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收购优尼科对中海油的未来意味着什么,现在很难料定6月23日清晨,中海油股份公司宣布以185亿美元现金要约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和另一家美国石油公司雪佛龙展开竞争。这以后,54 岁的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中海油股份公司董事会董事长傅成玉,开始出现在众多的分析师和一些媒体面前,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解释,中海油股份公司刚刚做出的决定,有多么明智,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很高。  相似文献   

2.
月度明星榜     
傅成玉: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他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2006年1月2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对于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给予了高度评价。由于参与了出价收购美国石油业巨头优尼科公司,54岁的傅成玉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5年度14位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2005年6月,中海油发起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交易: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竞购优尼科,最终美国不惜修改能源法案,将中海油挡在了竞购成功的门外。2005年8月2日,傅成玉选择适时撤出并购。尽管收购优尼科公司宣告流产,但在2006年1月9日,中海油宣布…  相似文献   

3.
中海油的标本价值在于告诉中国企业,错误地评估了在西方国家商业交易的文化效应,就会遭遇来自商业以外的文化、政治、法律风险中海油竞购事件给我们许多思考和经验:怎么面对美国公众和美国政界的消极反应?这对未来即将走出国门、准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中国公司,中海油的标本价值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正>2005年8月2日,中国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宣布撤回对美国加州优尼科公司的竞价收购。早在今年3月,中海油就开始与优尼科高管对收购事宜进行了接触。是次收购中海油不只是在时间上介入得早,在收购条件上也是极尽优厚,承诺以每股67美元的价格采用全现金方式收购,总价值约190亿美元。与竞争对手雪佛龙现金加股票的收购方式相比溢价约15%;如此大手笔的收购在国际上也是颇为引人注目的。同时,中海油承诺,将尽可能保留优尼科全部雇员,并希望留住美国的管理层和经营团队。相对于雪佛龙此前宣布可能在收购成功后出售北美内陆和亚洲电厂资产,并且在美国展开裁员,中海油开出的条件显然对管理层和股东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2005年,我国第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海油”)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尤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它标志着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一宗海外收购案拉开了序幕。但是历经雪佛龙公司及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阻挠,这宗收购案的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最终,中海油权衡了各方利弊,果断地宣布退出竞购,虽然令国人感到惋惜、也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其意义深远,在整个竞购过程中,中海油遵守国际规则,始终抱着积极主动的合作态度,但是仍有一些主客观因素导致了收购的失败。其中包括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缺乏跨国兼并经验、国际商战的扑朔迷离、跨国运作的公关技巧等等因素。本文从公关技巧这一角度来分析中海油收购案,为将来国内企业跨国兼并运作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6.
2005年,我国第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海油")考虑对美国同业对手尤尼科公司发出逾1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它标志着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一宗海外收购案拉开了序幕.但是历经雪佛龙公司及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阻挠,这宗收购案的进程可谓一波三折.最终,中海油权衡了各方利弊,果断地宣布退出竞购,虽然令国人感到惋惜,也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其意义深远,在整个竞购过程中,中海油遵守国际规则,始终抱着积极主动的合作态度,但是仍有一些主客观因素导致了收购的失败.其中包括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缺乏跨国兼并经验、国际商战的扑朔迷离、跨国运作的公关技巧等等因素.本文从公关技巧这一角度来分析中海油收购案,为将来国内企业跨国兼并运作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7.
人事     
大部分美国媒体所担心的,(是)我们会把美国的资产运回中国。这种担心显然是错误的。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将位于美国的油气资源运回中国很不理性,因为美国仍是全球最强劲的消费市场之一。——中海油总经理博成玉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中海油不会将美国能源带回家  相似文献   

8.
安蓓 《企业文化》2010,(6):15-16
缔造“海上大庆”、竞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入选《财富》“全球500强”,中海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现代企业制度中,特别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探索出怎样一条道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接受了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9.
更正     
老表 《中国企业家》2005,(18):10-10
通过《中国企业家》杂志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事件的全面报道,我才算真正明白,国际经济其实就是国际政治的一种利益表现。尽管该事件是一个独立的商业行业,但号称老牌的市场经济大国——美国,却在别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时,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加以阻止。  相似文献   

10.
面孔     
《英才》2010,(10):12-12,14
傅成玉再卸一职 中海油服宣布,继辞任中海油CEO后,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成玉8月26日辞去中海油服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原中海油服CEO刘健出任公司董事长,原COO李勇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国际化经营。由于对国外投资市场和环境的不了解、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承担商业风险,还要面临和承担政治风险。中海油收购优尼科遭到美国众议院的反对、海尔集团宣布放弃收购其美国同业美泰、  相似文献   

12.
8月2日,中海油决定撤回以18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投标。结果雪佛龙以总值17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份完成对优尼科的收购。在此,我们除了对中海油所遭遇的政治风险可能以法律行为的形式表现进行分析外,更想探讨的是.假使中海油收购成功,其将会面临的额外风险。这将有助于阐明上述石油天然气行业特有的诸多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13.
继年初中国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近来中国企业又有两大海外并购事件引起了全球经济界的关注:一是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优尼科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目前市场价值是117亿美元);二是中国海尔集团决定参与竞购美国家电生产商美泰公司(美泰是美国老牌家电企业,身价高达47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英才》2005,(10):18-18
继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失败之后,人们发现,亚洲另一个新崛起的国家——印度,也跟中国一样亟需石油。两个国家的石油争夺战从苏丹打到西伯利亚,目的是保障各自的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这场竞争中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8月24日。中国海洋石油大厦一间会议室里。刚刚从一场收购案大战中解脱出来的傅成王,打理思绪,接受了《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专访。这是自8月2日,中海油宣布退出对美国第9大石油公司——优尼科的并购后,首度公开对国内媒体说话。  相似文献   

16.
沉浮     
《中国企业家》2009,(8):22-22
[上任] 杨华履新中海油总裁 中海油人事变动3月31日终于尘埃落定,原中海油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杨华被委以总裁之职;原总裁周守为由执行董事调职为非执行董事,专职担任母公司常务副总,任期12个月;原非执行董事罗汉退休。  相似文献   

17.
《总裁》2003,(9):72-72
对高层管理人员大规模的MBA培训,源于中海油领导卫留成提出的“5年之内进入世界500强”的新战略目标。配合这个目标,管理层梯队培训计划便在中海油总公司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服”)是中海油集团公司所属的控股公司。作为该领域最大的综合一体化能源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40多年的服务经验.业务贯穿该能源领域的勘探、开发,生产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迈克尔A希特等人在《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一书中谈到公司通过三种方式获得成长:内部发展、兼并收购以及合作战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作为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通过在其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跨国并购战略的不断探索与调整,就以实例印证了上述三种企业成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内控制度不严(如中海油、美国安然、安达信等企业),相继出现了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人们一般将这些问题归罪于这些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诚信缺失所致。但透过现象来看,可以说真正的原因在于内控制度在这些企业内部根本就没有得到落实,甚至就没有建立内控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