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中国的生态福利绩效值,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δ收敛和β空间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并分析了其俱乐部收敛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平均值为0.662,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格局。(2)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区域内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各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地区存在δ收敛,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β条件收敛,三大地区均存在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把握金融科技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测算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σ收敛和时空β收敛等方法分别对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四大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呈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逐渐走低趋势;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四大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绝对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省份呈自我强化态势;全国及四大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呈σ收敛特征;四大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时空β收敛存在明显差异,东北呈发散特征,西部、东部和中部的收敛速度高于全国收敛速度,随着时间推移,各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与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最后利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共同富裕水平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共同富裕平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上游。(2)区域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内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长江经济带总体及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均具有显著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相对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使用熵值法评价中国8大经济区和30个省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并采取聚类分析、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对数字贸易动态演进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在2013年到2020年呈现增长趋势,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数字贸易发展位于领先水平;全国数字贸易发展存在分化现象,8大经济区数字贸易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8大经济区的区域间差异,并且具有“俱乐部趋同”特征。 相似文献
6.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18)"数据,文章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分析工具,多视角分析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空间集聚特征;区域间差异是数字普惠金融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和三大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呈现向右移动趋势;各发展状态较为稳定,且彼此之间的流动性较低,呈渐进式动态演进.据此,研究从市场和政府联合调控、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及统筹区域间和区域内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取35项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我国发达型和较发达型省域少,欠发达型和落后型省域多,城市型政区发展水平高,民族型政区和少数民族集聚的省份发展水平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居全国前列。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虽呈梯次展布,但反梯度现象同时存在,且东、中、西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第三产业与外向型经济、居民生活质量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向东倾斜,梯度推进”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大致也体现了这种转变。同时,东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的差距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令世界震惊,投资的不断增加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投资中最为重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推动作用,也具有经济发展的指向作用。中国投资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高—高类型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冀、辽中南和长三角地区。投资飞地在中国很难形成,仅有重庆和兰州。此外,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以2011年中国地级市(州、盟)级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比其他模型的分析结果更可靠。国内投资、FDI、土地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均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国内投资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力最大,其次为劳动力投入,最弱为土地投入。 相似文献
12.
13.
经济增长的收敛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也没有条件收敛.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地方财政支出总体上没有达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效果,并且突出表现在中部地区.地方科教文卫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收敛,地方行政管理费用则应该压缩.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the convergence clustering in 31 Chinese provinces regarding several important economic indicators over the period 1952 to 2016 was empirically investigated. Several provincial cluster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per capita (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consumption–income ratio, retail price, and consumer price inflation rates, using a club convergence and clustering procedure. The empirical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it was found that all series of the original data contain a significant nonlinear component. Secon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re are five significant clusters for the per capita income in China. Thir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four significant clusters for the consumption–income ratio. Fourth,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re are four significant clusters for the retail inflation rates and two significant clusters for the consumer inflation rates in China. These results will enable local and central planners to implement economic growth, savings and price adjustment policies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provinces.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52-2009年间的GDP数据,采用最近发展起来的随机收敛和β收敛检验方法,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演进趋势。如果考虑结构突变,在断点之后的时期内有近半数省份呈现随机收敛和β收敛证据,并且当断点内生时β收敛的证据更为充分。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多数省份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形成各自的"俱乐部"。幸运的是,东部省份近年来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程度有所缓解;而中部不少省份也逐渐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西部地区则有半数省份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部分省份近年来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表明2000年以来的区域协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内涵,以及基于区际交通的区域经济空间协同网络的构建。通过分析泛欧交通网的发展构成及其区域影响,从综合运输体系、投融资制度、区际高速铁路以及交通管理体制等的建设方面,进一步明确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主要助推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20.
运用2000~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地区分配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均基本养老金和地区平均工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工资差异,加大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促进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服务地区均等化,努力构建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