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滕欣 《商》2014,(32):239-239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监督民事诉讼活动经常运用的手段,更易被审判机关所接受。目前,我国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程序性规定不完善,与抗诉案件的界定不严明等问题,使其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本文结合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现状,分析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问题,进一步论述我国民事检察建议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许言午  汪伟韬  吴瑞喆 《商》2013,(13):254-254
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法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也在不断进步。文章从民事再审程序的理论依据入手,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我国民事再审程序,深入的剖析了我国民事再审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民事抗诉制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尝试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曲折发展,具有国家性、专门性等特征。但这一制度在内容规定上还存在过于概括,有的内容甚至缺失,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同时在理论上也有争议。在理论界主要是围绕民事抗诉制度是否违背诉讼法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争论,并形成了废除论、现时保留论等四种不同观点;在实践中,检法两家对抗诉范围的认识存在分歧,抗诉程序复杂,抗诉再审程序不完善,同级检察机关没有抗诉权以及检察抗诉权缺少措施保障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立法上原因,也有法院对检察监督权的非理性限制和检察机关对民事抗诉制度认识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民事抗诉制度在维护法律统一实施方面的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尽管我国民事抗诉制度存在理论上争议,在实践中还有困难,但民事抗诉制度建立以来,在维护司法公正,推进司法进步,维护司法权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事抗诉制度并不违背诉讼法理,与法院审判独立等也并不冲突。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民事抗诉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笔者结合制约机制,对我国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一、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事由的法律规定及特点民事再审是纠正错误生效判决、裁定的法律制度。民事再审启动作为民事再审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事再审启动事由、民事再审启动主体、再审启动时限和民事再审启动次数等具体内容。在此笔者仅就我国的民事再审启动事由进行论述。所谓的民事再审启动事由是指引起民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由于立法规定的种种弊端与不完善,影响了司法独立和程序公正。本文分析了我国民事再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和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保证裁判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民事再审程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设计存在诸多欠缺与不足。本文就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重构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展示出重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7.
孙炜 《商场现代化》2005,(27):208-209
作为保证裁判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民事再审程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设计存在诸多欠缺与不足.本文就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重构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展示出重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8.
李春双  寇海侠 《商》2014,(3):161-161
近几年来,结合所在法院的审监庭所审理的再审案件,绝大部分是再审发回重审案件,其所占比例已经基本上占到全年审理案件的80%以上,发现此类案件的审理在程序上以及实体上仍存在争议和模糊。比如说此类案件应当适用何种法律程序审理,如何适用法律,当事人拥有何种的诉讼权利,是否可以提出反诉、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可否提出管辖权异议等问题,这都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对于民事再审发回重审制度件的现状情况进行梳理,寻找民事再审发回重审的理论依据,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约,人民法院应再审:(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由此看出,新证据是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重要条件,也是检察机关对已生效的民事判决提起抗诉的重要原因.但是对于新证据的界定,我国法律规定却很原则,使得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力求在总结理论界现存观点的基础上,对新证据进行解读,并提出对检察机关民事申诉案件审查程序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再审程序人对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够,再审程序反复启动造成的司法资源浪费。改革我国刑事再审启动程序,实行一审终审制,设置再审不加刑的程序设计,在裁判的稳定性与真实性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可更好的实现再审程序的设立目标。  相似文献   

11.
许姗 《致富时代》2011,(3):173-173
再审程序,在我国又称审判监督程序,是针对生效裁判的一种特殊救济程序。我国当前关于刑事再审制度的研究,有必要观察和借鉴其他国家关于刑事再审制度的一些经验和理论。该文分别从再审的启动主体、再审的理由、再审的管辖等方面比较中外再审制度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认识到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不足之处,借鉴其他国家的诉讼制度以促进我国诉讼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对于民事再审启动的时限和次数,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太全面,本文结合有关法律的规定,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对于民事再审启动的时限和次数,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太全面,本文结合有关法律的规定,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商》2015,(11)
2012关于民诉法的司法解释中关于再审程序问题作了进一步规定,但从民诉法实施这近30年来看,关于再审程序还是有很多缺陷的地方。基于此,本文对再审程序的法定事由,再审程序的发动主体及发动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对再审制度的完善进行合理地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朱凯  翁金南  柯晓娟 《商》2013,(13):249-250,234
我国现有制度造成了民事案件逐年增多,案件类型错综复杂,而相对于当事人之外的案外人合法权益也被侵害。2007年我国《民事上诉讼法》的修订,主要致力于解决"执行难"和"申诉难"的问题,对执行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进行了一定的完善。法律的完善确立了我国案外人申请再审具有中国特色,对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我国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规定的理解,并与国外案外人救济制度进行比较,对我国案外人救济制度的完善提出适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易继松 《消费导刊》2009,(15):155-156
尽管民事抗诉问题在我国历来争论激烈,但我国的现实国情与现行司法环境决定了民事抗诉不宜弱化或取消,而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后,民事抗诉程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仍然存在抗诉范围、期限及次数规定模糊,检察院抗诉程序不够规范,以及抗诉权的行使缺乏保障等问题,还应当从明确规定抗诉的对象与范围、明确规定抗诉的期限与次数、规范检察院抗诉程序以及完善抗诉保障措施等方面加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董新义 《沿海经贸》2003,(11):33-34
本文所称息诉服判工作,是指当事人认为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和裁定有错误或裁判不公,依法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而检察机关受理审查后确认判决、裁定正确,决定终止审查,并通过说服、疏导等方式使申诉人接受、服从判决、裁定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民事诉讼法》新设了第三人撤销之诉这一权利救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但与已有的案外人申请再审途径在适用上存在竞合.因此,结合第三人权利救济制度设计、两种救济程序间的异同以及学理上的讨论、法律上的相关规定厘清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关系对于协调二者在实践中的适用,最终实现立...  相似文献   

19.
张设华  张云霞 《消费导刊》2009,(20):147-147
由于"司法潜规则"拦路虎"官不悔判"的阻截,申诉难已成为难以破解的难题。检察院抗诉也举步履维艰。本文笔者建议审判监督程序增加陪审团审查制度和陪审团裁判制度以破解这一难题。由司法部扩大人民陪审员队伍,建立人民陪审员数据库。通过随机抽取人民陪审员,每年定期到各法院接受申诉,决定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对决定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案件,另行随机抽取人民陪审员组成陪审团进行审理,当庭作出裁判。检察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案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审理。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公民通过在法院诉讼解决纠纷的越来越多。有人认为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即为终审判决和裁定,官司打到这里就算到头了。如果败诉了,则不再注意继续收集有利证据,使自己的有些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其实,两审终审后“官司”并不一定就算到头了,只要当事人一方确有“委屈”,并且还可能提出新的有利证据,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如发现确有错误,公民可通过以下途径申请再审,提起审判监督程序。一是公民个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再审。《民事诉讼法》第178条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