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家庭能源消费可为能源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中国家庭能源消费为研究对象,在全国和省域尺度上,分析了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1997—2016年,中国城乡家庭能源消费在总量上的差距逐渐扩大,在人均量上逐渐缩小,说明城市化过程中家庭部门的能源消费不断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农村家庭的能源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电力消费在各地区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石油、天然气和热力基本呈上升趋势,煤炭在各地区有增有减,说明家庭能源结构呈现出电力等现代能源对煤炭的替代及煤炭的清洁化利用趋势;(3)不同能源消费类型的变化速率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反映了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在各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我国纺织工业东、西部合作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纺织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沿海地区生产要素的价格 ,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使得沿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传统优势在逐渐丧失 ,纺织工业呈现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特别是纺织初加工业。纺织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主要是 :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 ;区域分工与协作的需要 ;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及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从纺织工业转移的前景看 ,棉纺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 ,而毛纺和化纤工业近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ETFEE指数的中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计算出2000—2011年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区域的煤炭、石油和燃气三种主要能源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ETFEE),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各省份之间煤炭和燃气ETFEE相差较大,石油ETFEE则趋于稳定。东部区域三种能源ETFEE较高;中部区域三种能源ETFEE波动幅度较大;西部区域石油ETFEE较高,但煤炭和燃气ETFEE较低。面板Tobit回归模型显示: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能源产量、外贸进出口总额、能源工业投资和地理差异均会对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依据这些影响因素,本文认为,通过优化调整地区和区域能源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向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深度结构转变,加快能源产地区域的能源科研成果实际转化,鼓励利用区域贸易优势加强能源技术转移和扩散,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4.
我国编织工业东,西部合作与产业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礼茂 《经济地理》2000,20(6):25-29
我国纺织工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沿海地区生产要素的价格,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沿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传统优势在逐渐丧失,纺织工业呈现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特别是纺织初加工业。纺织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区域分工与协作的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及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从纺织工业转移的前景看,棉纺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而  相似文献   

5.
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选择(一)优化城市能源结构1、逐步减少煤炭在城市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合理开采和利用煤炭资源,加大天然气和洁净的风能的开发利用.2、加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向洁净的电能及热能的转化,为城市居民和经济生活提供更多清洁廉价的能源选择,加大电能和热能在城市能源消耗中的比重,减少对煤炭等能源物资的分散式、低效率、高污染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煤炭资源丰裕省份的重要生产活动,煤炭开采对区域水资源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以中国10个煤炭资源丰裕省份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煤炭开采与水资源利用保护相互影响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构造了煤炭开采与水资源利用保护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模型,对省域范围内煤炭开采与水资源利用保护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双向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0个煤炭资源丰裕省份两大系统的耦合度整体偏低,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北重南轻的"倒三角"结构,据此提出了通过科技进步、结构调整与制度改革等方式助推煤炭开采与水资源利用保护向良好、优质协调方向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京 《生产力研究》2012,(2):187-188,214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战略性能源资源,煤炭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陕西煤炭产业科学发展对陕西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产品贡献、产值贡献、外汇贡献、财政贡献和民生贡献5个方面总结了陕西煤炭产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从煤炭资源开采、煤炭产业链延伸、生态环境影响、科教人才发展、水资源承载力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了陕西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矿业权设置、强化行业管理、加快产业聚集区构建、提升产业集群规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煤炭这一古老能源的重要性。世界煤炭市场最近十多年中的演变和复兴,向我们展示了煤炭国际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景。根据对我国煤炭的资源、国内供求关系以及世界煤炭市场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有潜力、有能力、也有必要扩大在世界煤炭市场上的影响。我国的能源出口战略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转移,即由近期内的以油为主,向中期的煤油并重发展,并向长期的以煤为主的能源出口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9.
贺曲夫  刘友金 《经济地理》2012,32(12):85-90
运用2000—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表明:虽然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尚未发生;现有产业转移基本遵循了梯度转移规律,即先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然后再向西部地区转移。同时研究发现,我国八大区域经济格局和产业特点差异明显,在研究区域产业转移时不能"东、中、西部"一概而论。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借鉴第一次能源革命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基础上,认为当前我国要改变煤炭原有单一的燃料功能,促进煤炭能源利用方式向"集约化、精细化、多元化、洁净化"的高碳工业低碳的内涵式高效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化石能源由主体能源向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元协同可持续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1.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目前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稳居50%以上。然而,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高效和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煤炭企业的两大难题。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以其高产、高效和安全的综合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将是我国厚煤层开采的主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化工能源的需求增长迅猛,但是各能源化工基地在开采、加工、使用能源和资源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诸如认识、环境、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因此,注重质量与速度,突出和谐发展、环保发展和节约发展,强化技术进步和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东部的产业转移,我国中西部的区域发展战略均暗含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部署,并希望以此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收敛。借助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要素流动,运用2000-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内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转移。结果显示:整体上制造业在东、中、西部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转移;虽然制造业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了明显的梯度转移,但只表现为由东部向中部的转移;制造业内资本技术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发生明显转移,现有产业转移仍然集中在东部内部,但出现了由东部内部转移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因此,西部需要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并寻找新的着力点,中部需要重点遴选承接的产业类型,同时为应对东南亚诸国的竞争,中西部的产业承接还需要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庞大需要并降低产业转移的交易成本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能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煤炭、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发电资源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而电力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和华南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的能源只有通过大型互联电网进行远距离输电,才能满足我国经济增长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因此,文章结合西北地区电力外送市场实际状况,对西北地区的能源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西北电力外送市场长期发展的趋势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博  张良悦 《当代财经》2008,106(2):17-21
基于变异系数的分析显示,我国整体视角的能源效率是趋异的.但就区域层面而言,西部能源效率表现出发散的迹象,东部显示出趋同的特征,而中部则呈现出逐渐向东部收敛的态势.在西部地区,西北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发散特征,西南能源效率的变异系数处于频繁波动状态.通过借鉴经典的收敛回归模型检验发现,中部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能源效率向东部水平收敛的速度愈快,具有β收敛的特征.通过对省际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西部要实现能源效率向东部、中部的收敛,必须弱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6.
流通业价值转移分析——基于价值转移理论的新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美国学者阿德里安·丁·斯莱沃斯基的价值转移理论,对我国流通业价值转移趋势、特点进行了分析.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批零企业处于价值流出阶段,物流、仓储类企业由价值流入阶段向价值稳定阶段转移,销售环节主营业务利润向资源、服务、品牌、网络环节转移.同时,我国流通价值转移呈现出周期加快,方向多维性,路径跨区域性等特征.论文还对我国流通产业可持续盈利提出了多条对策.  相似文献   

17.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支柱,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煤炭提供了我国国民经济70%以上的能源,煤炭的主体地位是长期的。人们大多关注煤炭开采生产、煤炭资源、煤炭的购销市场等问题,而煤炭物流问题却经常被忽视。因此,对我国煤炭物流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未来的煤炭物流市场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能源系统体制需要不断的改进,十分令人堪忧的便是煤炭物流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煤炭物流现代化认识不足,随之引起煤炭资源在铁路运输、仓储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在面向现代化的物流发展中存在短板,制约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想要改进这一局面,尤其在煤炭价格并轨后,政府需要引导国有大型煤炭、电力行业找到发展新思路,推进我国煤炭物流向供销畅通、高效环保的绿色物流转变,更需要我们研究资源整合下煤炭物流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煤炭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煤炭产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基础,但在发展进程中,存在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过量开采等问题。新疆准东五彩湾煤矿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本文对该煤矿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胡健  焦兵 《当代经济科学》2011,(4):11-15,124
本文选择我国西部石油天然气产业和煤炭产业为研究样本,对我国西部能源产业的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能源产业技术溢出与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累积循环效应;②资源禀赋差异是我国西部能源产业集聚的首要影响因素,而技术溢出、劳动力集聚以及中间投入要素的集中也与能源产业的集聚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派观点相一致;③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集聚水平、竞争程度、专业化程度以及西部地区产业的分散化程度与其技术溢出水平显著相关。因此,只要构建好西部能源产业创新平台,就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与技术溢出之间的正反馈作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由能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进而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