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制造业是香港经济的一大支柱,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长期雄居首位。然而80年代以来香港经济一直处在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型过程中,随着大批工厂的内迁北移及邻近地区竞争力的增强,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香港“工业空心化”,香港工业  相似文献   

2.
港澳文摘     
香港必须留住制造业 由于受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制造业厂商近年颇多远离香港。香港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留住制造业?作为香港最大工业团体负责人,梁钦荣的回答毫不含糊:香港经济需要工业,香港必须留住制造业。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员逾3700家,是香港最大的工业团体。会长梁钦荣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指出,香港经济需要工业,香港的社会稳定也需要工业。他认为今天的香港经济虽然已进入多元化时代,香港制造业也正在呈现萎缩,但是工业仍然是香港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一是香港工业产品进出口  相似文献   

3.
陈达明 《特区经济》1997,(11):43-43
<正>香港制造业萎缩了吗? 香港制造业生产工序北移后,呈现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据统计,1992年至1993年,香港有6200家厂商,被划为“服务业”,这些厂商留港的49000个员工,被划为服务工人,香港厂商慢慢同贸易商融为一体;香港制造业厂商留港进行设计、销售、管理等高增值部分,慢慢地从劳动密集转向知识密集,成为香港经济转型的组成部分,制造业厂商成了两栖的“商人厂家”。  相似文献   

4.
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制造业与广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一大批在香港本地已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内移广东,粤港间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这使香港经济顺利过渡具备优势的服务业,广东工业顺应这一潮流也上了新台阶。90年代以来,以金融、服务为主  相似文献   

5.
香港的中小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展概况香港由于地域狭小,人口稠密,缺乏自然资源,无法大力发展大型和巨型企业,因此它的企业结构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据统计,香港中小企业超过29万家,占本港机构总数98%以上,为139万多人(约占工作人口的六成)提供了就业机会。由于香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制造业,因此笔者仅从制造业来进行分析。据调查,香港制造业的产值约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2%,聘用人数约占就业人口的35%。无论从产值、就业或出口等方面来看,制造业都居重要的位置。因此,制造业的兴衰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在50年代初期,当时香…  相似文献   

6.
<正> 制造业是香港经济的一大支柱。早在60年代初香港经济起飞时,制造业就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到了70年代,制造业已在香港经济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制造业产值占当地生产总值一般都在四分之一以上,比重远高于其他行业。在80年代,随着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旅游等行业的崛起和发展,香港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制造业在当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除1980年和1984年分别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3.8%和24.1%外,其余几年均只占21~22%。制造业尽管在香港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了,但它仍以强劲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着。这表现在港产品出口和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香港制造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微不足道。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香港利用国际机遇,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步形成以纺织、成衣、塑胶、电子、钟表为主的制造业。这些机遇包括: 战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轻纺工业品的需求相当迫切,而当时新加坡、韩国、台湾在发展工业战略问题上举棋不定,使香港产品在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打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相似文献   

8.
香港制造业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海内外不少舆论认为,当今香港的制造业正走向萎缩。事实上,香港制造业仍有可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后劲将主要借助内地的科技力量,向高新科技、高增值工业转移。香港从事制造业的企业数目、就业人数和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内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背景香港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近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全面的结构转型。转型的推动因素主要为:一是由于中国内地开放,在劳动力、土地和税收成本方面,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近邻地区相差巨大,而香港的法律、经济制度和服务业却可同时提供给近邻地区的外资企业,服务的范围覆盖超越香港,扩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出走,在9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已转移至珠江三角洲和内地其它地方。二是由于转移内地的制造业所产生的巨大利润返回或滞留在香港(香港取得海外订单,内地生产),内地开放初期的非法资金流入(包括走私和各种…  相似文献   

10.
侯广辉 《当代港澳》2001,(2):30-31,29
自90年代以来,香港经历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第二次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金融业和地产业,制造业的比重大大下降。在经济结构中过分倚重第三产业,雄厚的服务业背后缺乏强大的工业基础的支撑,“产业空洞化”的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经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更是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1.
刘守功 《亚太经济》1989,(3):38-41,37
一、香港工业的现状与特点 香港工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近30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1947年,只有工厂972家,工人5.13万。到1987年9月,工厂数已达50409家,工人达87.53万。较1947年分别增加50.9倍与16.1倍。雇用人数占香港就业人口的35%,产值在生产总值中占22%左右。 香港地少人多,缺乏自然资源,但地理位置优越,港湾优良,交通方便,又是自由港。在世界经济中,属小岛型式,其工业具有下列特点:  相似文献   

12.
香港的经济是以制造业为支柱的,该行业约占香港生产总值的25%,古就业人口总数的36%。据估计,香港制造的产品,90%供外销。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是香港的主要工业。纺织、制衣、电子、塑胶、玩具、钟表等工业所雇用的人力约占香港工业总劳动人口的76%。1985年。  相似文献   

13.
沪港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安山 《沪港经济》2006,(11):51-51
香港产业结构已经高度轻型化 二次大战前的100多年时间里,香港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其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发展转口贸易.即使是制造业,不少也是为本地转口贸易服务的.由于过分依赖转口贸易,朝鲜战争的爆发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之后,香港经济即刻陷入危机,转口贸易一落千丈.但香港人善于掌握机遇,他们充分运用来自上海等内地大城市的资金和人力,努力发展工业,使香港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在第二产业的坚实基础之上,并在上世纪60-70年代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过去100多年来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9%提高到1970年的31%.即使到了1988年,制造业的比重依然保持在20%以上.可以说,195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是香港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一香港经济当前面对的困难,是结构转型的困难。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经济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但在过去一、二十年里,香港制造业北移珠江三角洲,留在香港的服务业基本上还是服务于北移的制造业,并没有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服务型经济。而当北移的制造业出现困难,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也开始转型。香港为传统制造业服务的服务行业便逐步失却了服务的对象。香港北移制造业仍在维持的部分、乃至珠江三角洲部分还未转型的传统制造业,亦多了当地新发展出来的传统生产性服务行业,且以低成本(包括费用和时间)对香港产生替代作用。使为制  相似文献   

15.
香港产业结构的建立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如果强求贸易或服务业与本土制造业平衡发展,将制约香港经济的发展和优势的发挥,而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导,轻型化高科技制造业相应发展的产业结构将更有利于今后经济的繁荣。 香港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时期。有人认为香港“经济结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或是“从以出口带动并以制造业为主的体系向以港口带动并以服务业为主的体系的转型”。但是,翻开香港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香港任何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制造业从未占居过主导地位。自香港成为自由港以后,其经济结构模式从来都是以服务业为主。因此,对现阶段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应如何界定,很值得深讨。  相似文献   

16.
香港近期工业结构的特点如何?其工业发展优势何在?面临哪些主要问题?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香港工业结构特点 香港从6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个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使之从一个传统的商埠转变为拥有各种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繁荣第三产业的现代工商业都市。  相似文献   

17.
发达的制造业是现代香港经济成长的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香港已从战后初期的转口港发展成为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城市,骄人的成就令世人为之侧目。香港制造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工业结构有何特点?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洋 《首都经济》2014,(1):92-93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生产方式在悄然改变。在工业领域,物流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制造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怎样的物流支撑,北京工业物流的现状如何,物流业又如何与制造业联动?这些问题应引起关注,我们有必要摸清情况,分析探讨北京工业物流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在香港1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殖民地经济模式十分突出,经济此起彼伏,产业转轨频繁。50年代之后,因受国际政治形势和内地经济形势的影响,刚刚兴起的对外贸易受到制约,对内地的转口贸易额急剧下降,且这受制期持续时间长,一直持续至70年代末。幸好香港企业界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对内地的转口贸易降为次要地位,转向以轻纺为主的制造业,走外向型的工业发展道路,全力拓展本地产品的出口贸易。六、七十年代,香港对外贸易藉助于制造业的兴盛而再度勃发,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80年代,香港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旅游业异军突起,香港经济因此而进入“发展高峰”期。由此可见,香港产业频繁转轨既是形势所迫,又是经济发展所需,而唯独香港的航运业始终作为重点发展项目,经久未改。这是因为给香港经济带来繁荣的航运业,对制造业、外贸和金融都起到内外承启的桥梁作用,根基牢固,一旦航运转轨,桥梁根基动移,可能会引起  相似文献   

20.
对香港经济转型中制造业发展路向的探讨蔡秀玲(福建师大经济研究所讲师,福州350007)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经济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结构转型。据资料显示,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84年的24.3%降至1995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