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总体工业进程滞后于东部地区,且绝大多数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基础与条件存在差异性.本文以工业化进程为视角,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提出有效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旋  谭宏 《中国市场》2012,(52):53-54
工业园区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经济形式,现阶段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地方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存在着东部地区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中西部工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地位日渐重要,但也存在着很多发展障碍。通过分析,提出了一些有益对策,使得中西部工业园区更好地把握此次的发展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我国促进区域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4.
刘勇 《中国市场》2013,(8):6-11
2009年我国区域城镇化水平提升格局继续呈 "中西部明显快于东部"态势,地区速度差继续扩大,即中西部相对更快一些、东部相对更慢一些; 区域城镇化水平格局继续呈 "东部高、中西部低"态势,地区水平差距继续缩小; 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基本协调,两者之比依然是 "东西部高、中部低",变化是都有所扩大,东部幅度最大。2010年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区域城镇化进程将企稳回升,各地区城镇化提升幅度将超过上年; 区域城镇化水平将继续保持协调收敛态势; 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性将继续改善。最后,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几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与信贷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在地区方面,东部地区的经济基础优于中西部,但信贷投入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果高于东部地区;在产业方面,第三产业受信贷支持的效果最明显,第一产业受信贷支持的效果最差;在长短信贷方面,短期贷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为此,国家应保持对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直接投入力度,拓宽中西部地区的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密切关注中长期贷款的风险,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商》2016,(6)
旧的城镇化发展主要依靠城镇投资,忽略了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需要发展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在继续发展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研究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的效应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为政府相关部门在日后的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城镇化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阐述了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对比分析了济宁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加快推进济宁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STATA计量软件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总体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逐步弱化,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三大区域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中部和西部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比较大,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比重看,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中部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STATA计量软件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从总体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逐步弱化,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占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三大区域看,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中部和西部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比较大,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比重看,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中部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县域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重要纽带,是拉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中转站。通过测度2014—2020年我国2 074个县以及296个城市的经济韧性发现,城市经济韧性整体高于县域经济,当受到外部冲击后,县域经济韧性逆势上升;在产业方面,第三产业韧性高于第二产业,受到外部冲击后,第一产业韧性逆势上升,第二产业韧性波动较小,第三产业韧性下降明显;在区域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韧性较强,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较强。此外,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发现,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对经济韧性均有显著的边际贡献,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活力,经济稳定为降低韧性波动提供有益支撑。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县域的经济增长对韧性的边际贡献有所下降,经济稳定对韧性的边际贡献显著提升;对县域而言,第三产业、东部地区、外围城市的经济增长显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稳定显著。为实现县域经济韧性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要充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韧性,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注重经济韧性的产业和区域差异,协调产业间及区域间经济发展协作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增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要发挥经济稳定对降低经济波动作用,实...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业转移的区域性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会不断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尽管我国大力鼓励东部一些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但是,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东部一些边际产业并没有像理论界所预期那样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存在。造成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因素很多,如转移成本、产业集群效应、市场潜力等。只有通过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努力,转变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才能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促进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县域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体系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新一轮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本文从人口大县、农业大县邓州市城区人口变动及就业的视角,来探索我国县域城镇化。在对调查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邓州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工业支撑能力较弱、城镇规划较为混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等问题,并提出加速推进邓州城镇化的对策:规划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进城人员就业问题;加强城镇基础建设,稳步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率。邓州的问题在全国,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具有普遍性。解决邓州县域城镇化问题的相关对策,对全国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空间结构已经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上的“中心——外围”模式。金融危机后,外部需求下降促使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外资也从过度聚集的东部地区逐渐流向中西部地区。两者共同作用可能会导致现有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即东部地区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群,而中西部地区则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并根据各自区位优势发展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适合模式,文章采取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我国2000-2011年间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即集群转入模式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仅小规模承接了东部地区的边际产业,文章提出中西部地区应以集群优势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以及选择关联产业进行产业转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振华 《消费导刊》2009,(24):75-75
目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正在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作为中部地区新兴的工业城市,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步伐,对于促进鹤壁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两个构建"、实现"两保目标",推进"发展大工业、建设大城市"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巧 《中国市场》2011,(36):22-24,28
目前处于我国产业高梯度的东部地区向产业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河南作为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人口大省,正面临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文章结合目前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承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但差距的扩大并没有导致产业在区域之间大规模的转移.这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外部性的存在,使东部地区在获得先发优势后吸引了更多产业向东部集聚.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性产生的同时,产业集聚的外部不经济性也必定会产生,同时又由于产业资本流动的成本太大,造成了目前中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滞后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王睿 《江苏商论》2013,(4):3-11
流通产业因其自身的特性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强,但由于从业人员规模、产值增长速度、产业内部产值和就业构成比例的偏差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东部及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对于就业吸纳能力有所不同。本文在简要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吸纳力关联机理的基础上,以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产值、就业和企业法人数为主要考察变量,对流通产业就业吸纳力做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发达地区的流通产业产值和就业对总体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强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限额以上企业法人数对总体就业吸纳呈现负向影响,且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本文的主旨是希望通过具体的计量检验与分析,为今后学术界对于流通产业就业吸纳力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产业发展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房地产价格的推动作用都比较显著,其中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对房地产价格的推动作用更强;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层面来看,只有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对房地产价格的推动作用比较显著,其他地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对房地产价格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制定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因城施策,并通过各产业发展来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浩进 《中国市场》2014,(15):48-56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开始出现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在分析中西部与东部在居民福利、企业福利、政府福利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的基础上,指出了利用产业转移这一契机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区域福利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