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1,(22):142-143
节事旅游由于其强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已经越来越受到旅游界的关注,然而节事品牌的选择和建立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首先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舟山现有的节事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足之处,在宏观层面上提升整体节事;其次通过对舟山五大节事的满意度比较分析,选择一个重点培育品牌;最后结合节事旅游品牌建设相关研究结果,提出打造舟山节事品牌方案。  相似文献   

2.
雷春  高艳利 《经济研究导刊》2011,(34):166-167,244
近年来,旅游资源依托型节事活动对旅游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目的地城市的形象推广。然而,在政府大举操办节庆活动的同时,"节事"失去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全是千篇一律的开幕式,然后就是招商引资。以三亚近几年大型节事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从三亚节事活动举办情况、公众参与度、活动关注度等方面,总结了三亚节事活动基本特点,希望为未来三亚市节事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澳门作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都市,享有国际旅游城市的称号.在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下,通过承办主办各种各式各样的活动赛事来提升和凸显其中葡文化,激发各国游客的好奇心.节事活动能展示澳门本土风俗文化,游客和本地居民能透过节事活动了解当地传承文化与习俗风情.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论述节事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如何在利用节事活动发展城市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从而进一步探讨澳门节事活动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展业的崛起,会展节事活动也相继在成都周边地区相继开展.这类节事活动的发展除了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也增加了成都在广大旅游者心中的良好形象.本文将选取成都现阶段较成功的"青白江樱花节"节事活动为例,分析此类活动对成都城市形象设置的影响和优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发展城市节事旅游的因素,依据朝阳市自身特点,分析其发展节事旅游的可行性,并提出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全国夸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对地方文化事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很多节事活动的参与性不足,使节事活动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要解决参与性问题,就要从体验经济的角度分析节事活动参与性的特征,抓住三个要点:欢快性,让人人想参与;简易性,让人人能参与;差异性,让人人不重复参与。  相似文献   

7.
节事旅游以其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经济收益大等特点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许多城市甚至各县都开展了节事旅游。张掖也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开展一系列节事活动。针对张掖市节庆旅游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三方面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促进张掖市节庆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爽  甘巧林 《经济地理》2011,(6):1047-1053,1007
适应旅游发展的新形式,加强和完善节事活动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为游客提供优质、人性化的服务,已成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以第16届广州亚运会期间来广州旅游的国内游客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以及IPA等方法从游客感知视角出发,构建节事活动旅游公共服务的评价体系,并找出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评价因子的期望与绩效感知的差异,客观评价广州市第16届亚运会期间的旅游公共服务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广州市乃至我国其他地区举办大型节事活动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结构变迁中,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精益服务研究对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服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上海世博会是中国迄今为止举办的最大的一次节事活动,精益服务思想贯穿于上海世博会的整个营运过程,因此,探究上海世博会的精益服务有助于提高对大型节事活动精益服务的认识。从服务流程设计、服务界面管理、员工管理三个角度探究上海世博会精益服务,并总结出提升大型节事活动精益服务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结合超高端卷烟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阐述了区域性强势卷烟品牌的优势和劣势及其发展超高端卷烟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指出了区域性强势品牌发展超高端卷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吴炆佳  解佳  孙九霞 《经济地理》2019,39(5):217-225
文章以云南省元阳县哈播长龙宴为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借助行动者网络这一分析工具,在福柯微观权力观的指导下剖析传统节事在旅游开发背景下商品化的发展过程,以及目的地社区的日常生活政治。研究发现:①少数民族节事旅游商品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行动者网络中的利益主体角色发生变化,网络结构处于持续调整的状态。②政府借助行政征召的手段主导传统节事商品化发展,其核心地位在商品化发展过程中发生动摇。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行动逻辑受多重因素影响,坚守传统文化以及追求经济利益是传统文化领袖和社区居民参与少数民族节事旅游发展共同的驱动力。社区的权利抗争一定程度上维护族群精神信仰。③传统节事商品化发展应重视少数民族社区的主体性,平衡社区和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对承办城市的影响作用深远,自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均有显著变化。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及会展产业。就会展市场发展而言,大型节事活动数量大幅度增加,活动种类更加多元化,活动内容更加精彩化。通过运用三维评价法,重点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洁 《经济论坛》2014,(9):59-61
我国现阶段有较多的城市处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期,其中大多将旅游业作为转型的支柱产业,因而提升城市旅游形象成为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铜川市相关旅游节事活动举办的情况,来分析通过节事活动提升转型期城市旅游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节事旅游越来越常态化和规模化,已成为中国旅游的一种新业态。节事旅游具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组织者、组织参与者及参加者。节事旅游组织者是节事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力量,组织参与者是作为公众的角色帮助节事旅游顺利开展,参加者节事旅游的顾客。要促进节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重视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平衡各自的利益关系,加强政府的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中外运陆桥公司在首届中国·江苏品牌节市场调查及民众监督调查中被誉为“中国质量万里行‘重质量守信誉企业'”。近年来,该公司立足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紧紧围绕省市加快实施苏北振兴、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以及“以港兴市”、“一体两翼”、集装箱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建设区域性国际枢纽港的港口发展目标和企业创新发展、质量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瑙纵歌节作为景颇族重要的民族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旅游、节庆旅游逐渐兴起.目瑙纵歌节作为德宏州的重要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在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目瑙纵歌节在未来的发展应注重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增强、节日仪式的完整以及节庆品牌的打造等方面,使目瑙纵歌节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经济导刊》2012,(10):82
9月17日,作为第三届北京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系列活动的重头戏,由第三届北京王府井国际品牌节组委会主办,东城区商务委员会、王府井地区建设管理办公室、时尚传媒集团承办的"品牌发展与时尚文化"高端论坛在丽晶酒店举行。论坛将充分探讨品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为更多相关领域人士搭建一个能切实推进各方合作与交流的高端、开放平台。本次论坛由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朴学东全程主持;东城区区委书记杨柳荫、北京市商务委副主任闫小彦、时尚传媒集团总裁刘江到场致辞;国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兼办公厅主任沈丹阳,东城  相似文献   

18.
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发明 《经济师》2006,(12):235-236
用于产品之中的品牌可以是单个企业品牌,也可以是区域性的公共品牌。由于农产品质量特征的隐蔽性与区域性,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建立农产品区域品牌成为必需。但农产品实施区域品牌经营面临着不少难题。因此,进行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必须首先明确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与扶持职能,建立和完善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理,大力开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与广告宣传。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品牌农业或农业品牌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尽管几百甚至几千年来,我国各地基于自然禀赋基础而已经孕育出相当数量的区域性知名农产品品牌,但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品牌化进程而言,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品牌化进程依然相对滞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理标志"作为来源于特定区域的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区域性公共品牌,它对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地理标志品牌构成复杂,利益相关者众多,其治理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多态性。本文在对"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特征进行分析基础上,按照多案例研究思路和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归纳了核心企业主导型、无组织型和政府管理型三种中国地理标志品牌治理模式,并对不同模式内涵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地理标志品牌改善治理的相应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