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家族是中国农村传统的基层社会单位,而村民委员会则是改革开放后依法设置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建立在家族之上,与之有着一系列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体现在村民委员会对于家族组织政治作用的弱化,还体现在村民委员会对家族文化发展的助推作用。同时,家族对村民委员会的良性运作也有着一定的补充作用,但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应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强化村民委员会的功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是村民自我治理的方式和组织以及规范的总和。其不仅扩大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还有效地维护了农村地区社会的稳定。同时,发展中的村民自治需要理顺关系、完善制度、提高参与意识,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四个民主”的制度建设上我们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暴露出法律上、制度上和对中国农村传统统治势力的治理缺陷。要通过完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建立基层财政自治制度和“两委”管理制度来克服“村民自治”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戴明福 《理论观察》2014,(9):106-107
我国农村社会转型导致村庄秩序面临解构与重建。当传统的宗法制、行政强制等无力提供村庄必要的社会秩序时,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安排的村民自治成了村庄秩序提供的可靠力量。实践中,村民自治又面临着日益形式化的困境。协调村民自治组织载体的关系,激发自治主体参与村庄治理的热情,建立成熟的村域社会组织系统对接村民自治制度并不断强化农村社会关联成了破解村民自治实践困境与构建村庄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是农村改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领导农民的三个伟大创造之一。村民自治拉开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其作用和意义以及它所引发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效远远超出了农村基层.从而对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生了积极而久远的影响。村民自治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但在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同样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前提”.维护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分化,产生了许多不利于农村稳定的负面因素,如因利益分化而导致的干群关系矛盾与冲突、因贫富分化而导致的农民相对剥夺感和不满情绪、因农村社会组织分化而导致的宗族和帮派势力兴起等等.村民自治制度在维护农村社会的政治和谐稳定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是关系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是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决策之一。文章就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村民自身以及政府两个角度展开讨论,分析并借鉴美国早期的乡镇自治带来的影响,来解决我国在村民自治中的问题,提出多民主、少强化,建立公民参与机制,建设大市场、小政府,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不成熟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今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已六个年头。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已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一大批有化、有本领、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村委会成员,带领村民奔小康。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初  相似文献   

9.
刘亮  黎珍 《魅力中国》2010,(26):99-99,95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自治,社会资本在村民自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贵州农村村民自治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现状离真正的村民自治还具有一定的距离.信任、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作为社会资本要素对贵州的村民自治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村民自治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玮  王瑾 《开发研究》2002,(3):18-22
课题通过对甘肃省内不发达地区农村村民自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使我们对西部不发达地区村民自治有了进一步了解 ,通过对现状的比较分析 ,找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 ,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发达地区村民自治建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村民自治可以有力的推动经济发展.但现在的农村经济模式和村民自治体系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改革农村经济模式,以公司化的农村模式进行发展.充分结合村民自治和公司组织、管理制度的优势,科学合理地发展农村经济,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村民自治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村委会的监督控制功能在不断弱化,尤其是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产生的众多社会经济问题,构建村民自治管理中心具有强化农村党组织对基层的管理功能,推动农村党组织扁平化和社区管理制度化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促进了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但在实践中,又出现了新问题,如,部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不协调;村民的意愿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对村民委员会监督难,特别是对一些不作为、乱作为的村委会,难以启动罢免程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娟 《魅力中国》2011,(17):80-80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合理有效的村庄治理是我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中确立了农村基层实行村民自治原则,村民自治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逐步从不规范走向了规范化。然而,就在农村民主持续发展的时候,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了一些影响和破坏正常民主选举的现象,贿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因此。为了切实的推进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本文对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现象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现象的表现及其成因,并进一步提出了遏制村委会选举中贿选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村民自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积淀了不少问题: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对村民自治的支持作用薄弱;相关法制建设存在缺陷,影响村民自治的顺利推进;村委会与乡镇政府权力不平衡,导致村民自治中附属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村委会与党支部争夺自治权,造成部委权力冲突;部分村干部和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等。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才能推动村民自治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伟大创举。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体系的重要基础,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对巩固和加强国家政权,推进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自从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各地根据中央和省市的部署,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加大了领导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力度,使广大农村呈现出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局面。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增强了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村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强化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课题通过对甘肃省内不发达地区农村村民自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使我们对西部不发达地区村民自治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对现状的比较分析,找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发达地区村民自治建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方舟 《当代陕西》2004,(8):48-49,55
民主治村是农村稳定发展的治本之策。对于经济发展较快、村民民主意识较强的城郊型村,村民自治一直是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19.
徐勇 《开放导报》2004,(6):32-37
本通过对1990年代以来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认为中国村民自治的成长从上看需要体制性的行政放权,从下看别需要现代社会组织的发育。村民自治是现代民主-国家建构中产生的,其制度设计中蕴含着现代民主理念。但中国的村民自治具有国家赋权的特点,民主自治的立法精神能否落实取决于行政放权所提供的体制空间,村民委员会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制度性的自治平台,需要农民组织化参与。传统的家族组织不可能为村民自治提供所需要的组织资源,反而会扭曲村民自治的精神。只有市场他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化社会和农民的自我组织,才能为村民自治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民主自治社会将是一个长期发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日益凸显,体现在:村民自治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民主素质和宪法意识、有利于扩大村民在宪政条件下的制度化参与、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约束村组干部的不良行为、制约乡镇对村级资源的过度提取、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巩固党对农村的领导、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加强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