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产业、草产业思想是钱学森院士于1984年提出来的。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实践、探讨和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一、沙产业理论沙产业理论的核心思想和本质特征是: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是又一种土地资源,有着阳光充沛、积温高、温差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首次提出"沙产业"的概念.他认为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内蒙古从西到东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乌珠穆沁、呼伦贝尔五大沙地,沙区总面积0.75亿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3%,其中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土地0.36亿公顷,占30.5%.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绿色划句号,沙区生态建设是手段,发展绿色沙产业才是目的.如果我们能够把防治和开发结合起来,扩大经济类植物种植面积,在恢复生态植被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产业化开发,就可以形成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蕴藏巨大开发潜力的沙产业.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现有技术水平和沙区资源特点,"十五"期间内蒙古可重点开发十大沙产业系列.  相似文献   

3.
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财富,保护发展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将是沙漠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聚焦点.沙产业理论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其技术核心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同时提出沙产业将成为面向21世纪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构想,是未来农业、高科技农业、服务于未来世界的农业.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沙产业概念之后,经过刘恕、田裕钊等人的系统阐述,以及钱老本人的进一步说明,不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清晰的界定,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从现有文献来看,尽管钱老及其同伴们对沙产业的认识仍然在深化,但概念的基本规定已趋于稳定。他们所指的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是解决中国 21世纪人多地少矛盾的大农业生产,它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最大限度固定转化沙漠地区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发展节水、节能、节肥、高效的大农业型产业,这意味着沙产业本质上是  相似文献   

5.
李富荣  塔娜 《北方经济》2010,(17):35-37
内蒙古是全国沙漠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沙产业是指利用沙地、荒漠半荒漠地区的独特优势进行经济开发,由社会投资并实现自我循环的经济运行活动.20世纪6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利用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东风航天城所在地)搞国防科研的机会.业余考察了巴丹吉林沙漠.80年代,他提出"农、林、沙、草、海"五大产业将在21世纪掀起第六次产业革命.其中,沙产业是专门针对广大沙漠干旱地区提出的,是科学开发沙区的优势资源,"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王宇 《北方经济》2012,(1):104-105
一、对沙产业理论的认识 “沙产业”最早见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1984年发表在《农业现代化探讨》上的一篇文章中,题为《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文中将沙产业定义为:一种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包括农业、林业、草业、海业与沙业。  相似文献   

7.
《西部人》2003,(8):13
什么是沙产业?多数人望文生义,认为“与沙相关的产业都可以说是沙产业“.其实不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沙产业“定义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所以,植树造林不是沙产业,沙漠旅游不是沙产业,拉沙子去换钱更不是沙产业.……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沙产业概念之后,经过刘恕、田裕钊等人的系统阐释,以及钱老本人的进一步说明,不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清晰的界定,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从现有文献来看,尽管钱老及其同伴们对沙产业的认识仍然在深化,但概念的基本规定已趋于稳定。他们所指的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上搞农业,是解决中国21世纪人多地少矛盾的大农业生产,它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最大限度固定转化沙漠地区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发展节水、节能、节肥、高效的大农业型产业。然而现实经济  相似文献   

9.
王宇 《北方经济》2012,(Z1):104-105
正一、对沙产业理论的认识"沙产业"最早见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1984年发表在《农业现代化探讨》上的一篇文章中,题为《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文中将沙产业定义为:一种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包括农业、林业、草业、海业与沙业。1988年,钱学森在了解到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后,提出防沙、治沙也是沙产业的一部分。之后,许多学者和专家在已有的基础上对沙产业理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沙产业就是沙区产业,不仅是农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还包括石油、煤炭等产业,后来有学者称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院士提出的"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沙产业理论在实践中的提升和发展防治荒漠化和沙化,是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五分之一的人口,陆地面积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荒漠化土地约占总土地面积的60%,而且区内还分布着5大沙漠和5大沙地.全区沙漠化土地和潜在沙漠化土地6.3亿亩,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38%;水土流失面积2.8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8%;沙化退化草原面积5.8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2.7%.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畔。沙漠化面积达1064.8万hm~2(包括流动沙地(丘)、固定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戈壁风蚀残丘,每年以2.2%的速率扩展,据估算抄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年均达130.08亿元,相当于全省农业总产值的4.2倍(1993年全省农业总产值30.0亿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工作》2004,(7):36-39
6月28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创建沙产业理论20周年的纪念日。沙产业理论能不能在内蒙古大面积成功实践,在什么条件下发展沙产业,才能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多赢目标?发展什么产品,才能发挥沙漠地区的比较优势,既善待荒漠、保护植被、又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实现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三北地区发展沙产业应把生态恢复作为首位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杨 《北方经济》2004,(9):13-16
沙产业的概念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即在沙地或退化草原等荒漠化土地上建立的以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特点,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兼具生态恢复功能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疆沙漠化现象较为普遍,可治理沙漠化面积较大,传统的沙漠化治理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沙漠化现象,而基于沙漠化本身的沙漠化产业发展则成为新疆沙漠化治理的重要方式。文章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新疆且末县的沙漠化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且末县自然环境、地方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且末县沙漠化扩张增加了且末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难度;并且沙漠化对且末县的地方经济影响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对且末县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传统的沙漠化治理方式无法有效遏制沙漠化的蔓延,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且末县沙漠化土地发展沙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增长活力,但这是个长期过程;且末县沙漠化的逐年恶化,导致土壤肥力流失严重,对农业生产做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新疆且末县的沙漠化治理需要和沙产业发展协同进行。  相似文献   

16.
在最近召开的《钱学森与西部大开发》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与相关部门领导一致认为,钱学森院士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提出的科学开发利用沙漠资源的观点和创办沙产业理论及草产业、沙产业一体开发的系统工程思想,特别是关于我区草原建设的意见和模式的远见卓识,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科学开发我区沙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总述 我国沙化土地和沙漠面积大、分布范围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沙化发展速度快,据动态观测,20世纪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为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每年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前5年每年达2460平方公里,后5年每年则达到3436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8.
做大做强柴达木枸杞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规划指出:根据柴达木盆地沙化土地分布的特点,从治理荒漠化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盆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重点发展以枸杞为重点的沙产业。沙产业将是柴达木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当前柴达木枸杞产业进行了概述,提出了做大做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1984年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论.它是战略、是方法、是新突破、是高科技.它要求知识密集、技术集群、系统耦合、文化衔接、利益驱动.它的标志是延伸产业链条,促成良注循环.它是非传统的、大集约的、精细型的、循环式的.它为西部沙地、草场、林区资源的转换增值和产业联动开辟了新路,为"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的"三生统一"找到了结合部,为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进而打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新型涉农后续产业找到了增长点.如果说,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荒漠化防治是难点,那么,沙产业、草产业就是科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一、内蒙古沙产业的发展现状1984年,钱学森院士首次提出了沙产业(DesertiCulture)的概念:"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沙产业理论经过20年的时间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本文所说的沙产业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也不同于现在的砂产业——只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