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是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加强新疆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事关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事关边防巩固、国家安全的政治战略大局.新疆高校要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性,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利用新媒体,开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新阵地.  相似文献   

2.
刘昉 《黑河学刊》2013,(4):120-121,124
全面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是新时期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在广大青年中行之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依托,既有助于牢固把握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交织地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长效发挥党的主流舆论引导、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功能。本文以力求从实现创新为切入点,探讨新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英 《新西部(上)》2014,(12):122-123
文章阐释了景观社会的特征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影响,探讨景现社会视阈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应对策略主要是:必须对大学生的“碎片化”的学习方式顺势而为;注重教育载体建设特别是媒介载体建设;进一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把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出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和社会信仰多元化等的态势,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培育大学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事关我国社会的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为此,要实现高校思想宣传工作与大学生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融合;坚持继承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时代精神诉求;创新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内容和形式,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导向.  相似文献   

5.
“三全育人”是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思想引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行为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章在探析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整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全员育人资源、全过程协调融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全方位联动促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知行合一等实践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践行。  相似文献   

6.
谭燕妮 《黑河学刊》2014,(6):122-123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军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军校学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要大力加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打造军校精品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营造良好的校园主流意识形态氛围。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立德树人视域下提升陕西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探索当前陕西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路径:必须上好高校公共基础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要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不断丰富大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成立能够培养人文素养的社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发挥好。  相似文献   

8.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处的环境和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在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剧了西方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的渗透,冲击了传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弱化了高校师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创新话语建设体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他们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但是,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正确三观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可以从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及不断加强技术投入这4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战略高度分析了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时代特点,政治思想的模糊认识、道德评价和道德实践上的偏差、人生价值观念的实惠化、功利化和短期行为趋向。同时提出了强化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建议,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着手,采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加强对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引导、情感的教化的方法强化青年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蕴含着共产党人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紧密团结的集体观念、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开拓创新精神。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新时代,针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在分析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基础上,通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开展红色文化团体活动、推进革命基地实践教学、构建高校管理长效机制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让世界进入了"人人自成媒体"的新时代。新兴媒体的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了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新范式,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新内容,也让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转移和控制力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高地,利用新媒体转变传统思政工作的话语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化风险为契机,牢牢抓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王伟国  谭建 《黑河学刊》2013,(4):109-110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交流、知识获取、课外休闲的重要载体,由于网络媒介传播的广泛性、虚拟性、及时性特点,使得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演变极大地受到网络传播内容的影响,使网络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阵地。反观新疆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以突出校园网络的意识形态倾向性为原则;以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关照民族心理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为基础;以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素质全面的网络工作队伍为保障是新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全球多元化文化交流渗透过程中,传媒"碎片化"正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强烈冲击。在分析"碎片化"对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特点及现状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信息把关的加强等方面提出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5.
许荣 《改革与开放》2016,(18):62-63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此背景下,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增加吸引力、新途径、信息量的同时,也给传统的教育方式、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舆论环境以及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带来挑战.我们要采取提升主体吸引力、增强客体认同感、加强网络管理安全以及预防网络风险忧患等措施,来稳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从而更好地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中,网络新媒体发挥了特殊作用.新媒体已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这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严峻挑战.在各国的"颜色革命"中,另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是青年这一群体在革命中发挥着带头和宣传的作用.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爆发颜色革命的国家对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不重视以及西方国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其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等密切相关.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探究出一条适合我国青年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新疆高校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加强新疆高校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曹燕丽 《魅力中国》2010,(23):226-227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这一主阵地的坚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充分实现。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涌入高校,在活跃校园氛围的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面临着弱化的困境。本文从分析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关系出发,直面现实困境,着眼于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科学发挥来引领社会思潮,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是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育路径研究,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学生日常管理中。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下,网络对于人们来说俨然不是纯粹的媒介技术,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人们生产工作、学习等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很早便接触到网络媒体,网络这一把双刃剑,既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数字化生活,更极大冲击着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正确引导教育,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有所强化,俨然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需着重解决的一大问题。文章就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的影响展开论述,并提出几点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