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一、三大区与各自依托的中心 1、香港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香港与深圳有着历史的和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香港对深圳的影响表现为;第一,香港是深圳的主要投资者。第二,香港是深圳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三,深港经济呈一体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适应第二次创业的需要,深圳的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这一次调整,既要借鉴香港产业结构演进中的经验教训,又要加强与香港产业结构的连接和互补。为此,要对深圳和香港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两者的特点、异同和差距,从中引发对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深圳、香港三次产业结构的时差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可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角度来考察。香港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见表1),就其发展轨迹来说,与深圳有很多相似之处。表1显示,第一产业日趋衰微,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60年的4.1%下降到1990年的0.3%。这一趋势与深圳80年代的情况大体一致。第二产业在60~70年代经历了一个大发展时期,这正是深圳80年代后期所发生的轨迹。从80年代开始,香港三次产业进入结构转型期。第二产业所占比率逐渐下降,由1970年的37.1%下降到1990年的25.0%,下降了32.6%。这一段轨迹深圳尚未发生,但迟早一定要发生。香港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开始之时就占据首位,与深圳80年代初的情况一样。这实际上反映了贸易在这两个城市中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成为香港的“后厂”。香港的第三产业超大规模地成长,1990年更达到74.7%的高比率。  相似文献   

3.
孙炜 《亚太经济》1985,(2):49-51
香港与深圳一河之隔,由于人缘和地缘上的关系,两地之间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圳便是内地对港贸易的中转站。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后,两地的关系发展到一个空前水平。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的主要投资者,是深圳经济特区引进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企业管理方法的主要渠道。目前,香港工商界在深圳的投资,举办合资、合作企业越来越多,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三年,深圳吸引香港资金(协议投资额)  相似文献   

4.
十二年前的某一天,我悄然南下,在深圳一住就是六年;六年前的某一天,我又到香港,一住也近六年。两个六年,结下了我的“双城缘”。由于工作关系,我有机会亲历香港回归和亚洲金融风暴两大世界性历史事件以及深圳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改革;也常与霍英东、李嘉诚、梁振英等香港政商高层接触,他们对香港前途的关注,使我有一种“第一线”的感受,并汇聚成一些即时的思考,加上我曾参与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和深圳的一些决策咨询工作,我便对香港、深圳双城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长年积累下来,就成了这本《双城论集》。  相似文献   

5.
《特区经济》2008,(6):I0004-I0005
<正>题记:"三来一补"是指我国企业与国外,港澳地区企业之间进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四种经济合作方式总称。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是从引进外资兴办"三来一补"企业开始的。编号"深圳宝第001号"的协议书,一幢两层楼的旧厂房,这是深圳第一家且有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之称的上屋电业(深圳)有公司(原香港怡高实业公司,又称为"线圈厂")1978年12月落户宝安石岩上屋大队,在深圳历史上留下印记。叶福松参与、见证了"三来一补"企业在深圳的萌芽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深圳与香港仅一河之隔,是香港通往内地陆上运输的咽喉要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内地与香港经济联系日趋频密,商品的流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兴旺,也带动了特区涉外运输业的发展。为实现本世纪末将深圳建设成为国际性城市的目标,为深圳赶超亚洲“四小龙”做好先行官,交通业尤其涉外运输业是一个需  相似文献   

7.
试论21世纪香港、深圳、珠江三角洲航运互补关系新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九七”前香港、深圳、珠江三角洲航运互补关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香港作为远东国际航运中心的崛起,是与祖国内地、特别是与以深圳、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港航建设密切相关的。中国内地自本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以年均9.3%的增幅高速持续发展,特别是毗邻香港、实行开放优惠政策的深珠地区,其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势头更是先声夺人。这一切给香港与祖国内地,特别是与深圳和珠江三角  相似文献   

8.
<正>1997年后香港经济的繁荣稳定及深圳的经济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未来在深圳实行自由贸易区政策,以适应香港回归后的深港经济关系的变化,逐步形成一种新型的香港一深圳“两制一体”的自由贸易区模式,将对保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对深圳的经济发展及强化香港对大陆经济的辐射作用,进而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深港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中国后,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关系从国际关系转变为一国内区域之间的关系,两地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将会有更加明显的提高。在现实中,香港和深圳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利于深圳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香港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深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香港所得到的最重要的经济利益在于扩大了香港经济的生存空间。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过程中,亚洲太平洋地区作为世界三个主要发展的经济区之一,在90年代和下一世纪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地区,在亚太经济合作区的若干次级组合中,号称“中国三角”的大陆华南地区及港台地区持续的高速增长,将使之成为下一世纪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中心之  相似文献   

9.
<正> 香港因素,作为影响深圳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甚至决定因素之一,如何利用,成了设计深圳发展的重大策略问题。在特区政策优势日益弱化的今后,深圳要完成第二次创业的艰巨任务,就尤其需要做足香港因素的文章,慎重选择发展策略,更好地增创特区新优势。这里,笔者提出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策略之一,认识香港因素,设计深圳未来 一方面,由于深圳毗邻香港,是香港与内地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两地之间又有着紧密的人缘关系,这就决定了香港在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考虑香港因素的这种影响,我们就既不能理解深圳飞速发展的过去,也不能正确设计深圳灿烂的未来。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对比尚不能说有了恰如其分的评估,这给科学决策深圳未来发展的路向不能说没打折扣。  相似文献   

10.
《特区经济》2007,(7):I0006-I0007
<正>深圳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拥有全国最大的陆路通关口岸,全国禽畜活口出口的80%是经深圳转口香港运往世界各地。加上国务院在1962年开通的"三趟快车",使得深圳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历史回顾:深圳在制定和完善特区税制的过程中,就最大限度地吸取了香港税制中的精华 深圳特区税制是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而产生的。深圳过去所沿用的传统产品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在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日益暴露出其与特区经济的不适应,改革势在必行。由于深圳毗领香港,在信息、交通、通讯等方面都与香港联系便捷,深港经济联系比较紧密,人员交往比较频繁,因此,香港税制模式最先吸引了深圳特区人的注意力。 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已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并进入了亚洲“四小龙”的行列,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一历史事实,不能不说是一种“经济奇迹”。尽管香港经济的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香港税收制度的优越性在其中起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深港经济社会领域的合作是深港衔接中最广泛、最基本的衔接形式。其中深港高科技合作日益成为深港两地优化产业结构、稳定繁荣的共同需求。在深港两地长期的经贸合作中,扩大了“香港因素”在深圳的影响和“深圳因素”在香港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1991年底,港资占深圳4000家外资工厂的80%,1992年深圳进出口到香港的货物总额分别占进出  相似文献   

13.
《特区经济》1998,(3):31-32
<正>一、亚洲金融风暴对深圳经济及其税收的影响 (一)对深圳经济的影响 第一,对利用外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外商直接投资;二是利用香港和亚洲其他证券市场融资。据统计,港商在内地的投资总额有80%投资在广东,相当一部分投资在深圳,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在深圳也有相当投资。目前,来自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占我市利用外资总额的87%。亚洲金融风暴后,整个亚洲投资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其他国家货币大幅贬值,相对来说,我国货币升值,投资成本上升,而深圳与我国其他地区比,成本更高。因此,1998年香港等亚洲地区的增量投资去向将会主要考虑我国其他投资成本较低的地区。长期牛市后的香港股市,经过这次风暴,今年或更长时期可能会转入“熊市”,扩容规模显然会缩小,包括深圳在内的我国企业到香港  相似文献   

14.
王东  吴明 《特区经济》1997,(1):47-50
<正> 深圳和香港社会制度虽然有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经济基础,即市场经济,所不同的仅在于深圳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较之香港为低而已。深圳今后的目标毫无疑问的是要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存在是以与之相适应的法制环境为前提的,因之,政府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利用地方立法权,率先在本地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制。 而发展市场经济的关键又在于培育在经济中居于枢纽地位的金融市场,因而,金融业法制建没问题特别突出。 香港在发展市场经济尤其是金融业的过程中,已经积累起来丰富的立法和司法经验,这对深圳今后地方立法、特别是金融业的立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仅就此作一抛砖引玉式的分析。 一、借鉴香港金融法规,加强深圳地方金融立法的意义 香港是世界上著名的金融、商贸、旅游、信息和货运中心。在香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金融业起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香港金融业在香港GDP总值中已占到1%;1994年平均每3,655人即  相似文献   

15.
<正>南山区地区深圳经济特区西部,东临深圳湾,西濒珠江口,南至大铲岛,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全区总面积1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22万人,自然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深港历史之根"。汉朝时,深港历史上最早的行政机构就建在这里;东晋时,郡治管辖地已经包括了今天的香港、  相似文献   

16.
苏东斌 《特区经济》1998,(11):15-15
<正> 显而易见,在广东和深圳举办的各种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的庆典上,我们的目光,还是集中在如何开发广东、深圳和香港之间经济合作的潜力,以便更大限度地去促进粤深的全面发展上了。 人们普遍注意到,香港平均每月260万人踏过罗湖桥,来深圳营商、购物、置业、安居、求医、探亲等等,早已出现了生活服务一体化趋势; 人们也普遍注意到,香港的产业结构在调整,必定给粤深与周边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巨大机会,以至目前,促使两地政府都急于进行建桥修路等基础设施的布局; 人们尤其普遍注意到,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发展科技,走高增值之路”的长远方案,必将使粤深利用香港的信息与金融,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而把广州、深圳变成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基地而贡献力量。 应该说这一切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粤深可充分利用香港的另一项重要资源——“体制资源”。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生前说,香港的奇迹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自己创造的”。可以说,在香港繁荣的背后,香港人也同时形成了丰厚的体制优势资源。如果我们承认,今天也仍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造就香港走向繁荣的最稳定、最基本因素,香港的体制就是?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新时期深圳的定位,主要应循两条基本的思路.一条是"经济特区"的思路,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继续保持和发挥深圳经济特区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另一条是"保持香港稳定繁荣"的思路,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发挥深圳在保持香港稳定繁荣方面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循着这样两条基本思路,就可以看到,深圳的定位不同于国内任何其他城市,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发挥出独特的和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正向大陆积极拓展的实际态势,具体分析了深圳作为内陆腹地"门户""桥梁"与"纽带",在对接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各方优势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左右衔接、上下联动"的接轨提出了个人的思考与建议,旨在为加速深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香港劳务市场出了件新鲜事,深圳一家百货公司派员来港招聘雇员,此举在香港颇为轰动,共有350多人到场应聘。今次到香港招聘雇员的,是深圳茂业百货公司,该公司是深港合资企业。茂业新建的一幢商厦内设有五层楼面的百货公司,将于今年9月开张迎客,  相似文献   

20.
深圳与香港之间地下金融(汇兑)市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地下汇兑活动一直十分活跃,但是,我们对其规模、运作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一直知之甚少。最近,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基本结论是:两地地下金融活动(主要是人民币同港币之间的汇兑)的规模已经十分巨大,人民币和港币资金在深圳与香港之间的流动已经基本突破了资本项目的管制约束。 一、深圳与香港之间地下金融活动的主要方式 据深圳市公安局经济侦察分局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与香港之间的地下金融活动有着比较发达的组织网络,并形成了专业化操作。这些地下金融组织首先在深圳注册成立公司,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