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折旧率,以各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作为计算当期折旧额的基数而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加速折旧方法。考虑到在会计实务中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存在弊端,本文通过实践运用提出简化计算方式。一、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讲解和《企业会计制度》中均讲述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公式,表达为:年折旧率=(2÷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月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颇×月折旧率按照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各个会计期间折旧额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能直接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和折旧率计算各期应计提折旧额,而  相似文献   

2.
一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加速折旧方法之一,其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本年年初(或上年年末)固定资产帐面净值×2÷预计使用年限×100%。此方法的主要特点:(1)计算年折旧率时可不考虑净残值;(2)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在折旧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每年固...  相似文献   

3.
双倍余额递减折旧法的倒置问题熊春先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中提到的加速折旧法之一。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公式为: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制度还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  相似文献   

4.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简便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简便计算青海省财经学校竺向东双倍余额递减法,顾名思义,其折旧率应按预计使用年限的倒数确定的折旧率加上一倍即双倍;计提每期折旧额的基数为原值减去以前各期计提的累计折旧数。下面举例说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一般计算过程:[例]A公司购入一台新机...  相似文献   

5.
陈海游 《上海会计》1998,(1):18-18,23
我国的财务制度提出了多种折旧方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与折旧有关的年度的概念也有年折旧额、年折旧率等。但是,在不同的折旧方法下,“年”的含义没有明确的说明。如果一项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的时间是1月份,这一般没什么问题,如果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的时间不在1月份,问题就表露出来了。曾向一些从事实务的财务人员请教过这样一个问题:“某项固定资产原值为10,000元,预计残值为1,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从19×1年4月份起计提折旧。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应当如何进行帐…  相似文献   

6.
邹秋帆 《上海会计》2011,(6):39-39,44
“双倍余额递减法”中的折旧率实质上是按“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计算的,其折旧额的计算没有自始至终地按一定速度逐年递减,这样并不科学。“折旧额递减法”中的折旧率是通过原值、残值、使用年限三方面运用数学方法推算出来的,其折旧额的计算自始至终以某一速度逐年递减,相当科学。因此后者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7.
双倍余额递减法与年数总和法都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是二者加速折旧的折旧率和折旧基数都不相同。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折旧率不变,账面价值不断递减,进而导致计提的折旧额不断递减;年数总和法是账面价值不变,折旧率不断随着使用年限递减,进而导致计提的折旧额不断递减。二者加速折旧的特点不同,在企业里的应用也就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8.
刘琳琳 《财政监督》2005,(10):54-55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折旧率,以各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作为计算当期折旧额的基数而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加速折旧方法。考虑到在会计实务中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存在弊端,本文通过实践运用提出简化计算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四种。从对预计净残值的处理方法的角度来看,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在各期计提折旧时都充分考虑了预计净残值,即以应提折旧总额为基数来计算各期的折  相似文献   

10.
马骏 《上海会计》1995,(5):51-51
对双倍余额递减法公式及其计算的探讨辽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马骏1992年12月财政部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允许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加速折旧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拆旧方法之一,现行工业企业财务制度规定其计算公式为: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帐面净值×月折...  相似文献   

11.
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和其他经济原因而逐渐转移的价值。折旧额的计算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四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按照时间(年限)影响因素的关键程度可以分为时间(年限)关键类和非时间(年限)关键类两大类,就其关键程度来看,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三种方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时,时间(年限)因素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01年第8期刊载了董永昕同志《谈谈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一文,对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很有创意。但该文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该文只解决了固定资产净残值为正时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净残值并非一定是正的。第二,最后两年未能体现折旧额逐年递减趋势,不符合加速折旧法的基本原理及双倍余额递减法本身的要求,也不符合一贯性原则。第三,计算的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在年度内是完全相同的,与固定资产(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生产设备)的实际损…  相似文献   

13.
陈南华  邓子基 《涉外税务》2005,36(10):51-55
台湾的折旧政策注重功能奖励,允许多种折旧率或多种折旧方法并存,并细化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我国大陆则采取“一刀切”做法,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预计残值率以及折旧方法均有严格限制。台湾做法与经验比较成功,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应当按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或尚可使用年限(含预计净残值等的变更)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折旧额或摊销额。该项规定的意图在于无形资产只要计提了减值准备,就不能再进行摊销  相似文献   

15.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财务政策,它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成本、费用、利润,也影响到企业纳税。本文拟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两种折;日方法的效果比较,分析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探求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一、固定资产折旧的不同方法折旧额比较实例:设企业有一台设备,原价为200000元,预计净残值率为4%,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1.采用直线法。直线法又称平均年限法,是按固定资产应计折旧总额和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20万元×12%=2.4万元即8年内平均每年提取…  相似文献   

16.
财政部2001年7月7日下发了《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该解答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应当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该项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折旧额的确定方法,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这一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减值准备》中的有关条文基本一致。但因规定不够具体,仍然存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影响额的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折旧作为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项目,具有抵减所得税的作用。由于不同折旧方法下各年摊销的折旧额不等,使各年抵减的所得税数额发生了变动。企业在选择折旧方法时,常需计算分析不同折旧方法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影响。为此有必要对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影响额的计量模型进行研究。本文将分别研究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余额递减法四种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影响额的计量模型。一、直线折旧法对企业所得税影响额的计量模型直线折旧法也称使用年限折旧法,是将一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在其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分摊的方法。若以C…  相似文献   

18.
对寿命期为n年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累计折旧(摊销)可能导致两种悖论,一是在第(n-2)期前折旧速度过快,后期折旧额出现负数;二是前期折旧速度过缓,后期折旧额高于某些前期折旧额,从而破坏了双倍余额递减法各期折旧额为递减序列的要求。论文结合会计学要求,通过数学分析和算例,给出了一般的处理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一、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一)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是常用  相似文献   

20.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固定资产年限平均折旧法则要求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内按使用时间平均计提折旧.因此,这两项规定之间存在一个矛盾点,就是固定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后,是仍然使用原来的年折旧率(额)计提折旧,还是重新确定年折旧率(额)计提折旧.本文通过举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