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达到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目的,并且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方政府要转变角色,通过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泛珠三角”旅游服务环境,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行业的合作,制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陈玲 《商场现代化》2005,(31):276-277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达到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目的,并且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方政府要转变角色,通过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泛珠三角"旅游服务环境,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行业的合作,制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陈玲 《商场现代化》2005,(11):276-277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可以达到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目的,并且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方政府要转变角色,通过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泛珠三角”旅游服务环境,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行业的合作,制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吴耿 《商》2014,(30):211-211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如何实现区域治理的法治化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议题。针对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发展现状,区域法治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在我国,区域法治有相应的宪法依据,结合当前我国区域法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进展,对其困境和进路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技术资源和人才的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能对地方高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依托,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体现了协调互动的辩证关系。要实现区域经济建设与地方高校良性互动,必须排除障碍因素。高校应充分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强大功能,地方政府和经济组织应为高校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从而找到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结合点,从而为区域经济与高校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注入活力。因此,研究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对于当今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选择和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地方政府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区域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政府在区域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往往存在偏差,导致变异行为,如地方主义、短期行为等。地方政府要科学实施区域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着力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创新的环境,营造创新的氛围,通过激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保护性政策、协调性政策等,提供政策支持系统,从宏观上为区域创新创造制度上的条件,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托地方区域优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力度,从整体上推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政府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功能建设,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培育和完善专业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要建立招商机构的运作机制,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品牌》2019,(10)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政府主导的各类产业园区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创新驱动逐步代替投资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为加速区域发展新动能的转换,应破除阻碍创新的制度障碍,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转换。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新形势下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不能遵循旧的发展思路 ,而应该顺应规律 ,走出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的新路 ,而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必须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区域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0.
区域品牌能有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三个主体缺一不可。政府常通过协调、服务、监督以及管理等活动为区域品牌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行业协会独立实施或辅助政府和企业实施区域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区域品牌塑造、品牌保护等工作。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的优化组合来建设企业的品牌,并进一步推进区域品牌的发展,使其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论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区域品牌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大集群的产业规模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培育企业名牌是对区域品牌的重要支撑,构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良性互动机制是产业集群品牌战略的核心,治理品牌"公地悲剧"是防范区域品牌风险的关键,而地方政府的引导和中介机构的服务为区域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政府宏观调控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着眼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对于地方经济少有较为详尽的政策,而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活动中一般都扮演着直接执行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因此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更为直接和重要。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宏观调控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在优化地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行政垄断行为愈演愈烈,行业部门垄断经营,地方政府设置区域障碍,实行价格管制扰乱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行政性垄断行为不仅浪费资源,阻碍技术流动,而且侵蚀了区域自主创新动力,加大了区域创新风险。然而破除行政垄断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政府机构应该加快企业机制改革,通过立法规范行政权力打破行政性垄断,创造良好的创新服务环境,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尽管有利于区域发展环境的改善和区域制度创新,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优化区域创业环境成了当前促进和推动大学生积极创业、解决就业困难的关键。各区域应创建健康的创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推动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真实发生和新创企业的健康成长,并带动本区域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我国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区域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制度层面的因素主要是政府倾斜性的区域政策,90年代中期之后,市场的负面效应使之加剧。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根据形势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选择政策重点,既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职能,实现区域间体制环境的统一,提高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又要努力实现地方政府的角色创新,推动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杰 《现代商业》2013,(35):59-59
在我国经济和人口持续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一个环节。这促使了当前经济体系中的高碳经济逐渐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这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在当前各个产业都进入到升级发展的情况下,能够营造出一个极为良好的发展氛围。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区域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以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苏丽 《消费导刊》2009,(9):52-53
网络模式表明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方政府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当其无法依靠自身的资源获取目标时,就会主动进行合作。区域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既需要中央政府的推动,更需要地方政府间的积极合作。当前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明显存在着利益共享意识的缺乏、合作组织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缺位等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决,以重建地方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银伟 《商》2013,(14):260-260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逐渐为人类所重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为各行各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动漫产品"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将会给动漫行业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那些机遇,本文主要从区域经济条件下"低碳"与"动漫产品"的相结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研究的中心内容在于区域经济差异,同时政府机构在拟定区域发展方案时也会作为参考指标。当下,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研究的学者较多,就黑龙江省各个区域的政府而言,研究其地方经济的区别,有利于地方政府政策的拟定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对此,本文以黑龙江省的各个地区为研究对象,用实例证明了黑龙江省内区域间的差异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