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胡迟 《上海企业》2013,(1):26-30
2013年是我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明年经济形势将好于今年。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外需仍将比较低迷,甚至有恶化的风险。国内环境总体上依然优于国际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速预计将略微高于今年。一、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经营回顾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之年。在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不振、  相似文献   

2.
中国未来的甚至是唯一出路,就是城市化基础上的内需增长。而这给中国房地产带来下一个十年的巨大发展机遇。我们总结,这30年的发展战略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关键词叫"全球化",另外一个关键词"外需"或者是"外需增长"。但今天,美欧日这三个世界经济火车头,都出现了问题,2011年以至中长期都不看好,我们想像过去30年那样活是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3.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一些企业感觉很困难.看得见的原因是国际经济环境不好、外部需求萎缩,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实际上,中国经济本身也在出现一些重大阶段性变化,这个变化的影响可能大于国际环境.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高增长了30多年.1979 ~ 2009年,GDP年均增速为10%.30多年10%的高增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奇迹.是什么因素支撑了高增长?这种高增长能否维持?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内权威专家认为10个方面决定了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具备长期动力和短期动力相互交织,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努力凸现出以增长保民生、以民生促增长的协同发展路径,协同增长目标和民生目标是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旋律。这表明2008年次贷危机冲击后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将从最初”保增长”的短期被动调控逐步过渡到强调”增长与民生协同”的长期主动调控。  相似文献   

5.
《经济界》2014,(1):64-96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充满不确定性、国内产能过剩压力较大等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改革的紧迫性日益突出。为了解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现实状况及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了解他们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以及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经济正迈入以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双轮驱动,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会计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财务、会计发展的新任务与新要求,确定2020年《财务与会计》宣传报道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正在迎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时期,人们称之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30多年平均10%以上增速下降到6%至8%。在这样的"新常态"下,房地产走过了单边上涨的十几年,在2014年迎来了新一波的回调。而同以往数次调整不同的是,此次调整是在未受政策干扰下单纯的市场行为。那么,"新常态"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还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和趋势?房地产转型和升级的机遇在哪里?尽管创新早已成为业内共识,但如何创新才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已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持续衰退的颓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扭转。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社会公众,无不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前景表现出深深地忧虑,特别是一些权威人士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将呈L形的基本判断,更是令大家寝食难安。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亮点"何在,新的增长动力又如何生成,这是笔者想要与大家分享和讨论的重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长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首届中国县(市、区)级发展改革论坛暨第24届工作交流会,不久前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召开。这是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和新会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次全国性重要论坛。此次论坛以"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挑战为主题,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副司长年勇、农经司副司长方言、规划司副巡视员周南分别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农业经济形势、新阶段城市化的战略选择作了专题报告告。年勇指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的相互影响。二是国内的长期矛盾和短期矛盾的相互交织。由于我国经济外向度非常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是我国构筑新一轮经济增长基础的关键之年。宏观调控成效将继续显现,房价、食品价格和物价总水平同比涨幅将明显降低;出口、投资增幅也会下降,经济增长率将继续平稳降低;但受世界经济不确定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存在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稳定经济增长水平、稳定物价涨幅,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经济始终维持着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作始终进展缓慢.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趋于严峻,经济增长放缓,既带来了挑战,也给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创造了机遇。抓住这一机遇,将是我们能否在不利的国际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挑战和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自改革。2014年中国经济面对的环境无疑是严峻的。世界经济的复苏依然步履蹒跚,外部环境没有明显改善;国内"三期叠加"压力空前,经济发展步入减速换挡的新常态。在新的挑战和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实现了换挡不失速,结构调整稳步向前推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自哪里?答案是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2014年是令人难忘的。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许多改革举措同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危机预警     
在这样一个困难之年,通过创新实现有品质的增长,这已是业界共识。临近2011年的年关岁末,关于2012年会更糟吗?的讨论成为学界和商界近期的热点问题。绝大多数人预测,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来看,2012年将不容乐观,企业经营将要面临的困难甚至要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甚。此种悲观预测无疑增加了我们筹备第九届中国物  相似文献   

14.
除旧迎新又来临,回顾与展望,励志以图新,企业之要义也. 2009年,"保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中,中国经济逆势而上,一条"v"形反转曲线引起世界瞩目.推开2010年的大门,我们又将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就业工作已摆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近年来,全省就业态势趋向好转,2008年及今后一段时期,辽宁就业形势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要充分利用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人口红利的契机,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变经济增长优先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并重,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就业增长和结构优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延陶  宋涵 《英才》2020,(1):92-97
2019年是中国经济内忧外患的一年。在稳增长和稳杠杆的平衡博弈之中,中国经济增速是否应跌破6%这一"底线"的讨论在2019年底掀起一阵不小声浪。2019年,房地产的表现一枝独秀,仍然为宏观经济贡献着巨大动力,但是关于地产韧性的担忧愈发强烈。一旦房地产投资出现下滑,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究竟将由谁担当?目光转向海外,中美贸易的不确定前景令外部环境隐忧仍存。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对经济形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准确理解“新常态”成为一个尤为重要的话题,而作为我国经济中坚力量的广大中小企业,又该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期“封面故事”在总结我国经济在今年上半年呈现的新常态特征的同时,特约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同志就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创新发展撰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宏观经济走势对于房地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而房地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则扮演了中国宏观经济睛雨表的作用。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一轮行情是从2000年房地产的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发力开始的,而近期的宏观调控已对房地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房地产业未来的走势将与宏观调控下一步举措及可能的经济变数可以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回顾已经过去的2013年,中国经济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总体上依然保持稳定地增长,而2014年无疑值得我们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经济改革注入了更强的动力,预示着2014年必将是“变革”和“市场经济”活跃的一年。作为企业家和创业者,又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将会面对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又会呈现何种新格局?在3月21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经济峰会上,来自国内外政界、商界、学术界的数位代表围绕城镇化这一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展开讨论。峰会期间的三场分组会——"大都市圈的发展与治理""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主要影响因素"集中关注了相关议题。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