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大班幼儿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有了一定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在大班幼儿一日活动的排队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适度放手,让他们参与排队规则的制定,参与排队的管理,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2.
刁溯 《商场现代化》2012,(24):134-135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中的自我控制思想出发,结合自我控制领域两个最新的研究,解释股票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研究一表明自我控制是一个越用越少的有限资源,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意志力控制自我的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控制后会越来越弱,所以人们会变得越来越不冷静,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人们会犯错——总是在错误的时候买卖股票,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在等待的过程中减少了。在研究二中研究者用行为实验表明大量的选择行为会严重削弱自我控制能力,本结论应用到股票投资行为中可以解释为什么换手率高的模拟炒股选手总是操作不当,因为高换手率背后隐藏的实际上是大量的选择行为,而正是这种行为削弱了选手的自我控制能力,导致他们总在不合适的时候买股卖股,因而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3.
任何犯罪行为都由犯罪主体实施,必然离不开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即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已满16周岁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未满14周岁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对于一般抢劫罪的犯罪主体问题,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不存争议,但对于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能否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主体,承担刑事责任,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一定的争议。  相似文献   

4.
编辑荐书     
冯建飞  张玲玲 《浙商》2010,(7):109-109
《当中国统治世界》 严格地说,这是一本以政治笔触写成的文化书。雅克试图挑战一种传统的世界观:西方对世界的领导权将万古长存。为了解释中国的自我再造过程,本书引入了“文明国家”这个概念;为了评估再造中国所导致的再造世界过程,又引入了“天朝心态”的概念。当中国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之时,它的行为会表现出相当大的特色,甚至最终导致国际体系的重塑。  相似文献   

5.
首先系统综述分析了前人关于学习型宿舍的研究成果,提出“学术型”宿舍的内涵及其构建的“五关键行为”-引进行为、创新行为、共享行为、监督实施行为、冻结新模式行为。接着以广西大学商学院全体研究生宿舍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分析其宿舍现状。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学术型”宿舍构建策略-倡导团队共享,形成学术研究聚合力;改善情境化认知,实现自我超越;系统思考,广泛监督;愿景驱动,营造宿舍文化。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市场可追溯行为对于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良好效果。本文立足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市场内经营户的可追溯行为展开调查,并以江西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简称南深农市场)为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市场内经营户实施可追溯行为的比例不高,其自发建立可追溯系统的积极性不高,购买者和农批市场管理者对经营户监督有限;“质量认证”、“买者索票”、“政府处罚措施”和“检查票证频率”对市场内经营户实施可追溯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坚持政府推动,综合利用批发市场管理方和购买者形成的外部约束力,引导经营商户参加追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经营户的主体作用,是建设追溯系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洗钱,特指犯罪分子通过一系列掩饰、隐瞒行为,对通过犯罪活动取得的犯罪收益进行清洗,使之合法化,从而逃避法律追究。通俗地说,洗钱就是将“黑钱”清洗为“白钱”的犯罪行为,在国际上被纳为洗钱范围的还有:把合法资金变成黑钱用于非法用途;把一种合法资金变成另一种表面上也合法的资金以侵占;把合法收入通过洗钱以逃避监管和税收。  相似文献   

8.
暴力作为抢劫罪和强奸罪中最常见的手段行为,在各自的罪名中却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暴力作为两罪的手段行为,其实施必须以实现相应的犯罪为目的;暴力行为必须由行为人亲自实施.利用他人的暴力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劫财或者奸淫行为,对相应犯罪的成立具有不同的意义;暴力所针对的对象也只能是被害人本人,并且对物的暴力不能构成暴力型的相关犯罪;两罪中的暴力都包括危害人身安全和限制人身自由两种方式,但强奸罪的暴力还要求具有对人身直接侵害的特征;在暴力强度上,抢劫的暴力要求达到“足以抑制对方的反抗”的程度,而强奸的暴力只要达到“使其反抗变得显著困难”的程度就够了,并且强奸的暴力不包括故意杀人。  相似文献   

9.
赵随华 《市场周刊》2005,(46):46-47
根据以往献中出现过的有关盈余管理定义,按定义的主要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种:第一种方式是从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目的或动机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以管理层的动机或目的对盈余管理进行定义的方式欠妥,因为人的动机和意图是内心深处无法观察到的东西,因此,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人们永远无法为这种定义下的“盈余管理”进行变量的界定和直接测量。  相似文献   

10.
一、女性诈骗犯罪总体特征1.诈骗手段多样化女『嶙骗犯罪有各种各样的手段,传统的手段有:兑换外币诈骗,利用被害人对外币缺乏常识低价兑换外币骗钱;神汉、巫婆迷信诈骗,利用被害人的迷信心理,称其有病或有灾,需用钱财去病消灾;同情心诈骗,编造一些“不幸的遭遇”,骗得被害人的同情以获取钱财。如街上常见的寻亲不遇骗钱回家、假扮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寻求救助等;婚姻诈骗,利用被害人贪色、急欲成婚的心理诈骗,在边远的农村,骗婚现象尤为普遍;招工诈骗,通过张贴招工广告的方式待被害人上门“求职”后要求其先交纳一定的中介费。还有各种各样的手段,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在此不能一一列举。  相似文献   

11.
一、混合销售行为的税收理论问题关于混合销售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及个体经营者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征收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应当征收营业税。混合销售的认定,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征收机关确定。”笔者个人认为:如果将“一项销售行为”明确定义为“同一流转税纳税主体…  相似文献   

12.
“天黑请闭眼”是“杀人游戏”中的一句常用语。也许你要问:“‘杀人游戏’是什么?它血腥吗?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游戏,会让如此多的年轻人爱不释手?‘杀人游戏’俱乐部是如何运作的呢?”  相似文献   

13.
《新财富》2012,(10):92-106
20年时间,陈发树创建了—个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新华都系,并且缔造了—个从草根到福建首富的传奇。如今的新华都系,正沿着“产业”及“资本”两条脉络横向展开。相对于产业板块的略显平淡,陈发树的资本经营显得更加浓墨重彩。在入股紫金矿业之时,既享低价优惠,又享改制漏洞,实现土鸡变凤凰的飞跃;入股紫金矿业之后,又通过转增创富,避税增收,财富呈几何级增长:待所持紫金矿业市值膨胀之后,再减持转投青岛啤酒、云南白药,以期优化资产配置,做大资产规模。  相似文献   

14.
常会  刘莲芝 《商》2013,(17):248-248
作为犯罪阻却事由之一的被害人承诺,是指基于被害人对自身可支配权益的许可,允许他人对自己的上述可支配权益实施侵害的行为。很多国家均在刑事立法中明确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我国刑法中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承诺问题已较为常见。对被害人承诺进行研究,对行为人定罪量刑甚至排除其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实施的排他性滥用行为是各法域反垄断法重点规制的对象。尽管理论和实务界习惯于聚焦特定行为,构建相应的类型化规则,但这并不排斥提炼排他性滥用行为的一般性规范定义和检验标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牺牲利润“”无经济意义“”同等效率竞争者“”消费者损害”为定义重心并构建相应的检验标准,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排他性滥用行为的特质,但各自存在局限。排他性滥用行为应当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采取旨在限制具备一定可识别效率的竞争对手的商业机会,或者打压其竞争性反应,进而损害竞争过程,以此有利可图地维持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却未带来相应的补偿性利益特别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该规范定义蕴含了排他性滥用行为的普适性检验标准及两大方面的证明事项,具有广泛的实践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概念界定 本研究对商家在促销活动造成的浪费,称之为促销浪费。意思是:商家在从事各种促销活动中,为刺激消费者增加购买,而导致社会自然资源不当或无节制的使用,以致使有限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而造成的浪费。具体表现形式是增加或赠送给消费者“无意义”、“不需要”、“计划外”的商品。  相似文献   

17.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60号令),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原则精神,对商业贿赂的定义是“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依据这个定义分析,构成商业贿赂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要件:第一、行为人实施了贿赂。就是说行为人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了对方单位或者个人。所谓“贿赂”,《辞海》解释:贿是指“财物”,赂是指“赠送财物”,贿赂就是指“私赠财物而行请托。”撇开“私”字,通俗地说,赠送给别人财物,让别人为你办事,就是贿赂。《暂…  相似文献   

18.
李雅 《商》2014,(49):185-185
犯罪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侵犯一定法益的最严重的社会冲突,它涉及到了国家、被告人和被害人三方利益。犯罪的被告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而被害人则是加害对象,两者是对立的双方。但是在我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以保护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为中心,忽略个人利益和被害人权利,这使得原本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享有不平等的法律权利。特别是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权利的忽视更加明显。本文主要是从被害人保护的价值出发,表明害人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情节是我国刑法中的一大特色,然而关于情节的定义,刑法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情节定义的不确定也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混乱。本文拟对与刑法中情节相关的概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情节的内涵、外延。一、刑法中的情节的定义何谓情节?在汉语中,“情”是指情况、情形,“节”是指互相关联的许多事物之一。情与节合并起来,指事物存在的情状和变化的情节。刑法中的情节又是指什么呢?在刑法领域中,关于情节的含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刑法中的情节就是能够与定罪和处罚有关的一切具体的案件事实和情况;[1](2)决定刑法中危害行为或犯罪行为社会危害程度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即危害行为或犯罪行为全过程的情形和环节;[2](3)我国刑法的情节,就是与行为的整个过程和整个事实相联系着的、表现行为的性质和程度的各种事实、事件或情况[。3](4)刑法中的情节作为一个刑法术语,是指刑法规定或认可的表明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是否具有人身危险性,以及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轻重的主客观事实情况[。4]第一种观点认为刑法中的情节是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的总和,没有考虑到行刑情节;第二种观点把刑法中的情节等同于犯罪...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投资行为影响一个企业的价值。主流经济学对投资的研究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而对现实经济世界里诸多“异象”,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对此的解释更为合理。基于时间偏好不一致理论对企业投资决策中出现的扭曲问题进行解释,研究发现,管理者的不耐心递减、自我控制水平等认知偏差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从而造成投资不足或过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