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和尊重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标尺。目前,由于法律本身的瑕疵,以及受法官自身、社会公众与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冤假错案发生的概率还比较大,而社会公众主要从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中感受公平、正义,这显然不能让人更加信服司法。我国司法公信力建设正处在不断上升发展的阶段,未来司法公信力的提升,需要强化法官队伍建设,提高人民法院办事效率;强化民众法律意识,实现法律与社会的和谐;做好媒体宣传,规范新闻舆论监督,努力让社会公众信服每一个司法案件。  相似文献   

2.
《商》2015,(13)
法律具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保障正义与自由的基本价值,法律对于社会的稳定、维护阶级统治的秩序较其他规范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正义和秩序并不是两个不可调和而矛盾对立的事物,正义和秩序是紧密联系,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正义具有补充完善法律制度的积极作用,反过来法律可以很好的维护社会秩序。如何协调正义与秩序的关系,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法制建设和司法改革,关系着法律制度的重大变革和建设。从民众对聂树斌案的广泛关注来看,司法公信力越来越受到质疑、舆论的力量对于司法审判影响越来越大,公民对人权的保障越来越注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法律的正义和秩序价值以及司法的公信理论出发,寻找合适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瑶 《中国商办工业》2010,(18):221-222
现代社会中,司法不仅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而寻在,而且是作为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力的建立是人们信任法律,乃至信仰法律的基础。从中国从古至今的司法发展论及司法公信力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从树立司法公信力观念、完善立法、整合内部机制以及司法职业化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中,司法不仅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而寻在,而且是作为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信力的建立是人们信任法律,乃至信仰法律的基础。从中国从古至今的司法发展论及司法公信力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从树立司法公信力观念、完善立法、整合内部机制以及司法职业化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5.
《商》2015,(22)
司法公信力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的基础,更是人民法院的权威的象征。本文通过司法公信力的内涵为切入点,认为司法公信力是指社会大众对法院所做出的对司法裁判的信服以及对其公正性、权威性的评价。并且经过对司法公信力的现状的具体分析;进而就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措施提出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司法独立性大大加强,促进了司法公正;克服了人少案多的不足,司法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不规范的司法行为还一定程度存在,司法公信力还有待加强。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作用,加强检察监督作用,高度重视律师监督作用,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科学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曾亚 《商》2013,(8):163-163
重大刑事案件因其媒体和公众关注力高而影响范围宽广,是提升司法公信力应当予以特别关注的重点。重大刑事案件中存在民意凌驾司法、媒体不良引导和案件不公开等损害司法公信力的问题,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对民意的甄别,保持司法的独立和理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媒体形成互动;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庭审公开,将裁判文书上网发布,做到司法的公开和透明。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立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日渐向好的同时,司法公信力流失却成为顿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感日益泛化为一种普遍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以国家起诉为标志的现代刑事司法模式和以监禁刑为中心的现代刑罚结构带来许多问题,如监狱人满为患、费用昂贵,罪犯改造效果不理想,被害人被遗忘等。面对这些问题,许多国家的刑事司法人员及学者开始探索和思考一种新的刑事司法模式,恢复性司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下英美国家盛行的恢复性司法,蕴涵着被害人、被告人、社区利益平衡理念与恢复正义、修复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这种新的利益争端解决方式,形成对传统司法的有益补充,对解决上述司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利于完善我国刑事司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商》2016,(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至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一内容体现了我国对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密切关注。司法透明指数基于已有的司法公开,发挥传统制度的优势与结合新形势下的情况,渐进性的提高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司法透明指数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老百姓反映的司法不公、“暗箱操作”等问题,通过对司法透明指数由浅及深的研究,推进司法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  相似文献   

11.
张玉霞 《消费导刊》2011,(1):120-120,122
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手段,在应对各种利益冲突并进而缓和化解矛盾冲突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司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也随之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司法独立性大大加强,促进了司法公正;克服了人少案多的不足,司法效率大大提高。但当前我国不规范的司法行为还一定程度存在,司法公信力还有待加强。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内部监督作用,加强检察监督作用,高度重视律师监督作用,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科学对待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构建科学司法权监督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吴伟 《中国物价》2020,(4):94-96
当前,在政策影响下福利企业面临转型问题。福利企业雇佣残疾职工既给自身带来了利益,也带来了困境,在此矛盾情境下产生了对福利企业未来出路的选择问题。本文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福利企业的利益与困境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涛 《商》2013,(18):206-206
现代司法的廉洁性问题是司法腐败的根源,是造成枉法裁判、执法犯法等司法不公、司法不正问题的前因性表现。由司法不廉洁进而引发的司法腐败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要想卓有成效的改变司法腐败现状,就必须从根本上堵塞司法腐败的源泉,逐步恢复司法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维护司法公正。本文在思考分析司法不廉洁问题的表现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也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了制止司法腐败现象的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5.
在司法领域,当前人民法院已充分意识到利用微博等网络媒体进行舆情引导和司法公开的重要意义,全国多地的司法系统也尝试利用微博这一技术平台来进行民意沟通。本文针对微博传播及其影响力展开研究,提出法院利用微博促进司法公开、民意沟通、舆情引导,提高司法的公信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杨舒茜 《消费导刊》2012,(7):202-202
司法调解制度作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已在多年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比较可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其在调和各方当事人的诉讼情绪、提高人民法院审判效率、缓解人民法院的办案压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然而,如果一味地强调调解优先,也会给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造成人民法院工作的极大被动。本文首先分析诉讼调解制度带来的现实性的消极影响,然后提出作者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17.
法治思想不仅是我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且体现出法治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完全契合。在法治的理性传统与正义追求宏观指引下,法律制度、法律程序的微观化才是法治体系中权利义务得以具体落实的法律参照。在法治、司法与诉讼的层层深入中,理性的传承不可忽视,正义的追求越发具体,诉讼正义的实现将依托于具体案件和具体权利而成为法治在司法领域的皈依。  相似文献   

18.
彭四平 《中国市场》2014,(31):58-60
本文通过对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模型的研究,详细论述了劳资利益困境的成因,并以佛山市民营企业为代表对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利益失衡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利益平衡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公众的司法信任分为三种类型,威慑信任、制度信任以及认同信任。威慑信任大多建立于陌生状态下,以威慑力为基础,即使公众并不了解司法也会因其威慑力而产生信任。制度信任则是在公众对司法机关及对司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了解司法运行机制便能够预测司法机关的行为,公众对司法活动出现认可从而产生信任。认同信任则是更高层次的、基于对司法价值的认同而产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20.
贾彦飞  张妍 《商》2013,(9):190-190
在当前中国社会,司法与民意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凸显出来,这无疑极大影响了司法的效果和民众对司法的信仰,本文就司法、民意与公正的关系来论述如何在依法办事,符合程序正义的前提下,使得民意能够通过更加顺畅的通道进入司法场域,并且获得民众更好的评价与考量,增进判决的可接受性和法律秩序的民主价值,试图在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冲突中找到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