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德文 《中国报道》2008,(12):41-41
11月6日,2008中国本土创投暨私募股权投资论坛在温州召开。此次创投论坛传递出这样几个信息: 首先,温州的民间资本开始继所谓“炒煤”、“炒棉”、“炒油”、“炒股”之后大规模地进入创投领域,目前约进入1500亿元左右,创办了300家创投公司;其次,温州资本开始转型,从纯粹实业投资转向“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和“实体经营”与“虚拟经营”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胡兴球 《浙江经济》2004,(16):50-51
温州的私营企业开创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先河.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引领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逐渐形成了中国民营经济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温州模式”。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模式”逐渐暴露出制约企业继续成长的因素,温州民营企业将面临变革。6月中旬引起中国工商界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中瑞财团、中驰财团相继亮相温州,预示着温州民营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企业成长和发展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2004,(10):C001-C001
最近,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温州一家大型财团宣布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民营财团禁区被突破,依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民营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即将到来。这家名为‘‘中弛财团有限公司”的大型企业财团,由温州七家民营企业合资组建。该财团将在今年年底正式挂牌,总部设在温州柳市镇,同时将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办事处。  相似文献   

4.
郭莉  李焱 《首都经济》2006,(6):80-81
很多人还对今年2月底那场声势浩大的“北京—温州企业洽谈会”记忆犹新。继“炒房”、“炒煤”、“炒油”之后,温州商人又被冠之以“炒国企”。这是发生在今年春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有关专家认为,此举结论有二:一是国企改制深化,终于及于心脏:二是温州资本逐利方向转移,温商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5.
温州商人向来以“精明能干”的形象“红遍大江南北”,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常常成为话题的中心。就在“温州炒房团”的新闻还为人津津乐道之时,“温州炒煤团”的出现,再次把温州人推向舆论的浪尖。  相似文献   

6.
由温州一些民企联合出资组建的“温州炒团”在全国各地大行其道,在房地产行业掀起了一场极其猛烈的“圈地运动”。据综合媒体消息,温州炒房团仅在2003年到去年上半年,就在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摆开炒房“擂台”,长三角、珠三角等凡是充满活力和具有潜在开发力的地方,几乎都有温州人的身影。江苏沭阳县的浙江商城,是温州人投资兴建的,总投资1个多亿,  相似文献   

7.
金名 《东方经济》2005,(3):26-29
2004年12月11日,由近百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的“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调宣布成立。这是继温州的中瑞、中驰财团和江苏投资联盟之后,在中国出现的又一个民间财团。那么,它们的运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黄晓红 《浙江经济》2004,(13):44-45
以财团组织为平台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将会给温州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模式。用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涛的话说.他们是“在探索温州民营企业运作模式脱胎换骨之路”。  相似文献   

9.
据说在“汉语盘点2006”评选活动中,“炒”字拔得了国内关键词的头筹!事实上,“炒”在我国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从过去炒外汇、炒古玩、炒字画、炒邮票,到近些年来炒房产、炒股票,甚至炒什么普洱茶,人们从来没有摆脱过“炒”的诱惑。特别是近两年来,股市一次又一次地超出人们的预期持续向好,更是从根子上激活了人们的某些本性。  相似文献   

10.
在浙商身上,哪里能找到几分温良、缄默的“乖孩子”性格?分明是一派几近叛逆和不服管的“刺儿头”作风!最近9家温州民企老总又联合成立了第一家以“财团”命名的企业——中瑞财团,浙商的代表又开始有了新的花样,为什么还说浙商“听话”?他怎么“听话”?听谁的话?  相似文献   

11.
秦诗立 《浙江经济》2011,(21):33-33
最近,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是对我国金融体制弊端敲响的一记警钟。毕竟,民间借贷危机不仅在温州,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或多或少存在。特别是前几年炒煤、炒矿、炒房等风气盛行,民间借贷利率普遍高达月息2—5个百分点,而在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增速呈整体下行,加上房地产“双限”,煤矿实质上“国进民退”等大背景下,民间借贷所投资的这些项目,实际回报可能远低于预期,危机规模化爆发的可能性已经放大,温州可能仅是开端。为此,加强防范、积极应对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2.
祖增 《浙江经济》2010,(4):22-23
从金融危机刚袭来时的萎靡到近来的暗潮涌动,有关浙商资本动向的话题此起彼伏。就在新年伊始,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海南骤然间成为各路资本狂舞的天堂,让媒体炒爆“10万浙商携300亿海南炒房”、“温州炒房客半月净赚上千万”……在经历了成功和失意之后,浙商资本如何更理性地转型与回归,不只是摆在浙商面前,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3万多温州人北上淘金15年,6000多温州人在哈成百万富翁,2000多种产品,400多家店铺,8000多摊位,2亿多年销售额匕年的时间,6000多名温州人在哈尔滨发展成了百万富翁!哈尔滨市温州商会负责人张雨林说,这还是比较保守的数字。从1984年第一个到哈尔滨来“淘金”的温州人算起,至今,这支北上的“淘金”队伍已经壮大到了3万人,成了我们这座城市最大的“打工一族”:他们经营生产的产品有2000余种。成规模的店铺近400间、在各类市场占有的摊位达到8000多个、年销售额近到Z元从形单影只,到应者云集;从一文不名,到腰缠万贯;从给别人打…  相似文献   

14.
“所谓‘温州炒煤团’,纯粹是媒体强加给我们的‘罪名’,我们决不接受。”“从上世纪80年代起。温州人就在山西投资开发煤矿,从小煤矿起步,现在已经投资中型煤矿;目前温州人在山西的煤矿投资估计累计有80多个亿。温州人在山西只有承包权、经营权和生产权,连销售权都没有,怎么炒?”“有些人以为温州人都赚了大钱,都成了富豪大老板。实际上我们许多人都亏损,都有贷款,承担着很大风险;但一些人妒嫉温州人,仇恨温州人,这股思潮很厉害。”“现在确实有少数温州人已经离开山西到宁夏、内蒙、新疆等地,还有一些人去了澳大利亚、越南、缅甸等国开办煤矿。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人和资本都是流动的。资本的流动规律就是围绕供求规律、价格规律、价值规律等流动,哪里有利润它就往哪里流。”“现在对煤老板的形象妖魔化,把办煤矿的温州人说成蝗虫奸商,有媒体还说一个煤老板一出手就买了20辆悍马车,这都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5.
张苗荧 《浙江经济》2004,(23):40-41
温州民营财团与其说是一种类似于西方财团的组织,不如说是一种中间经济组织更为恰当。按照其生成方式、资本结构与组织结构,它应当属于股权式战略联盟中的合资企业。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州人对股市、期货等金融产品以及其衍生品从来比较冷淡。因为温州企业一半是从家庭工厂开始做起来的,一直做的是实业,这就形成了温州人的投资文化: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感兴趣。与投机性比较强的股市相比,他们更喜欢炒煤炒矿炒棉炒房地产。温州企业目前在境内只有4家上市公司,包括浙江东日、华峰氨纶、华仪电气、报喜鸟,  相似文献   

17.
王忠明 《珠江经济》2002,(10):24-25
温州的民营企业从失信的悲痛中走了出来——从“可怜的温州人”,到“可十白的温州人”,再到现在可敬的温州人,“温州人”能赢得像现在这样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好办法就是他最终采取了自律。谈到最初的温州创业者,浙江经常以“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家万户”来形容。原始积累初期的温州人确实非常不容易,到后来变成可怕的温州人,到处假冒,以至全国人民闻  相似文献   

18.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温州“炒煤团”之报道不时见诸报端。这些长篇累牍但又浅尝辄止的章,揭开了一个个黑洞洞的井口,而其内里究竟何如,却也依然深不见底。  相似文献   

19.
5月19日,两家以财团冠名的企业——中瑞财团控股公司和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同时在温州拿到了营业执照。前者由9家企业发起,注册资本为5580万元;后者由7家企业发起,注册资本1亿元。二者均为无地域限制的公司,在本地工商局注册之前,都经过国家工商总局的批准。  相似文献   

20.
2004年6月中旬,在中国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地区,"中瑞"、"中驰"两家民间财团相继挂牌.财团的诞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财团俨然成为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时隔4个月,在2004年国庆前夕,两家财团高薪礼聘的职业经理人悄然离去.中瑞财团成立后首个大型运作项目中瑞·曼哈顿空中别墅的二期土地款延期交付,温州当地的金融机构也接到指令,严格控制对两家财团的大额贷款.两家财团经营同时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