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会计师》2014,(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企业为了壮大自身实力,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上市。非公开发行股票,又称"定向增发"属于上市公司私募行为,是上市公司和特定对象之间"两厢情愿"的选择,本文对参与上市公司非公开增发可行性进行分析,以便同行借鉴,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定向增发,也称非公开发行股票,是指上市公司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上市公司选择定向增发的动机,除了为生产经营融资等常规目标外,还往往与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兼并收购、引入战略投资者等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日趋多样化.近年来,定向增发已发展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融资的重要手段和主流模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通过整理国内外有关定向增发的文献,从上市公司选择定向增发融资的动因、定向增发折价、定向增发的公告效应等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并对此进行简单评述,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实证的研究方式,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定向增发(PIPE)和公开增发(SEO)的公告效应,并探寻这些公司再融资对“公募”还是“私募”的选择上的成本大小究竟是不是重要性因素,并检验中国市场上的公司是否也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价低估”、“股市前景”等原因更倾向选择定向增发  相似文献   

5.
《会计师》2019,(21)
我国的股票在股权分置改革后进入全流通时代。在新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方式实现股权再融资。其中,定向增发发行门槛低、发行速度快、发行费用低等诸多优势受到上市公司的追捧,目前,定向增发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股权再融资最主要的方式。本文以北汽福田为案例,对其定增前后的企业绩效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定向增发是指上市公司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图1分析了2006~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不同股权再融资方式,图1显示,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到2010年,上市公司利用定向增发融资的次数远远大于其他两种股权再融资方式。表1对比了2006年和2010年实施不同股权再融资方式的上市公司数量和募集资金总额。表1显示,实施定向增发的企业从2006年的52家扩张到2010年的290家,增长近5倍,  相似文献   

7.
《会计师》2015,(17)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比较发现,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是定向增发,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很少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上市公司会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决定定向增发的终止和实施,具有显著的时机选择倾向。本文从政府监管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有利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证监会通过设定基于业绩门槛的要求,严格控制市场的股权再融资规模。本文对1998至2010年间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在增发后的市场表现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与匹配的基准相比,我国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并不存在成熟市场中较为普遍的增发后弱势表现。此外,本文还发现公开增发后的超额收益与公司增发之前的ROE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基于ROE的业绩门槛有助于识别增发公司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证监会通过设定基于业绩门槛的要求,严格控制市场的股权再融资规模。本文对1998至2010年间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在增发后的市场表现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与匹配的基准相比,我国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并不存在成熟市场中较为普遍的增发后弱势表现。此外,本文还发现公开增发后的超额收益与公司增发之前的ROE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基于ROE的业绩门槛有助于识别增发公司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公开增发模式而言,定向增发模式的操作相对便利,其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模式。对此,文章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告股价效应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事件研究法,选取20122013年度286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事件作为样本数据,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告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公告存在显著的正向股价效应,且股价效应在定向增发公告之前更为明显,并以此为依据,给出了规范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相关建议。该研究成果将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制度,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绩效,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A股市场上2006年至2016年6月间非公开发行的企业为样本,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定向增发市场择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再融资政策的管制下,中国定向增发市场时机包含企业自主选择的时机和政府发行管制的时机.定向增发市场时机对资本结构水平高的企业具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企业自主择时.虽然监管机构对非公开发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但因为其监管力度较低,因此企业对市场时机的选择自由度较高.企业择时对资本结构具有长期显著的负向效应,政府择时对于资本结构水平越高的企业影响越大,对资本结构水平低的企业其影响仅存在于定增当年.政府可适当对定向增发加强管制,以遏制市场上投机者的炒作行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定向增发完成整体上市是政府倡导的发展方向,其宗旨是鼓励优质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笔者通过比较历史上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试图探索参与定发增发的投资者牟利路径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短期财富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定向增发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流方式.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定向增发可以为公司的发展和成长提供资金;对于投资者来说,定向增发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短期财富效应是指证券市场各因素引起股价发生波动而给股东带来的额外收益.因此,选择39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短期财富效应进行研究,其中以2007年10月16日为分界,选取2007年3、4月实施定向增发的21家上市公司及2008年3、4月实施定向增发的1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分析定向增发在牛市和熊市中的财富效应.在实证研究中,通过超额收益率,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样本公司定向增发的市场变化、股东收益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10年来实施公开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不同市场环境下公开增发市场反应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不同市场环境下,增发市场反应存在差异。然后,我们实证检验了投资者情绪与增发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显著正相关,即不同市场环境下公开增发市场反应的差异主要源于投资者情绪。  相似文献   

15.
<正>相较于其他再融资方式,定向增发发行方式灵活、门槛要求低,可有效配置资本市场资源。但具体操作时,如何选择定增项目,控制好风险,提高收益,是各界关注的要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346家。当上市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时,股权再融资是常用的融资方法,其中定向增发采用非公开的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具有发行方式灵活、门槛要求低的优点,可有效配置资本市场资源。近年来,私募股权定向增发得到进一步推广,尤其得到个人投资者的青睐。具体操作时,如何选择定增项目、控制风险因素、提高定增收益率,成为相关人员的关注要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上市企业通过一级市场融资的重要手段,非公开增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募资方式.由于非公开发行方式的参与者数量较少,申购人往往可以获得较大数目的股票配售,且非公开发行的股票通常具有一定的折扣,对机构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由于非公开申购的股票通常必须锁定12个月才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本文通过研究历史数据,试图发现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收益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为机构投资者的非公开增发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1991/01-2012/03在深泸两市上市的62家河南省上市公司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公开增发再融资的公司,采用股票市场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其公开增发招股公告事件的发生对股价产生的影响并通过统计检验来确定价格波动的效应及其程度,以期在公告效应分析过程中对河南省上市公司公开增发情况加以梳理,对其公告日效应做出比较客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理财》2008,(9)
沪深股市持续低迷,股票价格一路下跌,上市公司公开增发频频遭遇“未发先破发”的尴尬。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去年以来。260多家A股公司发布的增发公告至今仍未实施。而在明确拟增发价格的165家公司中,102家公司当前股价已低于拟增发价格,占比超过六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以及《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颁布,定向增发受到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热力追捧.本文首先对定向增发作了简单概述.其次,简要归纳了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发行步骤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定向增发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公司动态     
《证券导刊》2014,(12):65-66
“最牛散户”柯希平捧场厦门钨业募资30亿元谋求上游资源拓展 厦门钨业20日晚公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资30亿元补充流动资金,除公司控股股东、上市公司南京高科、投资机构认购外,厦门钨业增发获得厦门两大富豪捧场,其中包括资本市场的“最牛散户”柯希平。公司股票于2014年3月21日复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