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惠阳地区属丘陵区。过去耕作制度不够合理,水田长期水耕,旱地长期早耕,用田不养田,加上山洪冲刷,水土流失大,土质浅、瘦、沙,有机质缺乏,粮、油作物产量很低。1965年开展花生与水稻轮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十年浩劫,砍了水旱轮作。七十年代搞稻稻稻、稻稻麦等的三熟制,地力消耗过大,粮食增产幅度不大,有些地方甚至减产,油料生产则明显下降。近两年来,全区大力恢复和发展了水旱轮作制,在田多、劳动力少的低产区恢复花稻和稻花二熟轮作制;在田少、劳动力多的中、高产区发展花稻麦、花稻薯(甘薯或马铃薯)、稻花麦等形式的三熟水旱轮作制,又促进了粮油生  相似文献   

2.
麦玉米稻三熟制高产高效同步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玉米稻三熟制与麦稻两熟制相比增产24.4%。但由于目前推行的玉米育苗移栽的技术体系,劳动投入量较高,因此三熟制的净产值比两熟制仅增加2.7%,劳动生产率三熟比两熟制低20.7%。为使三熟制高产、高效同步,应采取省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浙江北部平原实行稻田三熟制有许多优越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对现有的6种三熟制进行全面评价,结果以麦—稻—稻的适应性最差,宜适当增加“二旱一水”三熟制。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人多地少,土沙地薄,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以种植旱作为主,旱改水以后逐步形成水早轮作制度。70年代又发展了以麦—玉米—稻为主体的双三熟制,80年代,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稻麦二熟又成为该地区的主体种植制度。实践证明,耕作制度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该地区每次耕作制度的改革,都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旱改水改善了该地区的生产条件,双三熟制的推广对提高该地区的复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太湖地区自六十年代末以来,逐步改变耕作制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三熟制(麦、稻、稻),简称“双三制”。到七十年代中期,“双三制”在这个地区已经形成为主的耕作制度。如苏州地区1970年全区“双三制”面积占粮田面积的比例为42%,(以后季稻面积计算,下同),1976年最高达到86%,近几年来,逐渐调正布局,减少三熟制面积,1980年“双三制”面积所占的比例降为69.4%,1981年更减至46.2%。  相似文献   

6.
麦、玉米、稻三熟制是江苏省如皋市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关键措施,多年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近年来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农村大批劳力向外转移,巩固与扩大三熟制面积形势严峻。虽然晚稻育秧也由常规水育改进为“两段育秧”、“一段长秧龄”,但未能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晚稻移栽期间正值高温  相似文献   

7.
南方发展三熟制的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本文调查和试验资料,就如何合理组织品种布局,创造最优的时空条件加以论述,供发展三熟制参考。 一 在一年三熟中,后季稻面积最大,质量和经济价值最高(粳稻),也是产量最不稳定的一熟。后季稻能否高产稳产,对全年三熟粮食增产作用和经济效果好坏,起着决定  相似文献   

8.
1984年以来,江西省九江市农科所通过几年的试验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一种粮经搭配、水旱合理轮作套种的油—瓜—稻,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水田新型耕作制度。这种栽培方式,在市农科所及周围各乡推广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一、技术分析 1.提高了地力。通过油—瓜—稻水田三熟制栽培,土层深厚了,地力均匀了。过去的中低产田被初步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据  相似文献   

9.
正自2013年起,全国掀起新一轮稻田综合种养的浪潮,其中稻田养殖小龙虾的发展速度最快、新增面积最多。成都崇州经过3年多的发展,稻虾共作已初具规模,养殖面积从2013年的30多亩发展到2018年8000多亩,每亩稻田可收获小龙虾150kg、优质大米400kg,稻虾综合效益比单纯种植一稻一麦(油菜)增收2500元,增收效果明显。现将崇州市稻虾共作生态健康养殖增产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太湖地区昆山22个公社1980年有关资料的计算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三熟制比例的经济适合点有四:亩产量最高的比例为39.1%;亩净产量最高的比例为37%;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保本点为26%;亩盈利额最高的比例为13.8%。究竟应当如何选择,必须根据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来具体确定。过去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对三熟制比例的看法分歧较大,只求增产或只求增收,必然会得出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来,江苏省滨海县城东种养场的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利用稻茬田养殖青虾,成本低,风险小,效益高,比稻麦、稻油的收入多数倍,且不破坏水田结构,随时可迅速复原种植,是一项致富新途径。技术要点是:(一)稻田选择。可选择水源充足,pH 值达到7—8,呈中性或微碱性的稻茬田,如果是  相似文献   

12.
徐晓望 《中国农史》1999,18(1):10-15
福建是中国双季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早在宋代,福建即有“两熟潮田世所无”的说法,但其种植范围一直未弄清楚。本文查证了数十种罕见的福建宋明方志,考证了宋明时期福建双季稻的种植范围与稻麦复种问题。指出古代福建种植双季稻的主要是漳州府、泉州府、汀州府,与福州府、兴化府的沿海地区。这一时期福建粮食最高产量出现在稻-稻-麦三季复种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有人提出,为了增加粮食总产,双季稻面积要稳定下来,耕作制度不宜轻易调整。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到基地县湖南桃源调查了四个不同类型的生产队,从单产、收益、劳动生产率及对经济作物、林副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把双季稻一年三熟制与单季稻一年两熟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正> 稻田养蟹,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稻田生物资源优势,结合人工投饵,实行稻蟹共生,达到双丰收。实践证明,稻田养蟹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根据我县部分乡镇的调查结果来看,单位面积内的稻田养蟹比纯长稻麦的经济效益要高出4倍左右,蟹池长出的大米,因不用农药,比其它稻田生产的大米不仅品质好,而且价格高。但由于亲蟹、种苗、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制约,稻田养蟹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研究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稻麦复种大约产生于东汉,而在唐宋发展成为有一定普遍性的种植制度。在中国稻麦复种的历史上,有两个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矛盾,其一是明末清初,其二是十九世纪。联系气候变化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稻麦复种,发现明末清初和十九世纪突出的季节矛盾皆由气候变冷所引起,气候变化是影响历史时期稻麦复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稻麦轮作是江苏省沐阳县主要种植制度。目前稻茬麦播种方式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施旋耕(浅耕)撒播条播,一种是免耕直播(点播、条播)。其中免耕播种是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之一,但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免耕麦有无推广价值?要看它的经济效益如何。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这两种播种方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调查分析,在高苴、万匹、北丁集、陇集、钱集、东小店六个乡的六个村民组,调查了88户农民的92块稻茬麦,面积总计122.35亩,其中免耕麦53块,67.02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昆山)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近日开展优质食味稻米品鉴活动。品鉴人员从外观品质和米饭品质对4个"国庆稻"品种(系)、8个晚稻品种(系)进行了综合打分。最终,早香粳1号(品系)获得了"国庆稻"冠军,沪软1212、南粳46(有机栽培)、武育6622(品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作制度是农业战略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围绕着我国的耕作制度改革应该走什么路子,开展了热烈的学术讨论。一种意见认为: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以美国韩丁式农场为蓝本,走大型机械化一年一作的路子。他们认为间套复种是“华而不实”、“得不偿失”;认为全国盲目乱改耕作制度是粮食增产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耕作制度改革是“一大灾难”,因而主张南方回过头来走稻麦两熟的路子,华北平原走一年一作或二年三作的路子。另一种意见认为:对三十年来耕作制度改革要看到成绩和主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我国推广种植超级稻320万公顷、比2003年增加53.3万公顷。1998到2003年底超级稻在长江流域稻区和东北稻区示范推广面积已累计746.7万公顷,大面积一般达到600公斤/亩,增产55-60公斤/亩,累计增产稻谷65亿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20.
过去在对稻田的合理利用上,人们的思想上有一个陈旧的观点,认为只有扩大干田,增加复种,一般忽视了对稻田的综合利用.但扩大干田水、牛、肥的矛盾不好解决,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我们提综合利用,从水旱和种植养殖方面都齐头并进,把路子放开.稻田综合利用的关键是综合,利用形式是多种多样.我县总结到的有稻鱼结合、稻笋(高笋)结合、稻萍结合、鱼?结合、姜菜结合,以及稻油、稻麦等等.当然,每种组合方式都要有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所需的物质技术条件.由于方式多样,可因地制宜选择运用,所以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