。资本积累的固有矛盾和内在规律仍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与波动。积累过程中的矛盾与波动既是资本主义制度历史局限性的一种主要表现,同时也是推动资本主义制度不断调整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关系中最活跃和最敏感的领域,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加快对外扩张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资本输出中占重要地位,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列宁指出,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从这个方面来考察帝国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是很有意义的。帝国主义在资本输出方面的不平衡发展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在资本输出方面,列宁指出,“在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由于全球资本输出在主体、流动方向、表象用途等诸多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一些西方学者据此认定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对此无法做出科学解释,其已然过时。进而提出两种观点:一是西方面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有力促推了第三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二是过去西方资本输出的剥削压迫性质和内涵正悄然转变,日益呈现"无害"的"中性"特征。必须认清这两种错误观点。第一,全球资本输出主体和方向的改变决非西方主动而为,其深受特定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第二,列宁聚焦的是资本输出,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资金输出。第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资本输出及"经济援助",其潜藏诉求在于全面影响第三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甚至文化。第四,事实证明,西方向第三世界持续的资本输出所导致的灾难与负效应远多于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已经发展成为一场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它不仅重创了美国金融与经济,无疑也给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0.
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生产率理论”,李嘉图的反对《谷物法》的辩论,托伦斯的支持殖民地扩张的理由及穆勒的“将资本输出国外”的劝告。这些理论是进展的。它描绘了英国在十九世纪的经济扩张。然而,由于这些经济学家们相信工业会自动地传播到“农业国”,也由于他们没有注意到“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展及英国的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的性质应当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是有本质的差别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是由生产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所决定的。这种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它是建筑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彼此对立和在资产阶级内个人的根本利益彼此对立的基础上的。所以它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能够解决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的基本矛盾,已经不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变为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了。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为它是发生在人们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趋势显著,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积累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但也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而今,距离危机的爆发已经十余年,危机后当代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调整。本文考察了危机后美国政府的系列"再工业化"政策、新自由主义持续强劲的势头、新形势下美国经济的新矛盾与新变化,探讨"再工业化"能否为美国寻得摆脱经济危机的新型积累模式、危机后金融部门为何迅速恢复并依然主导美国经济、劳资矛盾的持续加剧能否催生新的变革等问题,认为危机后美国经济金融化趋势尚未逆转,新型积累模式尚不可得,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调节机制无法解决其持续激化的基本矛盾,而矛盾的激化酝酿着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资本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封建社会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我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是缓慢的。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中断了中国独立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逐步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资本主义是作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依存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资产阶级投降帝国主义,形成了封建的、买办的官僚垄断资本,把民族资本分化出来。民族资本同帝国主义的侵略资本和官僚资本存在着矛盾。它的发展,有着资本主义一般的、和对中国社会经济来说  相似文献   

14.
在印度宣布独立以后,美帝国主义就企图取代英帝国主义在印度的地位,控制印度的市场,使印度变为美国独占的殖民地。为了实现它这个野心,美帝国主义主要是采取向印度提供所谓“援助”的办法。现在,英帝国主义在印度虽仍保持相当势力,但美国新殖民主义已经渗透到印度的各个部门,控制了印度三分之一的进口市场、百分之二十八的投资市场和三分之二的外债。印度反动派,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所霸占的财富,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依附于美国垄断资本,使印度掌握在美帝国主义手中。美帝国主义早已成为印度人民的最危险的敌人。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经济合作》1986,(2):15-19
我国的对外投资是“资本输出”吗? 北京大学经济系巫宁耕副教授针对这个问题在论文中指出: 我国的对外投资和西方跨国公司的资本输出,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1.对外投资产生的基础和目的不同。西方国家的资本输出是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已经“成熟过度”,国内“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从而垄断资本家把这些“过剩资本”输往国外,作为争夺原料和市场,推行经济殖民主义和攫取垄断高额利润的手段。中国则不同。我们已经建立了以消灭人剥削人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也不需要用掠夺别国财富的办法来加速自己的发展,相反,由于中国技术经济力量还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着国际垄断资本的剥削。  相似文献   

16.
新自由主义本质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其庆 《经济学家》2004,(5):110-115
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新自由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客观必然性。它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特别是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关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新自由主义经历了“由经济学理论嬗变为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过程,不能将作为学术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同政治化、范式化的新自由主义等同”。这个论断符合实际,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深化对新自由主义本质的认识。对新自由主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导致理论和政策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新经济为重点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经济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关系,但是,由于新信息技术的煤介和辅助,资本与知识的互动加强了。资本主义是一种弹性较大的经济制度,新经济就是这种制度作用的结果,它标志着美国经济又进入一个新长波。资本消极扬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演变的主要线索,它是资本 自我肯定与资本自我否定的统一,在新经济中,这一本质进一步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经济扩张     
《经济师》2000,(10)
特指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而对他国进行的经济渗透。资本主义愈发达 ,竞争和在世界范围内争夺资源的斗争愈尖锐。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 ,资本主义国家以炮舰为先导 ,把大批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控制这些国家的金融、海关、邮电、外贸、铁路和航运 ,进而操纵其整个国民经济命脉 ,把它们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地。在垄断前资本主义时期 ,经济扩张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到帝国主义时期 ,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兼并农业区域 ,而且力图兼并工…  相似文献   

19.
创立新的商品经济运行的宏观调节机制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性同占有制私人性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资本剩余价值规律、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这个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相对立,而同市场经济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始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已经发展成为一场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它不仅重创了美国金融与经济,无疑也给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下滑。相信这场危机的影响会是空前的,留下的反思也会是相当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