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地区城镇居民水费支出占收入与消费的比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分析1995—2000年华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水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尺)与水费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例(r)的变化及其原因,认为:宜统一采用R作为控制指标;通过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加大节水力度,提高居民承受能力;进一步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加大水价调整幅度。  相似文献   

2.
游学力 《水利经济》2004,22(3):22-22
围绕资阳市水资源短缺及供水制度中存在水价形成机制、水价结构和水价构成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将水费转化为经营性收入;增强商品水意识;合理核算水价,推进科学的计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陈晓光  徐晋涛  季永杰 《水利经济》2005,23(6):23-24,66
介绍城市居民用水需求影响因素研究的背景,定性分析城市居民用水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城市居民用水量的影响因素计量模型。确定影响城市居民水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水价的提高会对减少城市居民用水数量;水资源的短缺状况会显著降低城市居民用水量;城市居民家庭用水存在规模效应;城市用水人口素质越高,人均年用水量越多。得出结论:通过运用价格机制,改革用水制度,可以调动人们节约用水的积极性;采用更为节水的生产技术,会大大消除水资源供求缺口,其成本也可能大大低于调水方案。除此之外,城市居民的社会经济特征也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用水量,例如家庭平均人口数以及受教育人口比例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东省流溪河流域种植户的问卷调查,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业水价政策与水价激励结构及其他因素对农户的水价政策管护目标认同和节水目标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业水价政策的实行、农户对农业水价政策了解程度、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程度对农户的水价政策管护目标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现有农业水价激励结构对农户的水价政策管护目标认同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家庭种植业收入占比、种植作物种类数、农户灌溉时间满足程度对农户的节水目标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种植规模对农户节水目标认同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农业水价政策的实行与农业水价激励结构对农户节水目标认同影响不显著。因此,农业水价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的征收标准与依据,适当拓展水费的使用范围,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及计量设施的安装,并加强政策的宣传。尤其是随着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考虑不同规模农户及专业种植农户对农业水价政策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水价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促进节约用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城市现状居民生活水价及水价承受能力,得出3方面结论:国内外城市一般采用全成本水价定价方法,考虑供水的资源成本、工程成本和环境成本,发达国家城市居民水价明显高于国内城市,我国东部城市水价高于中西部,北方城市水价高于南方;计价模式主要有单一制水价和固定费用与可变费用相结合的模式,国内城市和东京、新加坡均实行阶梯水价;国内外水价差异较大,各城市居民人均月水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值(R值)均偏低,我国R值明显低于国际城市R值,不利于发挥节水激励作用。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水价,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自来水价格及水价制度面临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梅  冯玉春 《水利经济》2004,22(1):25-27
简要介绍日本水价的现状,日本水价制定的原则,日本水价的分类和构成,日本东京水价计算实例,日本东京生活用水情况以及由于日本人口减少和人口高龄化使日本水价制度面临水费基价变动的新课题。提出我国应借鉴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日本的水价及节水经验,完善水价法规政策,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进行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姚玲  陈协清 《水利经济》2003,21(3):47-47
从湖北省水利工程农业水价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农业水价改革的必要性,提出进行农业水价改革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明确水利工程排涝属公益性事业;对农业供、排水水费分别采取不同的收取方式;强化水费使用管理约束机制,做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加强水价改革立法等意见,供水价改革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为民 《水利经济》2004,22(3):19-21
介绍上海市水利工程供水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管理以及市区自来水、深井水价格调整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等情况。提出水利工程供水水费标准偏低,需要提高;农业是弱势产业,应继续实行优扶政策;城镇供水应改变单一水价模式,采取分类合理定价,供水企业的出路应主要着眼于继续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基于对辽宁省典型灌区的实地调查数据,对水价政策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水价提升直接引致农户减少水稻种植面积,而农户种植结构变化的间接效果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灌区农业水费收入的下降、农业就业的下降;同时,水价提升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环境效果。  相似文献   

10.
都都 《致富之友》2003,(3):30-30
市场分析: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水价一片“涨声”,人们安享了几十年的“福利水”即将成为历史,北京、哈尔滨、沈阳、威海、西安、天津……许多城市都在采取限量和提价的方式来控制对水的消耗。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城市居民生活节水提到了议事日程。北京、天津、济南、合肥等上百个大中城市都采取了定时供水、限每户用水量等节水措施,可以预料,这类措施还将扩大范围并趋于严格。现在城市居民历来铺张浪费的用水习惯被硬性地约束,但即使能达到较高的自律程度,由于缺乏节水设备,节水的效果仍欠理想。虽有提高了的水价作为压力阀,迫使人们尽量节水,但实际上仍可能出现偏差,有支付能力的不在乎多付水费,而不愿多支付的又不想把用水量降下来的人,则可能打歪主意,在水表上做文章盗用供水。缺水的大趋势,节水的实际运作,都昭示着节水设备进入千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