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管理》2013,(1):15-15
@中外管理杂志:【中国人信仰什么?】林语堂说: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是信仰多元化的时代,部分大学生信仰了非主流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信仰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命运,所以,必须找到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相似文献   

3.
<正>有个朋友信教,但我始终没搞清楚他信什么教。佛教、道教、基督教,或者兼而有之。因为自己没有什么宗教信仰,所以,每每听到朋友说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时,总是很不以为然。有一次,忍不住问他“像你这样有信仰的圣人,和我们这些没有信仰的凡人相比,到底高明在哪里?”他说,做事的境界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会稍微高一点点。于是,要求他试举一例。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观庙宇是信奉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是道教徒修炼、生活的地方,是道教思想和信仰的产物。坐落于大明湖畔的北极庙是济南市区现存最大的道教庙宇,它同我国其他道教建筑一样是修道心中超凡脱俗的“仙境”、精神的寄托,具有浓烈的道教特色。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由“信”和“仰”组成的。所谓“信”,说的是信任、信服,所谓“仰”,说的是要抬起头来,表示仰视和仰慕。结合起来,信仰就是从内心对一个观念、一种思想、一种主义等产生认同,并将之内化,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为之奋斗。  相似文献   

6.
1999年6月28日下午,省审计厅召开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专题座谈会。厅党组成员张成起、吴兵冲、肖孟君、杨元林等同志出席了座谈会。会上,78岁高龄的原河北省审计局第一任局长孙志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一堂光荣传统教育课。孙志远同志说,我的人生信条有三个字:一是信,二是学,三是干。信,就是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毛泽东思想,信仰共产主义,做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坚定自己的信仰。学,就是不断地学习,永远地学习。组织上入了党,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如何信仰     
所谓信仰,从辞源学的意义上,它大略可以拆分为"信"和"仰"二字进行阐释。所谓信,是主体对某种理念一种真心的服膺和信赖;所谓仰,是因了信赖与服膺而可以用它来指导一个人的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信仰就有了不同的层面:宗教信仰、文化信仰、政治信仰……正像著名学者吴思先生所说的。"  相似文献   

8.
书讯     
《中国企业家》2005,(2):116-116,117
[人文]《文明摇篮》、《信仰时代》 《文明摇篮》讲述的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美索不达米亚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这个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城市、法典、信仰……而如今它的所在地伊拉克却被人类文明摧毀着。 长达一千年的欧洲中世纪被视为是一个“信仰的时代”,《信仰时代》讲述了欧洲信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层面的面貌。 作者:[美]拂里门特、克莱默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  相似文献   

9.
大师经济学     
大师变"大",往往以权力和资本为沃土。只要功利性需求与心灵需求纠缠在一起的中国式信仰存在,"大师"必层出不穷。这是刚需,自古亦然先说说古代的"大师"。北宋王朝崇道教,到了宋徽宗时登峰造极,自封为道教教主,他以考试成绩授道士以道官,相当于朝廷的五品至九品。金人兵临城下,深受宠信的道士郭京称能以六甲神兵术退敌,结果徽宗身着道服做了俘虏。明太祖朱元璋虽做过和尚,但起兵时多得名道士之助,他自己信仰道教,之后明代诸帝也都热衷方书丹药,扶乩降神。明世宗在位,后宫嫔妃皆羽衣黄冠  相似文献   

10.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时代的前进总是皆有着A面B面的争论,对于呼啸而来的“大数据时代”也是如此,它开启了一场重大的变革,激烈的冲击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1],有时让人有无限期待,有时让人陷入无奈。  相似文献   

11.
回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也是一个有良好商业信誉的民族,这与其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息息相关.回族几乎是一个全民信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构成了回族文化的主干和核心,而伊斯兰教崇商重商的伦理价值取向规范了回族的商业行为,为其树立良好的商业言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晏清、荆学民在《江海学刊》杂志上撰文指出,信仰虽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信仰本身却并不是精神冥想的产物。信你说到底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内化。信仰蕴含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蕴含并展示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真正的信仰危机是指原有的良好而固定的信仰,经过一定的困惑和忧患,对自己原有的信仰发生进一步的怀疑和动摇,直至全面的抛弃,但还没有确立和无法确定新的信仰的精神意识状态。我们需要的是正视信仰危机而不是害怕信仰危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具体分析信仰危机,采取相应的科学态…  相似文献   

13.
近期人民日报刊登文章《为政十德》,读后实为感动。作为审计人,立审为公,执审为民,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应具有"五德"。信仰之德。人可以有不同信仰,但不可没信仰。实际上人皆有信仰,没有其他信仰就信钱,这就出来了地沟油、毒奶粉。作为国家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国家公共资金的"守门人",必须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审计信仰,是审计人对于审计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审计人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价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红娘"。中国自古有"千里姻缘一线牵"之说,这是因为"缘分"在中国的婚姻文化里拥有一种堪称"天赋神权"的绝对信仰,不管何朝何代,都不能动摇其地位、削弱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正在迈入法治社会。群众对于宪法的认知、情感、信仰和对宪法行政制度的选择共同组成了宪法文化,简而言之,宪法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宪法心理学。在书籍中笔者发现,在有关宪法文化的讨论中“,信仰”是一个核心讨论词。的确,宪法需要依靠信仰才能发展下去,如果所有群众都对宪法不信仰,那么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权利效益和约束能力。在欧洲发达国家,宪政代表和宪法同为自然和传统的信仰,但是对我国来说,群众对宪政和宪法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调查走访结果,基于宪法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宪法文化和宪法信仰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看到“信”这个字,很多人就会意识到“人言为信”、“言而有信”、“诚实守信”。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诚信大国,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先秦轴心时代的原典,无不对“信”推崇倍至。在两千年间中一直占据尊崇地位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就有二十多处论及“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蠢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直奔天堂,我们全都直奔相反的方向。”这是狄更斯在其作品《双城记》中一段精彩的描述,同时,这段描述也成为《双城记》中最赋有哲理的一段描述。而如今,对于互联网,更准确点是对于雅虎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冬天……  相似文献   

18.
再见,雅虎!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蠢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直奔天堂,我们全都直奔相反的方向。这是狄更斯在其作品《双城记》中一段精彩的描述,同时,这段描述也成为《双城记》中最赋有哲理的一段描述。而如今,对于互联网,更准确点是对于雅虎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冬天……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思想战线上开展“四信”教育,就是针对目前在人民群众中存在的信仰模糊、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信任下降的问题,旨在将人民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转化成巨大的力量,去从事我们民族的振兴大业。而其中我们对执政党的信任问题是“四信”教育的根本所在。 对执政党的信任问题,说到底就是民心问题。我们知道执政党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可以说是主宰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和一个国家兴衰盛败的关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弱小、灾难、贫穷对一个民族来说并不足以为惧,怕就怕在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做老板永远的"债务",就是当员工过年阖家欢乐时,自己仍要默默居安思危。过年是一种文化,它使中国人相信爆竹能驱邪,头香助好运。可是,我们的企业文化能让我们的员工相信什么?这就是企业文化第三重门,也是最高追求:信。信任:能取信多少人?能取信多久?老祖宗说:人无信不立。因为离开信,人是没法活的。可要命的是,我们现在恰恰面临各种"信"危机。1950年代欣欣向荣,是"信念"之差:我们都信共产主义,但你是雷锋,我是群众;1980年代打开国门后,是"信仰"之差:你还信共产主义,他已信拜金主义了;等到本世纪,则已是"信任"危机了:一个彭宇案,几乎摧垮了社会大众最基本的道德堤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