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外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东南亚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双重挤压;内部面临着制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现、原有比较优势逐渐消退等矛盾。加快推动制造业战略转型,实现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升级,是保持和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制造业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来源和基础。自1786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的200多年以来,制造业就一直以不可替代的角色推动着每次产业革命。美国、德国、日本先后通过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一举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经济中奠定了领先地位。当前,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积极推行"再工业化",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大力布局新兴产业,试图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我国虽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借鉴美国推行"再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及德国、日本发展制造业的经验,对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信息化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落实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为了加快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统一编码是实现制造业数据共享与信息系统集成的基础,也是构建制造业信息化大厦的基石。本文通过介绍制造业统一编码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结合编码的范例,为制造业信息统一编码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演进,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低端制造业逐步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高端制造业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的局面。制造业的双向流动使中国制造业陷入"三明治陷阱"1困境。这些与中国比较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以及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有关。中国制造业要摆脱目前困境,势必加快供给侧改革:通过税收、要素价格以及流通体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通过提升人员素质、制造业与国际高端制造业对接能力以及企业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去产能化激活企业活力。  相似文献   

5.
郑秀荣 《活力》2023,(5):139-141
近年来,随着新兴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稳步推进,各国经济主体都愈发重视复兴制造业计划推进情况。其中,一些发达国家又提出“再工业化”的战略理念,各制造企业内骨干力量都参与数字化工厂、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使其尽快适应当前技术体系与发展模式的需求,积极应对竞争环境下形成的变革作业。另外,近年来世界市场环境变化及同行业低价竞争的影响,无疑使得制造业企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更充分地认识到企业转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先进制造业的价值,提出了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美国再工业化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客观要求,更是立足于保持长期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举措,这将极大地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对美国经济本身和中国经济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为将美国再工业化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我国应从延伸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拉动内需、推进加工贸易转型以及促进人力资本快速积累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彭银 《中外企业家》2012,(8):58-59,119
制造业水平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有"世界工厂"的地位,但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再工业化的政策,目前出现了其制造业回流的迹象,本文试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美国制造业的回流对中国制造业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并揭示其原因,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开始,新区建设逐步成为各城市提升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天津是通过滨海新区建设带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典型。文章主要分析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天津重新调整空间发展思路,通过实施"双城"空间发展战略,实现新旧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在中国发展现代物流不仅是提高工业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和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分销等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业,简而言之便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特别是高端技术装备代表了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纵观美、日、英、法等工业化强国,均是以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腾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晶 《物流技术》2014,(1):21-2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为核心的现代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再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发达工业国家不仅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优势占领价值链的两端,  相似文献   

13.
中小企业作为"再工业化"战略的主要经济载体,是美国提出的"国家出口倡议"的重要扶持对象。除了采取减税及加强金融监管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外,欧美国家还采取了鼓励创新使中小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变等多项强化措施,促使中小企业转型。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形势非常严峻,同样面临着成长中的转型问题。从欧美经验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是,引导中小企业由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创新型企业转变,实现中小企业的生产网络由"购买者驱动"型向"生产者驱动"型转变,并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规范和引导房地产市场发展,避免中小企业产业空心化,同时拉伸和延长中小企业的产业链,使中小企业由单纯制造业成本竞争转向生产性服务业附加值竞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欧洲国家普遍“去工业化”,西班牙等国工业地位不断下降,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弱。欧债危机全面爆发后,“去工业化”致使抗危机能力不足这一弱点充分暴露,因而重归实体经济,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被欧洲各国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5.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目前已具备了扎实的工业化基础,但工业化进程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等转型升级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当前,影响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都出现了变化,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通过生产和管理技术升级,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是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质量的新型工业化,不仅要实现技术升级,不断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还要高度重视附加值升级,实现附加值升级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企业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培养三管齐下,才能在未来制造中站稳脚跟。2013年是制造业充满挑战的一年,制造业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流,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制造业也日益强盛,中国制造业面临"三明治陷阱"(即被成本提升和价格下跌双向挤压)。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提高生产力、效率、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增加灵活性,是我们与中国制造业共同面临的挑战。2014年,需要大家一起寻找"未来制造"的战略定位。我们认为,数字化企业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培养三管齐下,才能在未来制造中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7.
后工业化城市与制造业——以旧金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旧金山这一典型的后工业化城市,从历史的角度,解析了在城市从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制造业所经历的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变化,归纳了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的五个主要特征。指出在经历结构现代化和外迁之后,制造业虽在后工业化阶段仍具有较重要地位,但已不再能够体现城市的主要功能,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其未来走势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杭爱明 《上海企业》2013,(12):73-76
美欧的"再工业化"战略使得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更为迫切。中国技术储备有限、人才缺乏,在竞争中处于一定劣势,未来美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会进一步增强,在高科技出口限制、技术转让管控、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抬高等方面,中国将面临美欧国家更为严厉的打压。  相似文献   

19.
工业设计是现代制造业的第一道工序,在产业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正在发展成为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现代服务为主的独立的新兴产业。本文分析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现状,并对徐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探讨,这对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速徐州"二次创业"的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特征,文章分析了辽宁老工业基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条件和机遇,提出通过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外开放战略、制度创新战略等"五大战略"推进辽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并对加快推进辽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