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集聚理论,展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经济结构研究。通过城市引力、克鲁格曼指数计算,比较分析城镇群内部城市吸引力和城市产业分布的差异性,通过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集中度指标和不一致系数的测算,分析了山西省城镇群空间要素集聚效应。研究表明,山西省的城镇群规划与要素空间集聚趋势整体一致,城市间产业分工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群的要素集聚效应明显,但人口与生产分布仍存在不一致性。研究认为,山西省城镇群发展应该继续明确各城市的产业分工和特色,引导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人口与生产空间分布的一致。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与空间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是吉林省解决城市化水平虚高和转移大量农村人口的重点地区。在对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进程现状特征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城镇群区域发展态势和格局,提出了促进城市化推进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空间战略,构建了"一主、一副、多心"的中心等级体系、"T型"轴带为主的三级轴带体系和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经济区体系城市化空间组织系统,以引导吉林省中部城镇群城市化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城镇群建设成为了各地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手段,四川省将攀西城镇群作为重点打造的四大城镇群之一。文章拟对攀西区域各城市的区域中心性强度进行度量,通过定性与定量指标结合的方法确定区域中心城市的选取,并对该城镇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对该城镇群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进行概述,提出建设攀西城镇群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镇群旅游是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是城市旅游的最优业态,是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转型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城镇群旅游比城市旅游更经济、更和谐、更开放、更成熟、更符合转型时期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可以实现产业要素与旅游功能的合理集聚与融合。以上党城镇群为例,在尊重自然组成单元和城镇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在转型发展中构建"1+6"城镇群旅游发展模式,实现公平享用公共资源、促进城镇一体化建设、合理布局旅游要素、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7,(5)
汾河流域是山西省范围内重要的城镇集聚区,也是实现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区域。文章选取建国以来汾河流域城镇群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首位度、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分形等方法对汾河流域城镇群的规模分布现状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汾河流域城镇群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区域缺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城镇规模等级不完整;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显著。建国以来,汾河流域城镇群规模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城市数量与规模快速扩张;城市首位度不断下降,城市规模结构由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减小,城市规模差异逐步增大,区域大中城市逐步发育,规模分布日趋集中。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6.
城镇群的共生发展研究--以浙中金华城镇群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马永俊  胡希军 《经济地理》2006,26(2):237-240
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城镇群体间的竞争和共生作用也越来越激烈。文章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了金华城镇群之间共生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要加强金华城镇群的一体化建设,建立对称性互惠共生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是实现金华城镇群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论银川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汪一鸣 《经济地理》2004,24(1):57-61,66
文章论述了银川城镇群雏型的形成及其现状评价,分析了城镇群进一步发展的自身优劣势和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四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镇)群为大尺度空间组织形态,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产物,现已成为我国"新常态"情景下城镇体系动态演进的主要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战场。以浙江三大城镇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点—线—面"逻辑脉络,综合运用实力模型、可达性模型、引力模型和隶属度模型,揭示1996—2014年其空间组织与结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城市综合实力和可达性全局提升明显,两者地理过程、格局趋向一致性,即围绕"四大都市区"极化与扩散并存中协调耦合演进,时空收敛成效显著;城镇间联系强度由弱关系向强关系逐步转变,且扁平化复杂网络结构显现;四大中心城市腹地范围扩张与收缩轮替中呈现行政区组织稳态结构,"四分"均衡格局特征显著;浙江城镇群空间结构动态演变反映出要素资源空间配置不断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直过"论在理论和实践中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但缺少严格的经济分析。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过渡"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必然受偏好、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官僚政治和社会科学知识局限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制度的低效、无效,甚至阻碍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直接过渡"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并不必然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绩效,其制度作用可能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0.
村级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建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是国家稳定、边疆稳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村官"工程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十分重要。我们通过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截至2013年已实施10年,文章对10年来东北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总结出4种发展机制:中心城市的极化与扩散、政策推动和工业化驱动下的城镇化、投资驱动下的中心城区空间扩张、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推动下的城乡发展。提出了两种不同路径下促进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建议,即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下的城镇群发展,依托快速交通网络在后进地区和沿边地区培育发展极。  相似文献   

12.
杨春燕 《经济师》2014,(7):199-2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从业者的素质,是解决边疆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文章以云南为例,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提出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经济研究参考》2004,(50):35-38
城镇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推进现代化,这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规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两环”地区城镇有了很大发展,与全省其他地  相似文献   

14.
李宏 《经济研究导刊》2011,(21):129-130
云南省是全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甘蔗种植是云南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多年的实践中云南甘蔗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甘蔗产业化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云南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以来,为缩小我省欠发达的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的差距,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联手推进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产业转移等一系重大政策和专项规划,取得了重大成效。目前,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和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正  相似文献   

16.
宋劲松 《广东经济》2004,(10):30-32
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目前在发展需求与供给上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社会需求提高与公共供给滞后、城镇快速扩张与环境压力加大等方面所存在的矛盾,已严重制约了珠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内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不平衡,东西两岸、内外圈层和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区域内城镇同构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7.
陈辞  杨走 《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07-109
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呈现阶梯式的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都严重制约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试着在梳理现状、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以推动整个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缘于边境口岸的边贸经济形态能够为区域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依托于边贸经济的口岸城镇建设,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便捷途径或特色模式.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培育和发挥边贸经济的作用,促进边境口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辽宁省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区域,以熵值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以及生态建设质量6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聚类将辽宁省14个地级市划分为四个等级:高质量城镇化地区、较高质量城镇化地区、中等质量城镇化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针对辽宁省各地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究和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化对于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生产力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城镇化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动力。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标志,是实现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湘西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人多地少问题,实现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最佳途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非农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