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衍生工具是近十年美国银行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针对我国商业信用风险普遍存在的现状,运用信用衍生工具的信用互换、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期权三种形式可以将商业信用风险有效转移.在运用中应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规.  相似文献   

2.
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荣  魏婧 《华东经济管理》2003,17(5):121-122
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以及信用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信用衍生工具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发展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帮助银行降低信用风险,存在着监管困难、引发新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制约因素。应该遵循“大胆探索,稳步发展;提高质量,加强内控;积极引导,强化监管”的方针,推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发展,促进商业银行不断分散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4.
信用衍生工具:发展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宜 《特区经济》2005,(12):298-299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具体而言,它是一种双边金融合约安排,交易双方互换事先商定的或是根据公式确定的现金流,现金流的确定依赖于预先设定的未来一段时间内信用事件的发生,使得信用风险从依附于贷款、债券上的众多风险中独立出来并转移给交易对手。信用衍生产品同传统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区别在于其价值基础不同:传统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基础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化,信用衍生产品则是参考实体信用品质变化的创新型金融衍生合约。  相似文献   

5.
信用衍生工具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意义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信用互换、信用期权和信用关税票据等几种目前市场上最常见信用衍生工具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本文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对信用衍生工具在中国可能的应用及具体措施设计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信用衍生工具是用来交易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在使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从金融工具中被剥离,使信用风险和该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征分离开来。信用衍生工具的交易者主要有银行、保险公司、企业和基金经理等。他们希望通过交易来满足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如管理信用额度、监管资本的冲抵情况、降低风险率、提高资本回报、管理资产负债表、进行组合避险等。本文介绍了信用违约互换等四类信用衍生工具,通过举例的方式描述了银行等交易者可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达到以下目的:包括控制贷款、信用卡、票据信用风险、提高资本回报率等。  相似文献   

7.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信用衍生工具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岗 《开放导报》2004,(5):99-103
以转移信用风险为核心的信用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地解决风险分散和业务扩张间的“信用悖论”,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灵活性。对交易结构、衍生风险和定价方法进行科学设计,是信用衍生工具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本文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可的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率互换和信用关联票据三种信用衍生工具的交易结构、衍生风险、定价模型和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信用衍生产品、合成CDOs与信用风险转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银行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转移信用风险从而降低其风险暴露.本文介绍了银行在转移信用风险时所使用的基本的信用衍生产品以及合成CDOs,并对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利用信用衍生产品化解信用风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转轨经济时期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本文通过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探讨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陈有志 《山东经济》2005,21(1):54-56
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种可用做转移、对冲信用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近年来,信用衍生工具市场一直保持着惊人的发展速度,其对信贷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正面影响,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正确认识信用衍生工具的发展及影响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引入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衍生产品(CreditDerivatives)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市场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显示了独特的魅力。本文对我国引入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信用衍生工具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工具成为金融界关注的对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静态特征,使之表现出动态管理的发展趋势;它使信贷机构只需改变其贷款头寸的风险收益特性就能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并转移出去,从而使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在已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利用该项新技术转移分散信用风险,从而改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高的现状,达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信用风险作为可能违约的道德风险,始终困扰着金融机构,是制约银行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界开始通过对信用衍生产品的应用来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以便从容应对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挑战。 一、信用衍生工具市场的出现及作用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拥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有序的人类信用秩序。信用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用机制的日益完备,信用风险以及逆向选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信用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经历了  相似文献   

14.
程鹏  李平 《特区经济》2006,(3):324-325
信用衍生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产生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经济和金融业发展也对信用衍生产品提出了要求。但是,成功引入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必须有相应的监管体系作为保障。本文在介绍国际上目前对信用衍生产品监管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所具备的监管条件和面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任奕橦 《中国经贸》2011,(14):129-130
信用衍生品是风险管理的一大创新,成功的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相分离,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另辟蹊径,我国正处于金融系统变革的关键时期,金融创新和信用风险的规避与转移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CDO,CDS的作用机制及风险,在此基础上为我国推行金融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鹏 《特区经济》2005,(12):266-267
信用衍生产品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是一种随特定公司或公司群的信用质量变化而产生或有支付的场外交易金融契约。它在近几年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根据BBA(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的统计数据,全球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量(合同名义金额)在1997年仅为1800亿美元,而2002年已经高达19520亿美元,预计在2004年将有望激增至47990亿美元。一种信用衍生产品一般涉及信用保护买方(protection buyer),信用保护卖方(protection seller)以及信用参照实体(credit reference entity)。根据具体产品的结构不同,信用衍生产品可以分为信用违约互换,信用价差期权,总收益互换和信用联系型票据这4大类。  相似文献   

17.
陈婷 《北方经济》2006,(6):52-53
近年来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表明信用衍生产品可谓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它在制造无数市场传奇的同时,也酿成了骇人听闻的巨额亏损和金融危机事件.从设计初衷和原理上,信用衍生产品首先应该是规避风险的工具,但在实践中却产生了一些适得其反的效果,规避风险的工具反而招致更大的风险,是产品本身固有的问题,还是使用不当、操作失误抑或是监管不力的问题,认识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8.
信用衍生产品定价理论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永东  赵永刚 《世界经济》2007,30(11):80-96
信用衍生产品是有效分散、转移以及对冲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伴随信用衍生品市场的飞速发展,如何对信用衍生品进行准确定价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本文基于信息视角,将信用衍生品定价模型分为完全信息模型——结构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简化模型和综合模型三类,再加上经验事实模型,对信用衍生品定价理论进行梳理、评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经济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我国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货款或贷款的拖欠,其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因此,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必须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信用交易方式已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结算方式之一,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的信用风险日益加剧。因此如何加强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成为外贸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信用风险的相关理论,提出了适合外贸企业的信用额度确定方法,并阐述了外贸企业在信用销售后应该采用的技术控制方法及应该配套制定的信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