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天津城建大学联合主办,天津城建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于2014年6月21日在天津城建大学举行,参加单位有天津市委研究室、天津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杂志社、城市杂志社等。本次研讨会是京津冀三地学者专家通力合作的经典范例,是一次京津冀三地密切配合、政产学研智力资源会聚的盛会,参会嘉宾围  相似文献   

2.
《中国房地产》2014,(9):F0002-F0002
2014年8月8日至9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城市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区域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城建大学召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李援朝,原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天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张博颖,天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王明浩,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梁本凡,副秘书长汤铭潭、刘文俭、董鹰、张亨明、陈世嘉,天津建设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施航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城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袁钢出席。  相似文献   

3.
正3月29日上午,由天津商业大学创办的"渤海湾杯"第十四届天津市"走近开发商"房地产全程策划大赛启动仪式暨京津冀一体化给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峰论坛在天津商业大学举行。本次大赛由天津商业大学新商陆房地产协会主办,天津市渤海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赞助并协办,来自天津商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85支大学生队伍参赛。本次大赛是在京津冀一体化以及北京中关村集团人驻天津宝坻区的大背景下举办,参赛团队以"硅谷落宝坻,产业助经济,总部建新区,京东新发展"为主题,结合城市综合体多种业态、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天津都市圈成为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构建“禀赋差异—制度冲击—经济集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逻辑框架,分析天津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一是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规划编制,完善都市圈协同治理机制;二是以优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发展,提升转移产业对接能力;三是强化点对点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提高都市圈空间通达性。  相似文献   

5.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促进天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特别是在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到京津冀考察调研,在视察天津时作出重要指示,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动力所在,因此对协同机制研究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京津冀区域各产业进行比较分析可发现,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北京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部局,2015年北京第三产业占比已经接近80%,天津产业结构接近"三二一",而河北仍是"二三一",但京津冀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则是"三二一"。基于这种差异,寻找协同机制的突破点,然后选择可操作的运作策略,并以首钢、北汽为例,探索产业协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京津冀一体化新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内少有探讨京津冀三地具体某一产业进行协同发展的研究,京津冀三地特别是河北省医药产业有相比其他产业更为良好的平台与更为突出的优势,应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先行先试。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河北省医药发展状况、产业竞争力状况,并同全国其余各地区的医药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横向比较,且重点同北京、天津比较,从而发掘制约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寻求产业发展战略,谋求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三地医药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大力推动京津冀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房地产》2014,(5):F0002-F0002
3月29日上午,南天津商业大学创办的“渤海湾杯”第十四届天津市“走近开发商”房地产全程策划大赛启动仪式暨京津冀一体化给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峰论坛在天津商业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对于京津冀提升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合理化,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耦合协调度上涨缓慢,协调机制处于中下等水平,天津处于稳步提高期,河北省耦合协调度比较薄弱且低于天津、北京。进而从产业自身、生产要素和外部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驱动因素的7个理论假设,进一步运用面板模型对两产业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市场规模、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四个驱动因素与京津冀两产业协同发展呈正相关,而市场化程度、环境水平两个驱动因素与京津冀两产业协同发展呈负相关。最后,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一项面向未来、关乎长远的重大国家战略,又是天津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人力资源方面看,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京津冀三省市是全国人才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必带来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的大量流动,三省市应在人才开发方面加快政策衔接、资源共享、服务联通、市场互促,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协调机制和"人才开发共同体",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3—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由13.7提高到17.1,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未来京津冀要实现协同发展应加快天津、石家庄次级经济中心的培育,科学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打造产业协作平台,实现环境的协同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顺利的进行,需要稳定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为保障:政策调控手段需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尽快转变到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实现产业高效协作;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资源环境负荷;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关注交通软硬件环境的提升;提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能级;尽快建立京津冀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30个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和空间、产业分布。结果表明:与2007年相比,2010年京津冀碳足迹增加了29.57%,其中天津增长最快。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京津冀三地碳足迹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京津冀污染排放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京津冀在专利权质押融资模式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吸取北京、天津的先进经验,结合河北省实际发展情况,对完善适合河北省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京津冀一体化渐行渐近。接近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人士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现在已到定稿阶段,最快6月底上报国务院"。据记者了解,发改委已初步将京津冀区域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即西、北部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覆盖承德、张家口),中部优化调整区(北京、天津、廊坊、唐山)、南部制造业与耕作业区(覆盖石家庄、保定、沧州)、东部滨海临港产业发展区(覆盖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22,(14):4-6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带动了三地部分产业结构的转变,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受限于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建筑风格,具有不可迁移的特点,导致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出现困境。因此,本文在分析京津冀三地旅游城市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以行业问题为导向,提出有利于推动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景区多日游、多次游、新鲜游,三条发展路径,通过景区间的互动、牵动、联动,辅助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更多由政府主导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区域环境联防联治,基于市场共赢的产业协同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持续支撑。以天津、河北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共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为例,通过分析梳理其主要特征,发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主要面临中关村企业较难实现转移、津冀产业承接能力弱、中关村企业转移缺乏持续性、北京新布局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等导致中关村企业更多处于观望状态等发展困境。发展与完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可以从中央统筹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创新先行先试;构建权责匹配,多层次的制度化合作机制;找准产业创新协同对接点,构建高效优质服务体系;聚焦重点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能源消耗强度最大、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是全国钢铁、火电、水泥等重工业集中发展区。考虑到京津冀严峻的大气环境形势和区域间大气污染物跨界传输的现状,开展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要明确大气污染排放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京津冀2013年企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应用核密度空间分析工具模拟了京津冀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京津冀钢铁冶炼行业、电力热力行业、非金属制品业以及基础化工是京津冀主要大气污染排放行业;(2)工业源大气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唐山、天津、邯郸和石家庄,合计占到整个区域SO_2和NO_x排放的60%和64%;(3)京津冀区域SO_2和NO_x排放密度高于5 t/km2的区域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19.3%和19.1%,在唐山、石家庄、邯郸、天津、保定、廊坊等形成集中的大气污染集聚区。针对上述重点污染行业和污染排放密集区域,应开展区域协同综合治理,通过区域间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措施,提升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新能源充电设施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央与京津冀三省市的政策支持。收集了2009~2022年中央以及京津冀三省市新能源充电设施政策文本,运用政策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协同效应模型对中央政策演进以及京津冀政策协同效应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新能源充电设施政策经历探索阶段、针对发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京津冀三省市政策措施按阶段呈现低评分高协同——评分提高协同降低——协同提升的过程;按政策工具类别来看,行政措施力度大协同度高,是京津冀充电设施共建共享的基础,金融措施、技术措施和宣传措施力度低但协同度高,具有区域共建共享的潜力,标准规划和财政措施协同度较低,共建共享条件不足,应尽快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9.
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区域创新系统构成的视角构建政策编码体系,并借助Nvivo软件对北京、天津、河北及其各地级市的创新政策文本展开质性分析,通过对政策内容在不同行政层级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京津冀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性。研究发现:(1)三地的政策措施和政策目标整体上服务于“京津创新、河北转化”的功能定位;(2)三地都重视源头性的知识创新,强调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与人才福利保障;重视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形成区域高新技术创新的产业互补;(3)北京以单极发展型政策为主,天津、河北以协调互促型政策为主,北京市支持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政策比重低于天津市与河北省;(4)天津、河北以协调互促型政策为主,北京支持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政策比重低于天津与河北;(5)河北省级和各地级市的创新政策目标和政策方向具有一致性,地级市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传统技术创新占比较高,与当地产业基础衔接更密切。最后,提出推动京津冀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郑祺  杨峥  周亮 《中国房地产》2013,(12):79-80,2
2013年6月9日,天津财经大学房地产经济研究所、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房地产杂志社在天津财经大学共同举办了"城镇住房供应结构暨滨海新区住房供应结构研究"开题论坛。应邀出席论坛的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房地产市场交易管理中心多位专家学者,大家围绕"住房供应结构理论及其在房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