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公正之中衍生权威,权威之中孕育公正。此二者犹如天枰的两端,如何达到平衡并使其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这一向就是各国政府体制特别是司法体制所追求的目标。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历史新时期,如何贯彻党中央十七大会议的精神,促进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一切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序公正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和灵魂。司法资源是以司法程序解决社会矛盾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它的配置合理与否对于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司法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其促进司法公正的现实与人民对司法公正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为了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对我国的司法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3.
司法权威是指具备比较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和精湛的法律推理能力的法官依据权威性法律规则、法律原则以及正义原则和证据事实,在权威性的程序保障下所作出的权威性裁判。西方法治国家司法权威确立过程也是西方法治化的过程。中国的司法权威的树立的过程也是中国法治化的过程。司法权威的树立需要很多具体的条件,包括:独立的司法权、终局性裁判权、司法审查权、司法公正、法官具有魅力型权威、藐视法庭制裁权、裁判执行等。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正是法治追求的永恒目标,影响司法公正的变量有很多,比如法官独立审判,党委、政府与法院的关系,法官素质,司法成本的投入等等,各种因素构成对司法公正的共同影响。司法成本的投入是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物质基础,司法经费配置不合理将对法院职权的行使产生不利的影响。从司法成本与司法公正的概念入手,研究两者之间正相关关系,得出结论:司法成本投入越大,司法公正越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5.
司法公开是中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司法基本原则。司法公开具有提升司法能力、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正等价值功能。当前南京地区法院正大力开展"十万群众进法院"活动,作为司法公开的一种重要形式,该活动对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减少社会纠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升司法权威,是我们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笔者对司法权威的基本理论进行初步探索,对我国司法权威的现状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升司法权威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能动司法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司法能动主义的源头在美国,与其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实践紧密联系。在中国,能动司法是由决策者自上而下、回应社会需求而提出的,并贯彻到各级法院的司法实践活动中。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能动司法的概括或解释是多元化的。在我国司法大改革的背景下,法官发挥司法能动性有利于填补法律缺陷、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司法公正和树立积极主动、司法为民的基本理念。但是,也必须正视法官能动司法的两面性,可以通过完善立法、构建司法能动制度和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来规制法官能动司法的实施,以保障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正与法官激励是当前司法领域中所面临的最为紧迫而关键的问题.本研究运用博弈论来模拟现实的审判过程.通过分析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法官最优选择的基础上来研究法官的法律遵从度、工作勤勉程度、工资收入、外部干预(如贿赂)、司法权的有效配置等重要因素对法官裁判的影响,进而解决社会所获得的公正执法水平.对于不同法律遵从度的法官而言,贿赂、工资等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提高法官法律遵从度并调整法官与社会之间的效用关系,从制度上实现司法权的有效配置,对于实现司法公正至关重要.这为解决当前司法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司法不公正的现象。产生司法不公正的原因从内到外大体可归结为人和制度两大因素,所以试从上述两大因素出发,分析两大因素在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解决当前国情下影响中国司法公正深层次问题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司法、传媒和民众三者关系中,传媒主动承担了媒介作用让司法和民众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关系中,由于传媒的价值导向和定位和民众的感性,导致脆弱的司法容易偏离独立和公正的道路,成为关系中的受害者。为了司法独立和公正的回归,重新界定传媒价值导向、增强司法独立性和培养民众的理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Empirical wor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corruption and the design of public institutions suggests that the structure of judiciaries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corruption. This study develops a simple political economic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judicial oversight i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for corruption deterrence, focusing on two dimensions of quality of the judiciary, namely efficiency and integrity. Our analysis explicitly accounts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while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the judiciary itself may be vulnerable to pressure from special interests. We study endogenous policy‐making under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provide general conditi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deterrence (zero‐bribe) equilibria. In particular we show that preserving the independence of judiciaries in corrupt societies proves crucial to the existence of corruption‐deterrence ef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