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红体病(又称桃拉综合症)病因:由桃拉病毒感染引起。症状:病虾不摄食,肝胰脏肿大、变白,虾体变红,尤其尾部更为明显。幼虾一般急性死亡,成虾呈慢性死亡。防治方法:1.用0.2—0.3克/立方米二溴海因全池泼洒两天,隔2天后再全池泼洒清水素枯草杆菌)0.2克/立方米、光合细菌2克/立方米和沸石粉20克/立方米。2.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2克、红体消15克、EM原露3克,连续内服5—6天。二、红腿病病因:由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感染引起。症状:病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肢最明显。病虾在水面慢游或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防治方法:1.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  相似文献   

2.
<正> 一、赤鳍病1.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2.症状:在病鳗的臀鳍、胸鳍、背鳍及基部表现出发红出血、肛门红肿等症状,严重时以腹部为中心的躯干表皮出血;解剖内脏可见肝脏肿大,严重时具点状出血,肠道充血发炎。3.防治方法: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用浓度为(0.2—0.3)×10~-6的有效氯,或浓度为3×10~-6呋喃唑酮  相似文献   

3.
<正> 一、症状 牛蛙红腿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蛙行动迟钝,食欲退止,后腿和腹部出现点状出血,继而扩大为红色斑块,并可感染至体表及肺、肝、脾、肠等部位,使组织坏死、出血,腹部膨胀。该病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牛蛙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4.
鱼类易发多种疾病,鱼一旦发病,往往传染快、危害大、损失重。病鱼丧失食欲,喂药很难奏效,而注射(打针)的办法又行不通,只能全池泼洒药物。所以预防和及时鉴别传染性鱼病非常重要。现将鱼类专业户张洪军的常见传染性鱼病“一看准”的感官鉴别技术作以下介绍,广大养鱼专业户不妨一试。一、肠道病感官鉴别:1、出血病。肌肉、口腔、各种鳍条的基部充血,尤以臀鳍为甚。剥去皮肤可见肌肉点状出血,严重病鱼肌肉全部发红。有时可见鱼体发红,不用剥开,就可判断。有时鳃盖、大颚、眼圈、肠道也有充血现象,鳃失去鲜红色或呈苍白色。2、肠炎病。肛门红肿…  相似文献   

5.
1.别名:赤斑病、红斑病、腹甲红肿病、气单胞菌症。2.病因: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是该病病原之一,也有人认为该病为病毒引起,也有人认为存在其他病原体。常因捕捞运输、撕咬或池底堤岸粗糙使腹部受伤病原体感染而导致该病发生。3.症状:病鳖腹部有出血性红斑,重者溃烂,露出骨甲板;背甲失去光泽,有不规则的沟纹,严重时出现糜烂状增生物,溃烂出血;口鼻发炎充血,舌呈红色,咽部红肿;肝脏呈紫黑色,严重淤血,肾脏严重变性,血管扩张,甚至出血,肠道发炎充血,内无食,病鳖停食,反应迟钝,常一动不动地躺在池塘斜坡、晒台或食台上,极易捕捉,该类鳖一般2—3…  相似文献   

6.
<正>1.6肠型红嘴病(ERM:Enteric Redmouth Disease)疾病名称:肠型红嘴病(1)流行病学调查①宿主范围:几乎所有的鲑科鱼类均可以感染这种疾病,但是,以虹鳟受这种病的危害最为严重。除鲑科鱼类以外,鳗鲡、金鱼、鲤、猫鲨、鲽等体内也曾经分离到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7.副大肠杆菌病(Paracolo disease)这种疾病为细菌病,从白仔鳗至成年日本鳗鲡中均可见到。在水温25℃以上时发病,在温水养殖方式中常年可见这种疾病。在世界上,最先从日本鳗鲡中分离到了这种疾病的病原菌,并命名为鳗致死副大肠杆菌(Paracolobactrum anguillimortiferum),也因此得出了这种疾病的病名,这种疾病名只用于日本鳗鲡。该病原也可以引起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a)、真鲷(Pagrosomus major)等鱼类发病。但是,现在将引起这些鱼类的疾病均称为爱德华菌病。  相似文献   

8.
<正> 病毒性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及肠炎病统称为草鱼四大病,是草鱼的多发病,尤以病毒性出血病危害最为严重。 一、病毒性出血病 1.症状(1)红肌肉型:病鱼体色发黑或暗红,无明显出血症状;呈点状或块状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紫红色;鳃多粘液,鳃组织为  相似文献   

9.
<正>3鳗弧菌鳗弧菌可以侵染大多数海水鱼,是对海水养殖鱼类危害最大的弧菌,也是被研究和报道最多的弧菌。根据血清型可以将鳗弧菌分为1O个血清型,O1、O2、O3血清型是导致目前世界范围内野生及养殖鱼类弧菌病  相似文献   

10.
<正> 牛蛙红腿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蛙行动迟钝,食欲退止,后腿和腹部出现点状出血,继而扩大为红色斑块,并可感染至体表及肺、肝、脾、肾、肠等部位,使组织坏死、出血,腹部膨胀。该病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牛蛙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可参考以下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鱼类致病菌大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多数适温范围在25℃~30℃之间,喜欢弱碱性环境。(PH7.2~76)。据此,在鱼病防治上:一是可选择对鱼类致病菌敏感的抗菌素,如红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呋喃唑酮、磺胺噻唑、磺胺胍等药物。施药时,对体表性细菌病(如白头白嘴病、白皮病、打印病  相似文献   

12.
冬季水温低,鱼类活动弱,摄食少,鱼病的防治极易被人们忽视。其防治方法是: 一、赤皮病。本病由荧光假单胞菌侵入引起。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所有鳍基部均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上腭及鳃盖都充血,呈块状红斑。该病在整个越冬期间都可发生,主要危害草、青鱼。防治方法:①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g,化水后全池泼洒。②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药液2g~4g全池泼洒,连续用药3d。⑧用磺胺噻唑治疗,第一天每50kg鱼用药5g,以后每天用药2.5g,将药与米糠、麸皮、面粉等拌和投喂,连喂6d。  相似文献   

13.
<正> 盛夏高温季节,既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鱼病的流行季节,鱼类一旦染上病害,即使不死,也将影响鱼类生长,从而损失全年的鱼产量,因此搞好鱼病的防治工作是夺取全年渔业丰收的关键。现将几种常见鱼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由细菌引起的鱼病及其防治方法 1、烂鳃病: [症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体色发黑,称“乌头瘟”,病鱼鳃丝腐烂并充血,带有  相似文献   

14.
<正> 鱼类原虫病是指由原生动物门的种类所引起的疾病。原生动物又称原虫,是单细胞生物,体小,一般肉眼看不到。其中一些种类侵染鱼体后,若数量少,则一般无多大危害。但当严重侵染时,有些种类可在短期内引起死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小瓜虫病 识别症状: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的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胞囊,所以该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宿主的病灶部位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的粘液,形成一层白色薄膜,覆盖干病鱼表面,同时鳍多病灶部位遭受破坏出现腐烂。 流行与危害:此病是一种流行广、危害大的鱼病,密养情况下,此病发生更为严重,对所有的饲养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易寄生小  相似文献   

16.
正五、指环虫病指环虫病是由指环虫属(Dactylogyrus)和伪指环虫属(Pseudodactylogyrus)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的鳃上引起。指环虫广泛寄生于鱼类的鳃,有些虫种能造成鱼类疾病,引起苗种的死亡。这种现象不仅在小水体,而且已发现有些种类可在大水面对成鱼造成危害。由于反复感染,频繁用药,导致伪指环虫产生  相似文献   

17.
<正> 发生鱼类流行性病毒病的池塘,一般是水质过肥的养猪或养鸭池塘;池塘发生鱼类流行性病毒病时,首先死亡的是鲮鱼,其次是鲢鱼、鳙鱼,最后是罗非鱼等鱼类,其主要症状: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颚、口腔、鳃盖、眼睛、鳍基部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微出血,疾病严重时,鱼体表(包括鳍条)严重充血,以致出血(鱼体两侧有红斑),呈  相似文献   

18.
<正> 1、症状和诊断 前者病鱼体色发黑,漂浮在岸边,头顶和嘴的周围发白,严重时发生腐烂,且常常发生于鱼苗和夏花初期阶段。后者,有三种特例,症状与前者极为相似,一为孵化桶或孵化缸中的鱼苗被大量车轮虫寄生时,嘴在水面呼吸,呈白头白嘴状;二为饲养十多天的鱼苗被大量车轮虫寄生时,鱼成群绕池边狂游呈跑马状;三为黑仔鳗被大量车  相似文献   

19.
鱼病病因病症防治方法水霉病由真菌寄生鱼体引起。病鱼食欲减退,行动吊滞,水霉在鱼头部、吻端、尾部、躯干或鳍条、鳃部寄生,并粘附污泥和藻类,其状如覆盖棉絮,故称“白毛病”,鱼体瘦弱而逐渐死亡。水霉病是秋冬及春季最为流行的疾病之一。操作时要细致小合,勿使鱼体受伤;用3%一4%的食盐,或食盐与小苏打各0.4%。制成合剂,或l/巧万的甲基蓝浸洗鱼体5一巧分钟。粘抱子虫病由原生动物中粘抱子虫寄生所致鱼的吻端、鳃盖和鳃丝及鳍条、皮肤等组织,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包囊,症状各异。如缝、卿碘泡虫寄生在卿鱼头后背部肌肉内,形成瘤状突起,是鱼类危…  相似文献   

20.
<正> 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补体的研究起步要晚得多,系统地研究是进入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本讲将以硬骨鱼类补体系统最新研究资料为中心,对鱼类补体系统进行简要介绍。 一、圆口类 属于圆口类的七鳃鳗和盲鳗是现存最低等的脊椎动物。从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蒲氏粘盲鳗(Eptatretus burgeri)的血浆中分离的C_3(见表1),无论来自何种动物的C_3都可以在Mg~(++)存在的条件下,由血清中的热敏感物质所活化,正是因为发现了其调理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