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倪杰 《农村经济》2008,(1):41-4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从财政角度来看,要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应着重解决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我国目前应该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却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位这一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了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状况,从义务教育、乡镇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基础设施四个方面阐明了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产生的影响;并从基层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互动及基层政府与农民的供给能力和财政转移支付、"一事一议"等几个方面分析和反思了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产生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构建一个公平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干 《农村经济》2005,(8):15-17
构建一个公平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问题及影响,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效机制的现实性及实施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性和全局性,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职能,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如何做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工作,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是当前我国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政府要强化自身职责,加强政策与制度建设;其次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最后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政府缺位现象,以及非政府组织本身的快速发展共同推动了非政府组织对农村供给产品的供给。为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有必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明确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主辅地位;调整相关法律规制,拓展非政府组织发展空间;强化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合作,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形式;加强对非政府组织农村项目的后续管理,保证项目成果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6.
农村制度环境的变化直接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可通过作用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间接促进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筹资和决策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构成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环境。将农村制度变迁和公共产品供给演变作为构成要素,构建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并且反思当前农村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提出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农村社会组织应当规范其内部的管理机制,并且不断挖掘其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对河北省644个农户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性,农民参与意愿普遍较低;公共产品的特有属性和经济与文化因素对农民的供给意愿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调查分析,本文提出了增强农民参与意愿,构建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韩倩  居占杰 《南方农村》2010,26(5):57-61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形成巨大反差。农村公共产品不但数量少、品种单一、供需结构严重失衡,而且供给机制很不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导致农村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工农、城乡关系也由过去的"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新型关系。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要完善财政支农的政策体系,规范财政支农行为;二是要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三是要推进农村公共产品融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9.
李艳 《绿色财会》2007,(1):21-23
取消农业税后,广大农村原本比较薄弱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面临着新的考验.本文在对农村公共产品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情况,并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取消农业税后,广大农村原本比较薄弱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面临着新的考验。本文在对农村公共产品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情况,并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公共产品是相对于农民私人产品而言 ,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 ,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社会产品。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外溢性经济效果 ,它通过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外部环境条件 ,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然而 ,贫困地区农村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大障碍。因而 ,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力度 ,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与范围  公共产品的最主要特征是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并大部分由政府提供 ,典型的如教育、道路建设等。然而 ,农村公共产…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产品自愿供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作用.在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自愿供给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重要途径.自愿供给是一种自愿行为,制定合理政策刺激自愿供给主体的供给行为是增加自愿供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俊  宗政 《农村经济》2006,(6):83-84
从历史角度和现实国情看,农村问题是一个关系全局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公共产品的一般属性和中国国情特点都决定了政府在供给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为改善目前的农村状况,政府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有效供给农村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4.
自愿供给有别于政府供给,市场供给方式,在供给主体,供给动机,运行机制和供给成本补偿方面有其特定的范畴,浙江区域经济环境变迁造就的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性制度发生的变异正改变着公共产品原有的供给关系和供给效应,活跃的民间自主力量将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的受益范围固定下来,浙江经济的繁荣发展为自愿供给提供了资本准备基础,愈益深化的市场化程度为公共产品的成本补偿提供了多元化回归路径,成熟的市场主体激发出农村产品自愿供给的内在动力,自愿供给行为予独特的地域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  相似文献   

15.
政府和市场这两大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都存在相应的困境,因此要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市场力量进行投入,鼓励农民自主供给,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供给模式,尽可能满足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通过重构供给体系、完善表达机制和多元市场供给机制、强化预算和监管、改善政府绩效考核、理清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责权关系并精简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7.
张会元  占堆 《山西农经》2022,(6):101-103
西藏地处边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及经济落后,其公共产品绝大部分依赖于政府供给。尽管中央政府一直重视并加大对西藏的财政补贴和直接投资力度,但仍存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从西藏农村居住环境、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公共卫生和义务教育4个方面,阐释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视角,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筹资与供给中的交易成本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政策选择进行简要讨论,提出应当用“政府筹资、民间供给”的思路解决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具有总量增长性、结构变动性和不完全理性等特点,而由于长期忽视对需求的研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能完全适应农民的实际需求,现行供给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必须在充分研究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需求主导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私人供给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是否严格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传统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可以细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存在为非政府部门供给提供了可能。实践证明,私人供给以及志愿事业组织供给都是行之有效的供给方式。通过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私人供给方式的论证,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非政府供给机制,作为政府供给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