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涛 《理论观察》2010,(4):165-166
低碳经济起源于20世纪后期,最早由英国政府提出,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就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因此,低碳经济被誉为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2.
土地在我国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对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无疑是土地政策参与低碳经济的最主要内容。从土地供应方式、土地供应价格、土地供应结构以及土地供应总量4个方面论述了低碳经济对土地管理的影响。认为,制度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为低碳经济护航。  相似文献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被各国普遍看作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必要性,并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陕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分析了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主要困难,提出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促进低碳能源发展;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加强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不断减少碳排放;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加强节能降耗减排;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中的引导扶持作用;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促进绿色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中国养蜂业的低碳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选择。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理应积极响应控制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养蜂业作为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走向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方向。天津作为全国首批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在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天津的现实出发,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应该是重点指向一个根本、两个关键和两个支撑。即以能源低碳化为根本,以产业低碳化和消费低碳化为关键及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  相似文献   

7.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增长双赢的重大创新。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立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国家都出台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法,为我国立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虽然我国在有关低碳经济的开发利用领域已有相关立法,但是却缺乏一部低碳经济基本法的统领。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法应定位于低碳经济基本法,其立法包括立法宗旨、立法原则、低碳经济管理体制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度体系等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卢明德 《理论观察》2013,(7):156-157
气候变化促使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创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培育需要政策、技术、金融资本三位一体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的支持。本文探讨了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外金融体系支持低碳经济模式,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创新型金融支持体系,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杜洋 《中国经贸》2011,(20):13-13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大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文章对我国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金融为各类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提供服务,是撬动经济绿色发展的有力杠杠,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碳金融的支持。《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中国始终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并组织开展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深圳作为我国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排头兵。本文将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基础,结合深圳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优势,重点研究深圳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机制创新途经,并最终为深圳构建碳金融体系提供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低碳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方向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能否形成健全的消费文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接着分析了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最后尝试建立起低碳消费文化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并对低碳消费文化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保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又要坚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我国已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此项承诺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倡导和遵循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理念指导。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本文就连云港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机遇,提出了连云港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制约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赵鸿川 《特区经济》2014,(2):193-194
在21世纪的发展中,低碳环保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创建全面而完整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在发展经济中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量化和具体化,同时又可以明确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低碳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的一次大革新,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作为支撑,建立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能效以及高效益的新型产业链,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尽可能的低碳化、使得人类生活消费的方式更加低碳化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认真总结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教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为导向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抢占后危机时代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和新优势。我国也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以顺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解决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矛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独特作用、阶段性规律三方面分析了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一般机理。以此为理论基础,从支持主体、支持手段、支持对象、支持区域等多维视角提出了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一般路径。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特别是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仍然落后的现状下,金融支持低碳发展并不存在一套万能的路径。各区域应当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特点、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等现状,针对产业低碳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具体领域,科学选择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形成各省区独特的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刘春玲 《科技和产业》2011,11(3):99-103
文章首先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指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艰巨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许多困难;最后从国家、企业、公众三个层面提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发展低碳经济是党和国家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和促进社会文明转型的战略选择。生态效率集中体现了低碳经济的价值诉求。我国当前低碳经济下生态效率的提高还面临着思想认识偏差和制度供给不足等诸多困境。低碳制度创新和法规体系的完善对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