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疆贫困地区扶贫贷款管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贫困地区是重点、难点和焦点。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南疆是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水平与北疆及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研究南疆贫困地区经济,整合金融资源,寻求金融支持的最佳方式,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又强调:“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速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我们通过专题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些思路。一、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评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北贫困地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纵观十多年发展的历程,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有许多不利因素,钳制了贫困地区农村经  相似文献   

3.
张飞  吕云楼 《现代金融》2003,(12):21-21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工不富”是一条已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治穷致富的有效途径。“以工兴县”也成为贫困地区党政领导探索多年而形成的共识。然而,贫困地区要发展工业并非易事,它不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人才、技术、信息、市场诸要素的共同作用,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负有支持“以工兴县”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三农”投入不足,资金紧张是长期困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问题,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资金更是短缺。但近段时期。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叙永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信用联社资金由紧转松,叙永县信用联社甚至出现了资金投放困难的局面。如何认识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资金“过剩”现象。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真的出现资金过剩,还是有效需求不足?是农村发展真的对资金需求减少,还是制度缺陷导致不能满足?是农民已富裕不需要资金来发展生产,还是政策偏差导致贫困农民得不到所需贷款?近期,笔者对古蔺、叙永两县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调查认为,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资金过剩是暂时现象,是制度性缺陷导致“有钱用不出去”;在贫困地区农村,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信贷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  相似文献   

5.
小额信贷能够帮助人们脱离贫困,进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主流金融机构对小额信贷的参与,既可以扩张自身在空白市场的触角,也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一行业的巨大潜力,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问题值得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基层行(社)授信权力逐步上收,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功能日趋弱化,形成“贫困-缺资金-越贫困-越缺资金”的恶性循环的局面,已严重影响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兰、巴马、凤山三县是河池市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这几年一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项目逐渐退出该地区,资金外流、贷款难现象严重,金融服务功能弱化趋势明显,本文特对此开展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7.
《青海金融》2006,(5):33-36
作为扶贫资金投入三大块之一的扶贫贷款,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善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基本生存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但在扶贫贷款管理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海北州“十五”期间扶贫贷款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1994年进行财税体制改革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也都相继实施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独立的国税、地税征收管理机构,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税种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以此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范围,真实实现了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从7年来的实践看,基本上达到了改革的目的,成效是巨大的。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行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实施过程中难 免存在一些问题,给长期依靠财政补贴过日子的贫困地区的财政建设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以促进贫困地区财政建设与经济发展是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深度贫困地区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当地农信社承担着举足轻重的金融扶贫任务。如何确保在扩大深度贫困地区信贷规模的同时,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借鉴“经济意义破产”概念,从宏观经济、中观县域金融与微观农信社资产质量三个维度选取14个指标,运用面板Logit模型从全样本、经济发展差异大且基础较弱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较好且同步性高的地区和“三区三州”覆盖地区四个维度分析深度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区域性风险。研究发现,县域整体贷款增长率、农信社资本充足率、资产利润率和不良贷款率是显著影响深度贫困地区农信社区域性风险的共性指标。最后,本文从监管者、地方政府和农信社三个角度,提出降低区域性风险、增强深度贫困地区农信社商业可持续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速度上看,求“稳”;从质量上看,求“好”;从内在机制上看,求“活”,这是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字诀”。政府工作报告所作的今年经济工作的安排,可以说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民族贫困地区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除了政策扶持、引导外,还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本文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农村投融资实际,探索民族贫困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低碳金融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剑  徐锋 《现代金融》2010,(8):33-34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被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不论是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还是对于金融业的未来,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历史性的机遇。中国的金融机构能否抓住机遇.积极探索低碳金融模式更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农业贷款作为国家支农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投向是否合理,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直接产生重大影响。为求今后农业贷款投向更准确,使用更合理,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应,现对“七五”期间农贷投入作简要分析,进而对“八五”时期的贷款投向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确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助于贫困地区扬长避短,实现超越发展.本文试图从资源转换的角度来探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一、现代资源转换的三种基本模式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发展一般需要人才、资金、技术和自既资源在同一空间上有机组合,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一般说来,这四种资源在生产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然而,只要我们仔细考察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便可以发现一些国家、地区组织生产的起点,往往很少同时具备这四种资源,而比较普遍的是拥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资源.他们利用自己拥有的优势资  相似文献   

15.
保险的收藏     
重于引进,忽略培育。“引进”和“培育”是储备人才的两条有效途径,功效同等、意义同大。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不少领导者往往偏重于“引进”,一味地认为只有外来的人才更先进、更超脱、更具战斗力,全然忽略了用“培育”的手段创造人才。然而并非单位内的每个岗位每个专业都需要引进人才,并非离开了引进人才就不能高速运转。相反,在特定时候、在相同的条件下,从本单位培育出专业人才,不仅花费小。  相似文献   

16.
人才问题,是影响和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人才更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战略的关键。首创人力资本新理念并由此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7.
王君  尹立 《武汉金融》2003,(6):51-52
扶贫贷款作为国家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扶贫贷款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扶贫贷款与商业化运作、承贷主体与信贷主体等方面的矛盾,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以便扶贫贷款运作更科学、更规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省各金融机构普遍加强了信贷资金管理,信贷投向开始呈现明显的“三集中”特点,即向发达地区、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这一政策调整,相应地增加了落后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融资难度,使得“银行放款难,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我省贫困地区变得尤为突出,如何有效增加信贷投入,充分挖掘和发挥贫困地区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9.
张瑞才 《山西金融》2003,(10):35-36
近两年,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贫困地区大幅缩编,使县域金融处于前所未有的真空地带,原本国有银行“退”的时候,正是农村信用社“进”的好时机,然而农信社的经营现状与体制沉疴,令其难以有所作为,难以成为县域金融服务的生力军,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的不对称性,加剧了这一地区金融与经济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人才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实现四化,振兴中华”渴望人才,深化改革急需人才,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依靠人才。有了人才,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关键在于教育,对人才与教育的关系,古今大家都有精辟的论断。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的重要性时指出:“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一个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