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遭遇了自其建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本文在简要介绍信用评级机构与主权信用评级的基础上,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因素;并从近几次危机中评级失真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化方法。研究表明:1、正常年份中,债务国发展的基本面情况是主权信用评级的主要决定因素;2、评级行业的垄断与评级机构特殊的政治目的固然是近年来评级失真频现的原因,但国际投资者对于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亦是危机中"评级结果决定主权走势"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既不能一概否认,也不能无限夸大,应该在提高投资者自身风险评估能力的基础上,强化评级市场的竞争,并且努力构建内外监管相结合全方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主权信用评级结果备受国际投资者的质疑。文章以中国和美国在2008年8月至2018年9月期间发行的固定利率附息国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真实利息成本模型来分析主权信用评级对中美两国国债发行成本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标普信用评级的变动并未对国债发行成本产生预期影响。进一步,文章结合2017年9月标普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的案例,对现行国际主权信用评级体系的不合理性及破除主权信用评级霸权的重要性进行剖析,并提出提升我国在主权信用评级市场上话语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璐  林昕 《时代金融》2012,(35):76+7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三大评级公司的评级行为及结论受到高度关注。在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对与次贷相关的衍生产品评级出现误判;对次贷风险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而后又反应过度。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一次次的对欧洲国家信用降级带来的是危机的逐步升级。信用评级机构究竟是在警示危机,还是在加剧危机?国际社会要求对信用评级机构加强监管的呼声正在不断高涨。  相似文献   

4.
张悦 《时代金融》2013,(12):221-222
主权信用评级关乎着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国际上,主权信用评级业务几乎被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所垄断,继欧债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三大机构的信用评级对其经济所造成的震慑作用,并对其评级的公允性与独立性产生质疑。本应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的信用评级机构如果不能为投资者提供客观的决策参考,而是为利益所动,那么由其提供的评级结果不具有独立性,会给被评级国家和其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从博弈的角度、运用"共谋"与"防共谋"的博弈模型来分析信用评级机构缺失独立性的危害以及对一国而言发展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备受指责,被认为是危机的重要推手,社会各界均呼吁加强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欧美迅速出台了新的法规强化监管。但加强评级行业的监管能否改善评级质量,学术界却看法不一。本文的研究发现,通过加强监管,可以改善评级质量,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非对称性监管优于对称性监管。美国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力度不足是次贷危机前评级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国需要采用非对称性监管模式,加大复杂性金融产品评级的监管力度,防止评级高估,提高评级质量。  相似文献   

6.
徐小茗 《中国外资》2012,(18):232-233
自美国次债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如何发展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且科学完善的现代主权信用评级体系,使其为我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服务是目前最为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更多地是处在自主评级的阶段,面临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缺乏市场话语权,收费经营模式存在缺陷和监管和规范评级机构行业的法律法规滞后等问题,因此本文建议应从提高主权信用评级的评级质量,加速改造目前存在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和建立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解决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经过2007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目前还未平息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信用评级机构已然成了欧美金融监管的重点对象之一。从发展初期评级机构赢得来自市场给予的"守门人"尊称,到百年之后受到国际国内责难,被戴上了脚镣,美国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进路有几多变迁?欧盟近年来对评级机构监管重大改革重点意欲何为?鉴于信用评级业在各国金融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评级业面临被外资评级机构掏空之虞,本文从微观角度提出了若干有利于我国评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信用评级机构虚高评级以及频繁下调主权评级等行为造成并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各国政府以及实务界要求加强信用评级监管。美国明确了SEC对信用评级的监管责任,要求促进信用评级业的竞争,并认为评级机构应当适用于与审计师类似的法律责任和公共监管。欧盟对信用评级的监管也由"遵守或解释"模式转向行政监督。我国需要优化配置政府监管与评级机构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监管权力界限,发挥各自监管优势,利用信用评级降低信用违约发生的概率,防止金融网络传播或放大信用风险;避免法规对信用评级的援引,激励大型金融机构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判断能力;加强对结构性金融产品基础资产信用风险和具体契约特征相关风险评级监管;探索利用"双评级"、投资者付费等模式以及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等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朱悦蘅  叶兵 《西南金融》2011,(12):70-73
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失效"的教训,正在推动着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新一轮改革。如何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从而更好地实现风险预警功能是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在解析信用评级机构角色冲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信用评级机构实施法律监管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对完善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法律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疆金融》2013,(3):136-142
<正>在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今,国际投资者识别国家的风险的主要渠道是信用评级机构发布的主权信用评级结果。随着国际性投融资行为的逐渐增多,投资者对主权评级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催生了主权评级产业的繁荣发展。在世界金融市场中,信用评级市场主要由标  相似文献   

11.
信用评级是解决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在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运行中起着风险揭示、市场定价、防范信用风险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国际信用评级领域形成了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为主体的寡头垄断格局。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凸显出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本文分析了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所存在的缺陷,探讨了国际社会及我国政府为进一步完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所采取的措施、信用评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及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展和完善主权信用评级业是维护我国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 以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家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机构,均通过综合评估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来展示主权国家的信用状况. 此评级模式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估方式,评级指标全面、准确、完整,但具有潜意识下的制度偏好,易受主观影响且透明度不高.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大力扶持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建立自己的评级标准和模式,并加强主权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和监管.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凸显出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该文指出,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高度垄断,为此应通过加强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推动现有评级行业的改革,并推动国际信用评级行业新秩序的建立。中国应从宏观政策层面出台措施,扶持和推动本国自主信用评级体系的做大做强,并参与到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重建中。  相似文献   

14.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评级机构的信誉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了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独立性与利益性两难角色,并结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运行及其监管的教训,为规范和发展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996—2011年间45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数据和惠誉的主权信用评级数据,运用一般面板线性回归和有序概率模型研究了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是否被低估的问题。结果发现,国际评级机构并没有刻意低估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其对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的测算方法并不明显有别于其他国家。但是,由于评级体系的倾向性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不透明等原因,导致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客观上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在国际信用评级面临危机的同时,中国的信用评级业应抓住时机,加强信用评级的公开、公平、公正、独立性、专业精神的建设,强化对评级机构本身的监管,逐步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本土评级机构.  相似文献   

17.
管辉 《金融纵横》2013,(4):72-77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三大评级机构频繁下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这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危机的蔓延。危机期间,三大评级机构频繁下调欧元区国家特别是"欧猪五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明显波动。本文对2008年10月31日至2012年1月13日期间"欧猪五国"主权信用评级变化的国内、跨国金融市场溢出效应以及不同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信息的金融市场溢出效应分别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对现有研究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的公共产品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信用评级是纯公共产品,信用评级机构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也拥有了相应的公共权力,信用评级市场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强烈的国家政治性与国际政治性并具备“准金融监管功能和准监管权力”.从信用评级市场的本原来看,要打破信用评级市场的国际垄断霸权,必须由非特定国家控制的超主权的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彻底厘清信用评级公共产品性质与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之间的纠结.在具体操作中,则应明确目标,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信用评级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基础力量,被誉为投资者利益的"守护者",但其在近年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金融危机中,伴随着的是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信用失衡。本文基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思想对信用评级各利益方进行研究。我们认为,一个良性的评级系统,应该是基于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通过打破垄断,引入"连续性追踪评级"模式,形成一个信用评级和各方监管互相衔接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近来,国际评级机构屡屡对欧洲国家评级。以标普1月13日大举下调欧洲九国信用评级、法国首次丧失AAA评级为标志,国际评级机构掀起的新一轮“降级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2月13日宣布下调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元区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同时将法国、英国和奥地利三国的评级展望定为负面,反映了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给这些国家带来的金融和宏观经济风险。信用评级直接影响一国的资产价格与金融市场稳定,评级结果直接决定企业融资成本,制约其生存与发展空间,且变相掌握了企业的生杀大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