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高校工会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仁 《发展》2006,(1):77-78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提出的新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新形势下中国工会工作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把中国工会建设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民团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对工会工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就高校而言,充分发挥学校工会的职能和作用,积极参与构建和谐校园,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企业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生动体现,我们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积极推进企业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巩斌 《发展》2006,(3):24-26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战,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暴露且有的被放大出来,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共中央则在"十五"后期,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面对数百名中外记者,援引了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穷人的经济学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注脚解读.  相似文献   

4.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温铁军 《发展》2005,(12):1-1
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自然人文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当代体现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行政法价值取向有"控权论"、"管理论"和"平衡论",但它们都无法完全满足和谐社会目标下对行政法的要求.和谐社会目标下,我们应坚持控权一服务论,控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品格.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本文从和谐党群关系的特征、意义及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新路径等方面做了一些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2006-2010年)及到2020年,是海西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关键时期,是富民强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应当成为切实把握并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规划,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五个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海西的规划,成为既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充分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规划.规划对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重在阐明政府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矛盾,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寻求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这必须在宪法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意味着要求现行宪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新目标,它是我们执政党自觉意识的体现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合法化,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并为其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为此,我们应该从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加强政治民主化建设以及法制建设等方面推进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  相似文献   

13.
赵彦玲 《发展》2007,(10):120-1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积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其中,关于"和合""和谐"思想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适应我国的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运用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其中,关于"和合""和谐"思想纵贯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适应我国的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吸收和运用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被提出后,得到了普遍的赞同并形成了广泛共识.然而达到怎样的目标才算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环境制定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在综述"和谐社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评价体系的原则,并根据新疆地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新疆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解,并提出了这一指标体系的应用设想.  相似文献   

17.
刘红燕  宋惠敏 《改革与战略》2007,23(11):23-26,30
"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取向和制度背景,并成为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的基本依据.在"和谐社会"视角下,重新解读户籍制度--主要围绕户籍制度与权利、利益分配,户籍制度与社会流动,户籍制度与城市融入三个方面,透视户籍制度与"和谐社会"内在要求的差距,明确以"和谐社会"价值观为制度伦理原则,提出户籍改革的目标.这对改革中制度选择和创新具有普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丹凤县围绕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目标,不断研究新情况,出台新对策,落实新举措,较好地解决了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五难"问题,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党员先进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民主,民主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民主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标明了目标、确立了主体、树立了原则。  相似文献   

20.
"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