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利会  杨宁媛 《商》2015,(2):82
养老服务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在主要的养老方式为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我国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现存很多问题。所以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也有自身的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居家养老这一新兴的养老方式的发展又存在供给不足、服务范围窄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居家养老发展的经验,根据公共服务产业理论,确定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公共服务产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冯锦彩  甄雅琴  李飞 《现代商业》2013,(30):277-277
自从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养老就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人们以家庭为单位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社会养老作为养老模式的一种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机构养老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养老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选择。然而,机构养老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老年人对养老机构认同感比较低,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难落实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于2000年就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占比13.26%,同比显著提高。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近些年出现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由于之前二十余年独生子女国策的推行,"421"结构式家庭已经成为城市家庭人口结构的主流构成,这使得城市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变得力不从心。以房养老被认为是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有效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社区服务与养老保障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家庭赡养功能、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机构设施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居家养老和规范的社区服务相结合,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将是未来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家庭赡养功能、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机构设施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居家养老和规范的社区服务相结合,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将是未来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冯锦彩  张琳  段军 《现代商业》2013,(29):282-28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独居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面临如何养老的难题,养老问题已经由家庭问题演变成为一个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民办养老机构面临生存困境;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环境差距较大;养老机构自身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童晖 《商》2014,(37):75-76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如何更好的安置老年人,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其实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因素,也是牵制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如今社会中,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养老越来越依赖于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方式,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着两大主要问题,一个是基本生活的养老问题,另一个是医疗问题,然而普遍的养老方式中都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因此,我们希望“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可以将养老和医疗护理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可靠舒适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9.
《商》2015,(23)
养老的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周围的社会支持网络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这种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建立在由家庭、朋友或邻里组成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基础上,也可以由政府或其他组织等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完成。目前在我国,老年人实现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或机构养老的方式。但是在整体上,由于他们依赖基础的单一性,在其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在"就地养老"的原则下将两种养老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养老模式,它可以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安度晚年,同时也更符合中国安土重迁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0.
李潇怡  高莹莹  柯可 《商》2014,(49):43-43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人群体,伴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由于家庭结构空巢化与小型化变得步履维艰,而机构养老总体供求之间也呈现严重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成为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社区养老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而不同的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是一个必然趋势,所以,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将成为今后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居家养老作为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区别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已经被很多学者证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厦门于2009年11月开始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截至3月底,这项工作的第一阶段也告一段落.此时对厦门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状况和自身特点进行研究,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在第二阶段巩固提高前一阶段试点工作的成效、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最后也为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丁洁  李娇  管超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4):38-39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居家养老的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养老要求,民营养老机构作为一种介于"政府"与"家庭"之间的新型养老形式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但是,民营养老机构在运转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如普遍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服务人员、管理不够规范等。因此,探讨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模式,推动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提高养老的社会化水平意义颇大。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作为农村人口大省,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河南省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河南省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发展现状及养老需求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存在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政府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机构养老数量不足,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结合省情,提出了提升家庭养老能力,凝聚社会养老合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它结合了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了双重的养老保障,与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论述了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理论优势,分析了我国推行该模式的可行性,指出新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面临着老龄化社会,镇江市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养老问题迫在眉睫。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是家庭亲情和高科技的最新结合,也是近年来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本文以镇江新区为研究对象,对智能化居家养老的需求层次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为开发适合镇江新区的智能居家养老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轶宏 《现代商业》2014,(14):272-274
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加上“421家庭”、“空巢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等多种养老问题的叠加,使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将持续上升。在养老机构开始积极推进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采用连锁经营模式推进养老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不但能够缓解一部分养老压力,还能给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爱老敬老是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现行养老模式来看,主要是家庭养老和福利性养老,因为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都是福利性的,是非营利性的,所以从1999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面对着巨大的养老床位缺口。  相似文献   

18.
旅游养老市场需求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龄化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特征,养老的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是中国最典型的养老模式,而旅游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正初露头角,观光与休闲旅游养老、分时度假旅游养老、观光地养老置换等模式,在国内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国外经验对发展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林 《商》2013,(18):303-30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家庭和谐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发展不足,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社区养老成为了养老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几个国家社区养老的主要做法,并总结出对发展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朱煜 《消费导刊》2014,(5):50-51
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压力日趋增大,寻求适应当前中国实际情况发展的新型养老方式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房养老”方式的提出,无疑是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一种重要补充,也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式。本文将从“以房养老”的作用意义以及我国推行“以房养老”的有利因素和障碍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实施“以房养老”的可行性,并以此提出可行的解决障碍难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