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一直处于非理性繁荣状态,因此,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旨在挤出房地产泡沫,平抑其投资过热现象,从而实现宏观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软着陆。此外,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更是加重了仍处在调控政策消化阶段的房地产市场的下行预期。根据金融加速器理论,初始的外部冲击通过信贷市场的放大作用,最终将引发大幅度的市场波动,破坏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房地产企业的高负债率和开发模式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中金融加速器效应十分显著,尤其是在政策变动和楼市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的情况下,表现更为明显。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加强房地产调控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避免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必须在短期调控基础上更加注重构建长效机制,必须抓好"供求平衡、土地价格、税收力量、金融杠杆、配置格局"等房地产调控的关键环节,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曾志杨 《上海房地》2010,(10):62-62
房地产调控政策总体上分为调控供给与调控需求两类。无论是从经济金融理论还是从过去调控的经验教训看,房地产市场都应坚持以需求调控为主,并分层次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十分重要。然而,当前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表面下存在着很多隐患,国家或地方政府相继出台调控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宏观金融政策,以此来调控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负债率决定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加速器效应的显著性。同时,通过期房预售实现滚动开发的筹资模式也增强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非对称性。为缓和房地产景气周期进入下降通道时,金融加速器效应引发的产业衰退与宏观经济紧缩,除应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外,还需要转变开发模式和拓宽筹资渠道,降低房地产业负债水平及对银行资金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6.
王佳蕾 《企业导报》2014,(9):103-104
近年来我国各地房价节节攀升,国家为稳定房价,从2009年12月开始针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最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此轮调控政策手段多样,力度空前。由于吉林省房价较低,住房市场以刚性需求为主,为避免全国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我省房地产市场的打压过大,本文从房地产企业、购房者和吉林省政府三个角度提出应对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政府调控房价政策下的银行房地产信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舒 《价值工程》2012,31(2):139-140
依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房地产市场以及房地产金融方面的统计资料,对近几年政府调控房价政策下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变化以及在银行业贷款总额的占比等进行了分析,并对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负债率决定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加速器效应的显著性。同时,通过期房预售实现滚动开发的筹资模式也增强了金融加速器效应的非对称性。为缓和房地产景气周期进入下降通道时,金融加速器效应引发的产业衰退与宏观经济紧缩,除应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外,还需要转变开发模式和拓宽筹资渠道,降低房地产业负债水平及对银行资金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9.
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实施,对抑制房价上涨发挥了明显作用,必须进一步坚持调控政策方向,以巩固调控成果。鉴于近年来房价过快上涨的根本是流动性过剩问题,房地产市场调控真正需要进一步坚持的,是“金融措施第一,税收措施其次,土地及房地产政策配合”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房价——房地产市场发展评价模型,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未取得预期效果,大连市房价持续上涨;并指出应重点运用经济手段和土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减少行政干预,保证政策调控的长期性和一致性,才能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制度缺陷,集中表现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完备、资金融通效率低下和风险高度集中。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房地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应该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建立开放统一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同时,在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政府应谨慎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以保护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炳南  王磊 《基建优化》2007,28(5):129-131
从1991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平稳增长的周期,在1998年2002年,以住宅建设为主的房地产业,在抵消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房地产业的兴起也引起了房屋价格的持续上升,尽管国家出台了旨在抑制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且效果已经显现,但房产价格与土地价格仍然继续上涨,且各地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经济泡沫现象.到底应该如何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泡沫现象,本文将从概念分析入手,结合反映中国房地产市场表现的一些指标进行对比,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一些判断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制度缺陷,集中表现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完备、资金融通效率低下和风险高度集中。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房地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应该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建立开放统一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同时,在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政府应谨慎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以保护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现存问题的背后是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美国的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历程从正反两方面都给中国寻找有效控制和分散风险的方法及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建设总体上应遵循"长短结合,疏堵并举"的原则.短期有"堵"有"疏";长期以"疏"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房地产中介行业已从规模扩张期进入调整期,本文利用2010年最新资料,重点对国内外房地产中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大城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和南京市房地产中介市场总体状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若干房地产中介行业发展战略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e measurement and early warning of real estate risk are important to prevent and defuse major financial risks, and they form a basi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ssess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s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constructed a real estate risk indicator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market level,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policy factor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implemented a PSO-SVM model to measure and warn of real estate risk. Empiric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 the synthetic real estate risk index well depicts the cyclical fluctuation of real estate risk in Beijing; (2) the warning model based on the PSO-SVM method exhibits better performance and higher warning accuracy than other models do.  相似文献   

17.
我国房地产行业在急剧发展后,迎来了首次低潮。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房地产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尤为重要。文中通过对万科地产和保利地产两个房地产巨头2009~2011年的财务报表进行比率分析和比较分析,解读财务报表传递的信息,发现该行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性指导。  相似文献   

18.
试论海外房地产基金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刘雯惜 《基建优化》2005,26(1):65-67
随着央行121文的颁布,国内地产界对多渠道融资盼望热切,海外基金也纷纷加速进军中国房地产的步伐。在海外,房地产基金已经是一个发展了数十年、非常成熟的行业。从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等多方面都非常稳定,因此操作运营方式也就形成了一套很有效而稳定的模式。海外房地产基金进入中国除了能带来资金外,还能引进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但对投资者来讲还没有找到规范、安全的通道,缺乏权益保障和退出机制。此外,基金还要面临法律、企业和市场的多重考验,因此海外基金要想真正进入中国,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市场现状,慎重选择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