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全球范围内产品内分工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生产布局的主要方式,而外包作为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上节约成本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无论是数量还是范围在迅速扩展,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跨国公司外包动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新技术革命、国际贸易整体环境改善、发达国家对外包观念和政策的转变、发展中国家积极主动的接包政策导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顾客需求是跨国公司外包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要素全球配置催生了模块化生产、合同制造、服务外包等生产方式和商务模式的创新,促使价值链在各国之间不断延展细化,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产品内分工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国际分工格局的不断深化,汽车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特征。汽车跨国公司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对全球生产网络进行整合,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我国汽车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十分低下,在新国际分工格局中企业应根据自身已有条件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推进产品价值链升级,最终获取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4.
以跨国公司为传导提升福建省国际分工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跨国公司采取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并举方式,进行全球产业整合,将世界各国纳入一体化分工的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开始在福建省进行比较大规模的投资,这有意无意间将福建省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之中,但福建省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分工系统中处于低增值环节。福建省要深化国际分工地位,就必须链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促进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的关联和产业对接,在同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增强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商》2015,(3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内分工越来越细,并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流形式。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不同程序被分配到不同的国家,而每个国家则根据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之中,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期望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虽然我国的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后,获得了一些价值链利润,但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跨国公司有意进行技术封锁等原因,使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本文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原因后提出了相应的突破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生产工序国际转移和生产制造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生产,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外包推动下的自主成长模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参与国际生产的外包承接策略.承接跨国公司及其在华投资企业的生产外包业务完全可以作为现阶段中国部分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生产的主要途径,从而有可能借助外包承接活动的推动实现制造业产业的成长和升级.  相似文献   

7.
产品内分工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进步与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的进展使得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到特定产品生产流程所包含的生产区段或工序层次,即产品内分工。这种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模式在微观层面体现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即企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分解。在宏观层面体现为不同国家在特定产品的生产流程中的序贯联系日益加强。产品内分工的盛行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对传统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并拓展了比较优势的内涵;二是为解读当代国际贸易的集约化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三是导致了国际贸易流动性质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论价值链国际分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由产业之间、产品之间向价值链分工发展。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要素合作、中间产品贸易增大、外包的迅猛发展等。在这种分工格局下,一国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产业、产品上,更多体现在价值链上。各国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中国目前在国际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自主创新是改变这种不利地位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中国融入新国际分工体系和生产组织网络提供了契机,提供了可供其学习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并不断积累内在竞争优势和新的产业升级路径。同时,价值链分工也带来要素收入分配不平衡下的"比较优势困境"和知识要素分布的恶心循环。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拥有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和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提升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优势,但经济增长利润升值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进一步深化到产品内分工,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离岸服务外包的兴起与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对于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价值链布局与中国企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协调在华投资,形成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实现其全球战略利益,充分运用价值链理论,力图将价值链“战略环节”紧紧掌握在母公司内,将对产品价值增值不起决定作用的“非战略环节”转移给中国企业。文章提出,中国企业必须认清链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掌握链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关键点,并时刻关注价值链布局的动态变化,努力挤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网,实现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世界生产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离和重构。面对这一全球价值链大转移的背景,本文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依据,通过价值链转移的深层研究,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做出分析。文章认为,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价值链理论,将产品价值增值环节转移到全球各地,力图实现价值链整体效益最大化。中国企业要想链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关键在于时刻关注价值链的动态变化,努力进入其价值链环节。  相似文献   

13.
生产方式的变迁促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全球价值链分工则反映了全球生产关系。无论是以国家调节为指导,以规模标准化生产的福特主义,还是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按生产要素合作生产的后福特主义,事实上都形成了全球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上一些处于主导地位的制造业或服务业厂商越来越专业化于产品的研发与营销环节,而将产品的生产制造活动外包给专业化生产制造商或服务商。中国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文章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了金融支持对我国企业国际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机理和实现路径。通过政策性金融,完善民间金融,加大直接融资力度达到企业战略发展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新的全球经济背景下,将金融支持与国际价值链地位联系到一起,从新的角度思考我国企业升级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8):112-113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经营模式是进料加工,经营主体是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增值水平随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提高,但加工贸易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对外商的依赖性较强,附加值不高,监管力度也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由于产品内分工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加工贸易结构的优化,所以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看,针对性的措施应该是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价值链层次,区分引进FDI,促进中间产品国产化,积极发挥跨国公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日益深化以及制造业外包的蓬勃发展,承接外包生产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生产,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随着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加剧,到底是生产外包还是生产经营一体化是当今制造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对生产外包战略进行探究,并分析了耐克公司生产外包在虚拟生产上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对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我国对外贸易欲实现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企业逐步向国际制造产业链上游、价值链高端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环节延伸,同时也需要向同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发展到了国际范围,形成了国际生产和跨国经营,与此相适应,跨国公司得到了蓬勃发展。今天,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举世瞩目。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额超过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生产工序国际分工和生产制造外包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生产分工体系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制造业凭借低成本制造优势以及比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将其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本文围绕外包行为在促进制造业产业成长中的传导机制和路径方面的角度,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论证外包行为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影响外包行为的阻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代工制造是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治理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中国已成为全球代工制造大国,但长期以来代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随规模扩张实现同步提升。文章概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分析了代工制造模式的主要类型、价值链分工位置、产业组织特征和技术追赶过程。最后,提出了中国代工制造业技术追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