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经济研究》1980年第2期上巫继学、许兴亚、陆立军《关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公式的几个问题》的文章,对欧阳胜同志《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平衡》一文提出的不同意见,我认为基本上是正确的。这里,再补充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 斯大林同志提出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对于这个论点,我国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完全同意斯大林的观点;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洪远朋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积累的几个问题》和奚兆永同志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  相似文献   

3.
<正> 罗季荣同志在《经济研究》1984年第12期发表的《论技术进步与内涵扩大再生产》一文指出“应该坚持用技术进步作为根本标志来区分外延与内涵扩大再生产”,并认为“增加投资但采用传统技术,应归入外延扩大再生产;而增加投资又采用先进技术,则应归属内涵扩大再生产,或称之为资金密集型(积累型)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对此,我有两点质疑。  相似文献   

4.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这一原理,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久前,读了洪远朋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积累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谈到,积累并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除积累外,扩大再生产还有其它源泉。对此我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与洪远朋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陶为群 《经济师》2011,(1):80-81,85
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一个重要部分,将这个部分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与模型连通,能够对沟通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分析体系产生重要作用。以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之视角剖析,遵循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中实物构成原理和价值构成原理,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可以分解成投资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消费品供给与需求平衡两个部分。两部类扩大再生产与两部门经济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具有相合性,并且体现了比通常的社会总供给总需求平衡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经济。文章引用《资本论》中的举例,对所论析做了算例验证。  相似文献   

6.
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快慢是不断交替的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把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说成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原理,在经典著作中最早见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其中就有“关于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我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是没有根据的。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扩大再生产时,只论证了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Ⅰ(V+m)>ⅡC,没有把两大部类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因而根本没有得出生产资料增长更快的结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从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的公式看,“根本不能得出第一部类比第二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这里是平行发展的。这个公  相似文献   

7.
<正> 马克思在分析再生产问题时,着重分析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对比关系,即I(v+m)和IIc的关系,提出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相互关系的著名公式,即I(v+m)>IIc (1)我国经济学界在学习和讨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中,对上述公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二种看法,认为这还只是扩大再生产具备了可能性,“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  相似文献   

8.
<正> 《经济研究》1981年第10期发表了简新华同志的《积累到底是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一文,对洪远朋同志和我就这个问题发表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读了以后很为高兴。略感遗憾的是,简文没有涉及洪远朋同志和我就这个问题争论的全部文章,否则,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能要更深入一些。尽管如此,简文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是有进一步研究的价  相似文献   

9.
<正> 我在《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涵的商榷》一文中(以下简称《商榷》,见《经济研究》1980年第8期),主张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包括满足四个方面的需要:(1)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的需要;(2)满足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社会保险、集体福利等等公共消费的需要;(3)满足国家行政管理和巩固国防的需要;(4)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对此,有的同志表示反对;有的同志表示赞同。主要的分歧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应否包括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这个问题如能获得正确解决,他其分歧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在《商榷》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说明,衷心欢迎批评指正。在《商榷》中,我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者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者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人,因此,社会用于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同用于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一样,必然构成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容。为什么这样说呢?  相似文献   

10.
<正> 《经济研究》1979年第11期发表了鲁济典同志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一个客观规律吗?》(下称鲁文),第12期发表了朱家桢同志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吗?》(下称朱文),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持否定态度。现在谈一些不同的看法。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和列宁的图式鲁文说“论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这个论点的,有一个重要的计算公式。”这指的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论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列宁对这个图式的说明是大家熟知的。他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一文中介绍了马克思的图式后指出:“从上面  相似文献   

11.
本刊1961年第3期发表了刘国光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的初步探讨》一文后,曾有读者来信对文中所提出的如下论点:“社会生产最大可能的速度,完全有可能通过既提高基金装备程度,又提高单位产品的基金占用量来达到”,要求作者作进一步的说明,作者作了答复,现将刘国光同志回信中所谈意见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还是主要源泉?争执的焦点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坚持的是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还是另外还有其它源泉(对这两种看法,以下简称唯一源泉论和主要源泉论)。我认为,马克思坚持的是唯一源泉论。马克思在对资本积累过程的考察中,提出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概念,他的简单定义是:积累就是  相似文献   

13.
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是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关键问题。有的同志从折旧基金的经济实质上分析,认为折旧基金在用于简单再生产的同时,也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因为折旧基金不仅作为一种补偿性质的基金存在,而且也作为一种积累性质的基金存在。另有的同志则认为,折旧基金既属于二种补偿性质的基金,它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见《经济管理》一九七九年第二期田椿生和田江海、梁文森同志的两篇文章) 那么,折旧基金究竟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好呢?在实际工作中,是用于基建还是更新,重置还是改造呢?  相似文献   

14.
<正> 徐寿波同志在《我国技术经济学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有两处对我过去表述过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是好事,有助于鼓励学术争鸣,促进学科发展。既然提出了质疑,我想就此谈点看法,供读者全面了解情况,同时,也作为对徐寿波同志的一个答复。一、关于我国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徐寿波同志在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指出:“现在,有同志在文章中谈到技术经济学是五十年代伴随着从苏联引进的156个建设项目就开始有的,还认为真正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发展,还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形成的基础問題展开了討論。楊坚白同志在1963年第12期《经济研究》上发表了《国民经济平衡和生产价格問題》一文;何建章和张玲两同志在1964年第5期《经济研究》上发表了《試論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价格》一文。他們都主张把生产价格(部門平均成本加上按平均  相似文献   

16.
兰荣杰在1986年第4期《生产力研究》著文说,现有理论一直把扩大再生产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外延扩大再生产,二是内涵扩大再生产。除此以外,还存在第三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可称为“有机扩大再生产”。我们把由企业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形成的经济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在此整体范围  相似文献   

17.
<正> 1980年3月,我们写了一篇题为《财政收支矛盾与财政收支平衡》的文章,提出财政收支矛盾是财政在价值量上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财政收支矛盾与平衡转化规律(财政收支平衡规律)以及赤字有害、反对搞赤字预算等问题。有的同志表示同意;有的同志认为财政收支平衡只是原则,不是规律;有的同志认为财政收支平衡是规律,但不同意财政收支矛盾是财政的主要矛盾;有的同志对赤字有害亦有异议。不久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实事求是地指出了1979年与1980年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条件下存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运用这一原理,不仅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固有的对抗性矛盾,而且展示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数量关系的最一般的规律性。这既适用于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基本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并且可以运用来作为综合平衡计划工作实践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图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关系原理的基础上,对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的运用问题进行若干探索性的分析。一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在生产规模上的数量关系如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19.
<正> 《经济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了鲁从明同志的文章:《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快慢是不断交替的过程》。鲁文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是没有根据的”。我认为鲁文的这个结论是不能成立的。现将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鲁从明同志。一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消费的增长不能离开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鲁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实际上是不断提高的,如果把实际工资作为一个可增量,那么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的差距就会缩小。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在这里,鲁文只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资的绝对增长,却没有提到不变资本的增  相似文献   

20.
赵紫阳同志指出:“过去,扩大再生产主要靠建设新厂,这在奠定工业化基础的时期是必要的。现在已经有了几十万个工业交通企业,今后扩大再生产必须主要靠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